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存欲而不多求,才是符合自然的修行

一、

人生求欲为苦,刻意不求欲也为苦,苦不苦不在于欲望本身,而在于一个“求”字上面,心有所求者,身才有所苦。

《菜根谭》有一句话叫:真空不空,执相非真,破相亦非真,问世尊如何发付?在世出世,徇欲是苦,绝欲亦是苦,听吾侪善自修持。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真空不空,执相非相,破相也非真,请问世尊如何解释呢?身在俗世就要超脱世俗,欲求不满的时候为苦,完全断欲也是苦,修行道上个人擅自修持。

执着于事物和偏执于虚幻,都是违背自然之理的,就像有的人执着于求欲,有的人执着于不求欲,而执着存在的那一刻就是有“求”存在,而最好的状态则是“存欲而不多求”

欲是自然而来的东西,求是自己添加上去的念头,我们只需要尊重自然而来的东西,而去除自己主观添加的事物,一切恢复到本来的状态就好。

借用一句通俗的话来理解,就是存天理,去人欲,所谓“天理”就是人生自然之理,欲望也是生命本来之理,保留欲望存在,当自己想追求一些东西的时候,就自然去追求。

只要能去除客观规则之外的妄念,不违背自然之理的追求,这就是保留“欲”字存在,而不刻意乞求的道理,而这才是完全顺乎自然的状态。

让修行的状态存在,但不刻意去修行,不给自己本来的人生徒增痛苦,而是顺其自然的修正自我,所以说在身在俗世的时候要超脱世俗,但同时不脱离世俗。

冯友兰先生曾经说:如要个人人格不至于分裂,社会统一,能以维持,则必须于互相冲突的欲之内,求一个“和”字。

冯友兰先生所说的这个“和”,不仅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平和、中和,也可以理解为接纳之和。

与自己的欲望和解,与自己的感情和解,与生命中所有的与生俱来的东西和解,包括你认为那个不太完美的自己。

修行是接纳生命的本来之后,再塑造一个更好的生命过程,而不是在背离生命自然的基础上,徒增一些看上去颇显高深,但实际上毫无意义的禁锢规则。

二、

曾经有一个僧人在山中生活数十年,平静淡泊,情趣高雅,喜欢参禅悟道,又喜欢种兰花,所以在院中种了许多兰花。

有一次有事要下山,临行前嘱咐弟子照看兰花,谁知弟子在僧人远行途中,在浇水时不小心弄破了一盆兰花。

他非常担心师父回来责备,没想到僧人回来之后并没有生气,而是平静地对弟子说:“我并不是为了生气才种兰花的。”

对于僧人来说,种兰是他的喜好,是修行方式的一种,如果因为破了一盆花,就迁怒于弟子,这反而背离了修行的初衷。

就像我们看待修行这件事情一样,修行是让自己通达某一种境界的方式,但修行本身不是目的,如果凡事执着于修行本身之中,反而徒增痛苦。

种兰花是为了陶冶自己的身心,这也是修行方式的一种,但不是让种兰这件事情影响自己的内心。

到如今的时候,我才知道赵州禅师所说的“可惜了一杯茶”,究竟是什么意思。

赵州禅师和章禅师在室外品茶,赵州禅师指着茶杯中倒影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就对章禅师说:“森罗万象都在里面。”

章禅师随手将这杯茶倒在地上,然后又问:“如今森罗万象在什么地方?”

赵州禅师说:“可惜了一杯茶。”

茶本是一杯茶,为了求道而把它泼在地上,这就是多此一举,这像不像我们为了修行而绞尽脑汁,拼命用一些毫无意义的方式达到一个本身并没有问题的人生一样多余。

用更通俗一些的方式来理解,就好像对于很多人来说,他的生命本身没有对错,也有自己的闪光点,但是他没有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总是一味去追求、去模仿那个完全不像自己的人生,最后画虎不成反类犬,在刻意追逐的路上,弄丢了原来的自己。

生活需要用修行这个过程,让我们看见一个更美好的人生,但是修行不是让我们变得更加复杂,更加忙碌,给自己未来顺其自然的生活添加东西,而是让我们更加自然平和,平和到能坦然接纳所有的地步,最后实现一个完美的自我,找到一个真正的本真。

所以,当谈起在红尘中修行的时候,很多人就会生出断绝欲望的念头,其实这完全是多余,欲望不需要刻意背离,因为身处红尘也需要物质来衬托自己的人生。

只要能平衡物质与生命的关系,调整自己看待物质的态度,正确对待物质本身就足够了,没必要一味去和自己生命存在的自然状态过度计较。

作者|国学书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