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期 || 罗志英作品:悬想统万城
妥说 | 文史 | 艺术 | 诗词 | 文苑 | 经典 | 诗经
统万城位于陕西榆林靖边县城北58公里处的红墩界乡白城则村,为匈奴人的都城遗址,因其城墙为白色,当地人称白城子。又因系赫连勃勃所建,故又称为赫连城。为东晋时南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遗址,也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是中国北方较早的都城, 已有近1600年历史。1992年统万城遗址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统万城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著名作家高建群著有历史小说《统万城》。
文:罗志英
编辑:梁轩诚
近三十年前飘荡陕北时,知道三边地区有座“统万城”,也知道那是一座匈奴大夏国都城遗址,是一位彪悍智慧又充满传奇色彩的最后一代匈奴王——赫连勃勃修建的。
春节长假阅读了高建群先生的历史小说《统万城》。小说描绘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后一个匈奴王赫连勃勃征战四方、带领匈奴民族极盛一时的筑城绝唱,同时也描绘了鸠摩罗什东传佛法的荣光。作者以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笔触,鲜明地刻绘出了最后一代匈奴王赫连勃勃的形象,并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宏阔精美的历史画面。
找来《靖边县志》,却发现统万城尽管已经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但《靖边县志》的地图上却找不到它的位置。 由此勾起“统万”二字的悬想。“统万”或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挥之不去的千年梦魇。在天下分裂的时代,“统万”乃是统一万邦的意思。在天下归一的所谓“盛世”,“统万”则是统摄万机、统理万事,直至统一人民的思想。
说“统万”不得不提匈奴……
按《史记》、《山海经》等古籍的说法,匈奴人源出黄帝,为夏人之后裔,商灭夏后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从人种、语言等因素来看,此说大有可商榷之处,现姑妄听之)。自西周起,这些被冠以条戎、犬戎、鬼方等名称的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屡起冲突,如西周即被犬戎所灭,“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所要对付的林胡、林烦,似乎也是匈奴部落。公元前3世纪,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同时,匈奴同样崛起于北方,其单于的中央王庭及东部左贤王、西部右贤王,共同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两强必有相争,秦始皇之时即命蒙恬北击匈奴,收河套,“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秦朝日短,真正与匈奴发生大规模战争的是在汉朝。汉初,韩王刘信投降匈奴,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因轻敌冒进而被匈奴冒顿单于的30万骑兵围困于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七昼夜。吃此大亏后,刘邦及后来的文、景诸帝均采用和亲政策以休养生息,直到汉武帝时,汉朝才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公元前127年,卫青收复河套地区;6年后,霍去病攻取河西走廊。公元前119年,卫霍联军分东西两路进攻漠北,卫青扫平匈奴王庭,霍去病北击匈奴至今蒙古国境内的狼居胥山。经此一战,单于及左贤王西逃东窜,右贤王所部投归汉朝,被安置于甘肃武威、张掖一带,这也是匈奴的第一波汉化。
之后,匈奴在与汉朝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再无昔日的威势。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南下附汉,后被安置在河套地区,这是匈奴的第二波汉化。公元89至91年,北匈奴被东汉和南匈奴联手击败,其中部分西迁辗转进入东欧,留居漠北的则与鲜卑等其他北方游牧民族混杂。至此,作为中原王朝重大威胁的匈奴不再作为一个整体存在。
东汉末期,南匈奴首领归附汉丞相曹操,后者将之分成五部。西晋“八王之乱”后,南匈奴五部大都督刘渊自称汉王(史称前赵或汉赵),并于公元316年攻占长安,灭西晋,由此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族群争战最为混乱的“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大幕。
除南匈奴外,迁居塞内的匈奴人又先后分解出屠各胡、临松卢水胡、铁弗匈奴三个重要分支集团。屠各胡与南匈奴散居于今甘肃、陕西、山西三省和内蒙一带,在前赵灭亡后,临松卢水胡又崛起于张掖一带并建立北凉。北凉灭亡后,由鲜卑人与匈奴人融合后产生的“铁弗匈奴”在先世与刘渊为近支的后辈枭雄:刘勃勃的率领下于406年建立大夏国。
作为匈奴与汉人的混血儿,刘勃勃自视匈奴为夏后苗裔,因耻祖先从母氏姓刘,乃改刘为“赫连”,因而历史上又称之为“赫连勃勃”。公元413年,赫连勃勃命叱干阿利为驭工大将,驱使十万民众用了6年的时间修建统万城。建成后,统万城城墙高10仞,周长约18里,共四门出入,城内复有皇城,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据说,统万城用的是“蒸土筑城法”,即用当地特有的白黏土、石英砂、碳酸钙掺以软糜子面和牲口血施夯板筑而成。驭工大将叱干阿为人残暴,其检验工程质量时,若锥子锥入城墙一寸,就将施工者斩杀并筑入城墙。在此威吓下,统万城城墙“其坚可以砺刀斧”,这或许是这座城池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保存至今的缘故吧。
当然,也有研究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台湾学者陈识仁认为统万城遗址城土的主要成分为石英、黏土和碳酸钙,其建筑工法必须经过烧制大量石灰;生石灰加水变成熟石灰时,会释放热气,不但温度升高,而且蒸雾弥漫,于是成了不谙此道的史家所称“蒸土筑城”;至于“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的说法,至少到目前为止,并未在城墙内发现人骨。
据有心人的考察,统万城附近有一种白黏土,在用沙子和石灰按合理比例搅拌夯实后,居然达到了250号水泥的硬度。“白城子”目前所呈现的灰白色,或许即源于此。
其实,真正坚不可摧的城墙只能高筑在人民的心中,它的基础是德政,砖石是人民的真心拥护——一个王朝的长治久安不在城墙坚固而在人心:当初的赫连勃勃只是基本准确判断形势、善于把握时机:他着力于采取守势,当然也是守中待机而动。如何在最合适的时机防守,又如何在最合适的时机进攻,是需要大智慧的,其谋略与智识都要高人一等。但赫连勃勃及后继者的残暴统治,最终令大夏政权只维持了二十几年时间。
史实是这样的:当刘裕率军北伐攻打后秦之时,赫连勃勃第一时间判断出迷乱的战局背后的战争结果。他判定后秦姚泓一定不是刘裕的对手,关中也一定会被刘裕攻破;但是刘裕一定不会长久地停留在关中,也一定会南归;等刘裕留下子弟及诸将留守,到时我再夺取关中就好像弯腰拾取地上的草芥那般容易。于是,他厉兵秣马,训养士兵,进据安定,做好夺取关中的一切准备。
果真,第二年11月赫连勃勃就大败刘义真,然后一举攻下关中,然后在灞上筑坛继皇帝位。419年2月,大臣们都建议大夏王朝应以长安为都城。此时的赫连勃勃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非常清醒地对大臣们说:“我岂不知长安乃历代帝王之都,而且土地肥沃地势险固。但是晋人远在江南,不会成为我的后患。而北魏风俗与我风俗相同,国土相连,从统万城到魏国边境仅仅一百多里。我在长安,统万必危;若在统万,北魏就不敢渡河向西。这是诸位未能知晓的形势。”
——盾用来防守,矛利于进攻。防守显示智慧,进攻更应凶狠。城池固若金汤,仍须防御策略得当;攻城拔寨固当勇猛,亦需天时人和。更多的时候,防守是为了适时进攻,进攻又可以抵消防守的不足。但赫连勃勃的进攻则充满了暴力与血腥。
于是,赫连勃勃或者挥动手中的长矛驰骋疆场而大开杀戒,或者在平时而滥杀无辜之人。
当初投奔后秦的一开始,他就受到后秦高平公没弈干的赏识,没弈干甚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这位刘勃勃,但当没弈干对他无用或他以其为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时,他就毫不客气地“袭杀”岳父并吞并其部属。
而后,赫连勃勃攻占后秦杏城,一怒之下“坑士卒二万人”。418年大败东晋军队,他将那些被屠杀的晋兵的人头堆积起来号称“骷髅台”,这也就是古代打仗时非常残酷的“京观”——他视民如草芥,凡是所打造的兵器呈上之时就一定有工匠被杀:“射甲不入则斩弓人,入则斩甲匠”。他常常将硬弓与刀剑放在身边,一旦看不顺眼某个人就随手砍杀。只要哪位臣子正眼看他,他就挖掉他的眼;冲他笑的,他撕裂他的嘴;向他进谏的,他首先割掉他的舌头然后再斩杀。
其残暴的本性也全部被他的儿子们继承。424年12月,他将要废除原先的太子赫连璝璝而立小儿子酒泉公赫连伦为太子,赫连璝璝一听就不愿意了,立即率领七万劲卒北伐赫连伦,赫连伦也丝毫不示弱,也率领三万骑兵积极应战,结果高平一战,赫连伦战败而死。然后赫连伦的哥哥太原公赫连昌率领一万骑兵偷袭赫连璝璝,杀掉赫连璝璝后就直接吞并其八万五千的兵卒,并且意气扬扬地回到统万城——但赫连勃勃却没有恸哭伤心,相反觉得非常高兴,不久就立赫连昌为太子。
425年8月,活了45岁赫连勃勃病逝,太子赫连昌继皇帝位。
赫连勃勃有谋略有胆识却又凶残异常。当他持盾防守之时,显示着超人的智慧,不仅建造了坚固的统万城,而且对复杂而诡谲的形势作出准确的判断;当他挥动长矛之时,却让人见识了那个时代太多君王所暴露的残暴。
公元427年,北魏军攻破统万城。4年后,大夏首领赫连定被吐谷浑部族俘虏,夏灭亡。统万城被破后,崇尚节俭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看到皇城内穷极文采的精美建筑后,忍不住慨叹道:“蕞尔国而用民如此,欲不亡得乎!”
“五胡十六国”时期也被称为“五胡乱华”——所谓“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游牧半游牧民族,在这一两百年的时间里,各民族在北方大地上征战不休,由此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及混同,包括后来统一北方的北魏及隋唐,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血缘混杂现象。南北朝后期,匈奴后裔所建立的各政权先后被攻灭,匈奴人也基本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
至此,作为族名的匈奴也就日渐成为历史名词。
赫连勃勃打造统万城时,当地水草肥美,“临广泽而带清流”,是一个理想的建都地点。但在北魏攻克统万城后,城区人口尽被掠夺,周边置为军队牧地,原有的农牧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据《水经注》记载此时的统万城“雉堞虽久,崇墉若新”,说明该城的保存还相当完整。
唐朝初年,朔方郡将梁师都据统万城叛唐称帝,国号梁,唐军将之剿平后,复以其地为夏州,统万城为州城。也就在这个时期,统万城一带开始被流沙侵袭,唐咸通年间许棠在诗作《夏州道中》中写到,“茫茫沙漠广,渐远赫连城”,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形。
唐末“黄巢之乱”后,拓跋思恭因镇压起义有功而封为靖难军节度使,置所夏州即统万城。据研究员邢福来研究:“唐朝中央政府还赐姓拓跋思恭为李姓,改名为李思恭,而且靖难军节度使是世袭的,它的后代就到了李元昊的西夏。我们现在称之为西夏的这个国家为什么称为西夏,就是因为和他们的祖先在东边的夏州(即统万城)一带活动有关。”
北宋之初,统万城为西夏人所据。公元994年,宋军攻占夏州,由于担心党项人“据城自雄”,宋太宗下令迁民毁城,统万城头道城(即外廓城)城垣即毁圮于此时。至于现在仍大为可观的内城,或许因为过于坚固、拆毁太难而保存至今。
赫连勃勃当年自言“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故以统万为名”,分别以“招魏门”“朝宋门”“服凉门”“平朔门”命名东、南、西、北四门。
一些人认为:一座城池、尤其是一座都城,不可能在沙地上建立。据史料记载,在“背名山而带洪流、左河津而有重塞”地域建成的统万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广十步,宫墙高五仞,其坚可以厉(此'厉’通'砺’,即磨砺之意)刀斧。台榭壮大,皆雕镂图画,被以绮绣,穷极文采”。统万城是“蒸土筑成”的,很多人都顾名思义以为是将土蒸熟而后再夯筑为城,也有人考证为将白石灰与白粘土搅拌注灌而成。但无论怎样,其建筑的过程都充满了艰辛与血腥,从开始到结束,是十万人花费了六年时间才建成的;而且随时有监工检查,所谓“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即如果铁锥能刺入一寸,就杀掉建筑这道墙的人并且把尸体筑进墙里。
现如今的统万城内城呈平面呈长方形,中间又以城墙隔为东、西两城。城外还发现与东西垣相距约5公里的外廓城。西城周长2470米,墙体细密坚硬,呈灰白色,疑为白粘土掺沙砾石用软蘼子汁合成。残留的城墙高2—10米,马面处宽达30米。城四角存有宽大的角楼台基,最高处31.62米。西城四周共有马面40余座,其中两座为中空仓储式。西城四面各辟一门,西门瓮城尚存。城内有高约10米的建筑台基,周围瓦砾堆积,应是宫殿遗址。
煊赫一时的统万城已经成为后人参观、摄影的遗迹和喟然兴起的叹息:简单了一句话:这是赫连勃勃命令手下叱干阿利为驭工大将、驱使十万民众用了6年的时间修建的统万城!
只是历史遗迹而已!?历史上,那些英雄们少时显露出凌云壮志或者不凡之处,即使他们有不誉之举,也以后世以英雄成长的磨练或代价被后人轻易的宽容,甚至由此成为后人赞美他们为英雄魅力之处;而同样的机智、聪慧乃至历史“遗迹四处”、广为传语,在奸恶佞邪之人,则被后人认为其自幼即狡黠险恶,纵使有过善行,也不过一时“冲动”、“随意”“胡乱”,无非是些沽名钓誉之举,大可省略……
经历了1600多年的历史风霜后,早已被荒沙围困的统万城雄姿犹在,随着近年来的山川秀美工程——环保治沙和旅游开发,这一古老的“匈奴国都”:“临广泽而带清流”或将重新展现昔日的光彩。
——那时,就“统万”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