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后精神失常?把他中举后的职位放到现代,或许你会更激动

纷纷衿佩止时文,竞巧趋新做日程。一试奔驰天下士,三年冷暖世间情。清朝不许人心坏,举子安知天爵荣。所用是人行是学,不知何日可升平。——《科举》

天下大势分分合合,不同朝代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轮番登场。但不管是哪个朝代,都需要“考试”,只是不同的朝代,考试的形式、制度、意义不一样罢了。像现代的高考,不正是古代的科举吗?

不过我们能够依靠读书来改变命运,相较之下古代文人就艰难了,他们寒窗十几年,也未必能够谋取一官半职。

说到这,不免想到小学课本上的那篇文章《范进中举》,作者通过描绘范进中举后精神失常的故事,讽刺的是趋炎附势、好官名利禄的社会风气,很多人对范进也是唏嘘不已,但如果把他中举后的职位放到现代,或许你会更激动。

范进科举考试的悲剧之路

范进出身于穷苦底层家庭,他和很多文人一样,希望通过读书来扭转命运,过上更好的生活。家人也希望他能考取功名,飞黄腾达,光耀门楣,因此很支持他。

不过他的家庭实在是太困难,穷得揭不开锅,而范进为了读书对家里的事不闻不问,相当于家里养了一个闲人,给家人增加了不少负担。加上每次他去参加科考都需要大笔费用,更是给家里增加了一份巨大的压力。

范进从20岁的时候就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之后连续考了20多次,几十年过去了,他也从一个年轻小伙变成一个中年人,却还是没考上,所以周围的人都嘲笑他。

很多人劝他放弃,不然他年龄都很大了,老婆也没娶上,身无分文,也从不帮家里干活,到头来连个普通人都比不上。但范进执念深重,并没有听劝导,家人只能借钱支持他考试,一开始倒是有不少人愿借给他,但到最后大家看他这个样子,都不愿再借钱给他了。

在倔强的科考路上,范进在50岁那年终于考上了秀才,也算得到了一点安慰。不过在古代,秀才是很常见的,范进到了50岁才考上,不得不说他所付出的成本太高。

更悲剧的是,范进寒窗几十年,大半辈子的光阴都花掉了,家庭条件如此困难,然而他54岁中举人之后却差点疯掉,这当真是一个讽刺。秀才在古代的阶级地位

在看古装剧的时候,我们经常能听到“秀才”这两个字,那么秀才在古代究竟是什么样的地位呢?尽管古代的秀才在社会地位上算不少多高,但范进中举后,周围人都对他转变了态度,愿拿出贺礼来庆祝他中举,由此可见秀才和普通人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秀才在古代拥有一定的“特权”,像那些地方知县官府,是不能随便对秀才用刑的,秀才见了知县可以不用下跪,且他们可以免去一部分的徭役。

秀才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朝代制度,他们的社会地位也有所区别,像在明清时期,他们主要的工作就是给权贵人士做幕僚,或是做教书先生,无论如何算是个有学识的文化人,基本上能够得到大家的尊重。

中举所带来的好处

54岁的时候,范进中了举人,能够考到举人,等于他的社会阶级地位又上升了一大截,算是踏进了富贵阶级的大门了,意味着能够进入仕途。进入仕途是多少古代文人梦寐以求的事,至少生活是有保障了,每个月都能得到高额补贴。

中了举人之后,还可继续考进士,进士放到现代相当于教育厅的厅长。不过进士的难度也会加大,通过率低至5%。

所以,很多文人在中举后就不打算再继续考了,通常都会选择做个小县令,反正已经进入官场,可以在另一条路上慢慢往上爬。

古代的科举考试可谓困难重重,范进能够考上举人,已经能给他给来很多实实在在的好处,不仅能自己做官,还能帮身边的人免除去徭役,身份发生了巨大转变,所以他从曾经被人嘲笑的底层人,变成了人人都想讨好的中上层人,也难怪他为什么拼了命的都要科考,并在中举之后险些疯掉,毕竟那个社会太难了。

结语

每每看到范进的科考故事,都不由感叹,古代文人的艰难,他们科举落榜的话,不用入朝做官了,可能连基础温饱都是问题。像李商隐,杜甫,都是极具才华的诗人,但由于他们没能通过科举考试谋到官位或是好的官位,晚年穷困潦倒,生存都很艰难,就更别说生活了。

相较之下,现代人拥有了更多的选择,只要考上了大学,拥有大学文凭,即使不到官场上做官,一样能根据自己的专业找工作,谋取一份薪水,保障最基础的生活。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珍惜,以更好的心态迎接未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