《心灵奇旅》:人生无意义?因为你走错方向了

《心灵奇旅》说不能为梦想而活,那么要为什么而活着?

《心灵奇旅》里面的导师对Joe说:“梦想不是实现某个目标,不是欲望,而是做某件事情时的激情”。

为什么?

《心灵奇旅》中Joe的梦想

在写【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博弈】的作业时,我发现必须来谈谈【理想】,它跟梦想很接近:

字面是做梦都想要实现的想法,做梦都想要实现的生活状态,理想的生活方式。

在《心灵奇旅》中Joe的梦想就是实现与偶像同台演出,成就辉煌的那个时刻。

从心理状态上来描述,达成这个状态时,我们就会幸福与快乐;

继续追问:

  • “什么叫幸福与快乐?”;

  • “是否达到了幸福与快乐的状态,就能一直保持这个状态?”;

我们往往很少去追问这两个问题,我们更多的是想象着梦想实现时,然后就满足了,就快乐了,但是很显然,Joe实现他的梦想后,站在门口期待一下个辉煌时,他的偶像讲了一个小鱼的故事:

一条小鱼游向一条老鱼,问:“海洋在哪里,我想寻找海洋”;

老鱼:“我们已经在海洋里面”;

“没有下一个辉煌,你一直都在辉煌中”。

joe顿时傻了,若有所失,因为他倾注毕生精力,都在期待这一刻,但是他实现梦想后,却发现他想要的那种“永恒的幸福与快乐”并没有找到,他原本以为“只要实现这个梦想,一切就可以解脱了”。

请重点理解“解脱”,这里的潜台词是:“只有梦想才是值得的,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东西都是痛苦的,都是梦想的垫脚石”;

整个现实生活都变成他想要逃离的。

结果,joe的整个日常生活,都是“痛苦”的,他一心只想着他的“梦想”,他兼职当音乐老师也只是为了梦想,他完全看不到当老师的价值,完全感受不到教学生时的快乐,于是他在上课时,就会觉得很无趣,想着要逃离,逃离到他那个梦想上,因为他的大脑只有在做着与梦想相关的事情时,才会有快感。

这就是他所要“解脱”的东西,除了梦想,他的整个日常生活于是都成了想要解脱的,都是平凡到枯燥乏味的,没有任何意义的。

因此,他在演出后之所以傻了,是因为他所期待的解脱并没有如期而至,他终身为了这个梦想付出太多太多,他在回家的路上,陷入沉思。

此时他才开始思索,到底真正的人生价值在哪里?

  • 我们到底要的是什么?

  • 我们该如何追求?

  • 该追求什么?

  • 到底真正的梦想是什么?

小务虚借如下这2个作业来辅助大家理解【真正的梦想】;

想要的欲望对真正梦想的遮蔽

要谈梦想,我们就必须谈【现实】,小务虚在《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模型》中说,对人类的大脑来说,永远只有2件事情:

  • 想要的,表达为“梦想”,这是我们想要追求的【所谓的幸福与快乐状态】;

  • 不想要的,这就是我们的现实“不想要的无奈”,表达为“恐惧”,这是我们想要逃离与解脱的;

结果,所有不想要的东西,都是我们“怕”的,只要我们处在“无奈的现实”里面,我们就会不自觉的焦虑,不自觉的表现出“着急之心”。

比如Joe,他把音乐的梦想过度地投射到“想要的结果”上,投射到实现他的自我欲望上。

即实现与偶像同台演出,他认为这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是他做梦也要的事情,此时,他全心全意地认为,他这辈子就是为音乐而生的,而音乐就是要在舞台上出色的演出,才能寻找到他想要的那种激动人心的东西。

梦想本身没错,但是他把这个梦想投射到获得一个自我想要的“辉煌结果”时,这个想要的结果,就成了他的“梦魇”,他的所有注意力与精力,都在这上面。

这就是“想要的欲望对真正梦想的遮蔽”。

结果,当他在给学生上音乐课这个“无奈的现实”里面时,他觉得这毫无意义,毫无价值,他一心想着想像中的“舞台梦想”,而忽略了他的音乐才能对学生的意义。

这就是很多人的正常状态,觉得做着眼前这份平凡的工作,实在是太浪费自己的才能了。

我们最大的问题不是别的,是着急之心【怕与焦虑】

当我自己慢下来后,我发现所有人都在“快”,想要快,他们总感觉,只要自己稍微慢一点,就有一股强烈地被消灭的感觉,这就是怕!

而它源于自我欲望的“想要必然会产生恐惧的怕”,而且正如我所说的,是“被消灭感”,它激发了我们在丛林时代的人生危险感,这是基因对我们现代每一个人的规定性,而这样的感觉最大的问题是,当下的每一件事情,都成了我们着急的,想要赶快做完的事情,

这就是着急之心,我们的恐惧中心,我们怕的东西。

  • 我们的所有负面情绪,特别是强烈的焦虑感就来自于我们过高的欲望;

  • 所有麻烦事,均源自于这个“着急之心”;

我在最近把它称为内外环境作用下的“大现实”,是人生第一大关,克己利他中的克己与老子的无为,目标正是它。

我们每天打卡反思,第一大要解决的问题,正是这个“大现实”,而它的目标,正是解决一直以来在潜意识层面不自觉驱动我们的恐惧之心,表达为我们日常的不自觉焦虑感,不自觉地紧张,着急与烦躁。

正是这个东西在扰乱着我们,阻碍着我们的智慧。

“想要”触发的是大现实的“怕”

人只有2个驱动力:

  • 一个是后面的“怕”;

  • 一个是基于感恩的回馈。

小务虚5月2号约了一位前同事C一家野餐+聚餐,我之所以约他,在于还人情【以前不懂的时候欠下的人情】;

邀请他到家里来吃饭,在于确定这是一个可以长久交往的朋友;

没错,这位C以及他的妻子,都有着一颗善良之心,交流的时候,我明显感到他“卡住了”,卡在“现实”里面,卡在现实的焦虑感里面。

他必须为了当下的面包而奔波,他一直都在做生意,亲力亲为地做,包括打包发货等所有杂事,一直漂浮在务实的表层,完全无法抽身出来去准备“第二曲线”,去规划一些长远的路。

当下的面包【当下的想要与欲望】把C完全控制住了,使得他无法抽离出来。

我建议他确保面包之余,要立足打造一些长远的核心竞争力,做一些能产生真正价值的东西,而不是一直漂浮在获得“面包”层面,因为这些表层的东西是最容易被迭代掉的。

这是我过去最深刻的一个教训,比如我所研究的这个认知与大脑领域,不管网络如何变化,渠道如何迭代,这些深层次的东西永远不会过时。

我还讲了品牌,梦想与终身使命这类话题,但是我明显感觉到,他对这些完全没有清晰的概念,而罪魁祸首在于,这么多年来,他都一直在为“面包而奔波”。

这就是他的现实,以及这个现实对他造成的影响。

我再回顾我积极入世,积极为了面包不断做加法的那8年,有一个词可以准确描述我当时的状态,叫:“愚蠢”,这就是现实对智慧的束缚。

越着急之人,就越不断地在“出击”,不断地在“行动”,但是却从来没有耐心静下来整顿内心,整顿经历与知识,因为当他坐下来的时候,发现这股焦虑感强烈的笼罩自己,然后我们就会继续的赶快的读书,赶快的做项目,赶快的....

我们的所有问题不是别的,正是“怕”:

  • 想要就一定会怕;

  • 欲望越大,你越怕;

  • 结果,就越“愚蠢”;

欲望所形成的现实对人最大的束缚就是焦虑感,它使得我们因此不得不疯狂地奔波,而这正是调动前额叶资源最大的障碍。

虚假梦想形成的束缚

在小务虚过去10年不断探索的这条路上,我并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梦想”,也不知道我到底要什么,到底是为什么而活着,我甚至一度把世俗的名利当成追求,结果我沉浸在追逐自我名利的表层不断折腾,不断地“想要获取”,反而因为沉浸在“面包”层面而给自己造成了大量的痛苦与麻烦。

正如我在前文提到的C,“面包”的现实会形成遮蔽与控制,导致我们一直漂浮在浅层。

我原本以为我想要的自由与幸福,想要的人生意义来自于这些外在的物质或名利,正如Joe一样,他认为他想要的人生价值感来自于与偶像同台演出的成就。

当我们把梦想定义为“获得某种想要的结果”,实现某种自我的欲望时,这种虚假的梦想,成了我们的束缚。

有了前面这些“对比式”的铺垫,我们现在来讨论,什么才是真正的梦想?

真正的梦想是时刻的激情

《心灵奇旅》里面研究所的导师对Joe说:“梦想不是实现某个目标,不是欲望,而是做某件事情时的激情”。

正如前文提到,任何时候,当我们把梦想定义为实现某个“想要的目标”时,这个自我目标就会成为我们的束缚,这种“想要”会形成一种恐惧驱动力,使得我们的注意力都在结果上,特别是,它所触发的情绪扰乱,跟我们在动物丛林时代的“被消灭感”是一致的。

这种负面情绪所形成的焦虑感,会无时不刻强烈地笼罩着我们,欲望越大,扰乱得越厉害。

相反,当梦想是做某件事的激情时,它的状态表达如下:

比如Joe,如果他的梦想是音乐带给人们的滋养,那么这个梦想就贯穿在他的整个生活里面,因为任何时刻都可以体现这股想要回报的激情,比如在教学生们音乐,或者像那位街头演唱者。

当小务虚创作是为了获得收益时,那么我的注意力也都会在结果上,如此一来,我在创作的时候,就不可能是沉浸式的打磨。

当我把梦想定义为创作时的乐趣以及创作的结果对自我及他人产生的价值时,那么这种创作的激情就体现在每一个瞬间里面,因为任何时候都可以是这股感恩回馈的情绪的体现,特别是每一个当下的实时觉察所获得的灵感,更是我创作时的最佳素材。

同时,这种想要把最好的东西呈现给用户的心态,想要为社会提供极致产品的打磨精神,渗透到我生活里面的每一个瞬间,它使得我能够纯然地活在每一个当下,在这股感恩回馈情绪的驱动下,每一个当下都是充满喜悦的,因为我每一个当下都在“创作”,每一个当下都在“回报”,每一个当下都是滋养与被滋养。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所有传统的正念,冥想与修行,你会瞬间明白原来一切是怎么回事。

这就是真正的梦想,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它源自于感恩回馈的情绪,对于如何获得这股情绪,让你的大脑充满激情,请参考小务虚以前的文章,特别是《共情力》章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