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头痛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头痛证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33个药方.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1.外感头痛证: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等感受六淫之邪,上犯巅顶,清阳之气受阻,气血凝滞,阻碍脉络而致头痛。大多是新病所以有三阳经头痛分治法,即痛偏后脑为“太阳头痛”,用羌活、麻黄为引,偏前额者为“阳明头痛”,用葛根、白芷为引,痛偏两则为“少阳头痛”,用柴胡、黄芩为引。

一.风寒头痛证:头痛时作,痛边连项背。恶风寒,遇风尤剧。常喜裏头。口不渴。苔薄白,脉浮。

1.川芎茶调散;

川芎12克 荆芥12克 白芷6克 羌活6克 甘草6克 赤芍6克 清茶6克 防风4.5克 薄荷24克 细辛3克(后下)  

1.若头痛属风寒者,可重川芎,并酌加苏叶、生姜等以加强祛风散寒之功;

2.属风热者,去羌活、细辛,加蔓荆子、菊花以散风热;

3.若头痛日久不愈者,可配全蝎、僵蚕、桃仁、红花等以搜风活血止痛。

头痛加减:

1. 若头痛剧,无汗,遇寒即甚,寒象明显可加熟附子、麻黄。

2. 若兼见咳嗽,痰稀色白,可在上方基础上加杏仁、前胡、苏叶增强宣肺止咳之力。

头痛加减2;

1. 风寒夹湿,头痛如裹者,加苍术、蒿本、半夏、陈皮;

2. 项背发僵而酸楚者,加蒿本、葛根;

3. 兼阳虚者,加人参、附子、桂枝;

4. 兼气虚者,加太子参、茯苓;

5. 若寒邪侵犯厥阴经脉,引起巅顶痛,甚则四肢厥冷、苍白,脉弦者,加吴茱萸、生姜、红枣等;

6. 咳嗽痰多者,加杏仁、苏子、半夏。

  临证参考本证属外感头痛,确有虚象者,酌量加入补虚之品,不可过于滋补,以防恋邪。

 1.若寒邪侵犯厥阴经,引起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沬,甚则四肢厥冷,苔白,脉弦。治宜温散厥阴寒邪,方用

2.吴茱萸汤加减。 

吴茱萸24克 人参9克 生姜15克 红枣12枚

加减

1.呕甚者,加陈皮、半夏、砂仁以降逆止呕;

2.头痛甚者,加川芎、当归以养血止痛,

3.寒甚者,加附子、干姜以温里散寒;

4.吞酸嘈杂,加乌贼骨、煅瓦楞子以制酸和胃。

 2.如风寒之邪从风府穴上入于脑,头痛脑户觉冷,项背恶寒,名为“脑风”。时作时止,一触即发,发时一般剧烈。痛连眉梢,常如牵引状,目不能开,头不能抬举,头皮麻木,治宜疏风散寒,理气止痛。方用

3.神圣散加减。

麻黄10克 细辛5克 全蝎10克 藿香10克

本方可加川芎、白芷。蒿本为基础方,治疗偏寒头痛者。如头痛剧烈者,加蜈蚣、地龙、蝉衣。偏血虚者,加当归、白芍。寒甚者,加桂枝、生姜。

二.风热头痛证:头胀而痛,甚则如裂。发热恶风。面红目赤。口渴欲引,便秘溲黄。舌苔黄,脉浮数。轻证用桑菊饮加黄芩、栀子。重证用芎芷石膏汤加减。

4.桑菊饮

桑叶7.5克  菊花3克  杏仁6克 连翘5克 薄荷2.5克  桔梗6克 黄芩6克 栀子6克  生甘草2.5克 苇根6克 

加减

1..气粗似喘,气分热盛,加石膏、知母。

2.若舌降、暮热,是邪气入营,加犀角(水牛角代)、玄参。

3.若热入血分,舌质深降,躁扰或神昏谵语,恐耗血动血,宜去薄荷、苇根,加生地、丹皮、麦冬、玉竹。

4.若肺热甚,加黄芩。

5.若口渴甚者,加天花粉。

6.若兼咽喉红肿疼痛的,加玄参、板蓝根。

7.若咳嗽咯血者,加白茅根、茜草根、丹皮。

8.若目赤肿痛,宜加剌蒺藜、蝉蜕、木贼、决明子。

头痛证加减:

1. 若症见高热、口渴、鼻干、心烦、舌红、少津等热甚伤津之证,可加葛根以解肌,生石膏、知母、天花粉以清热生津

2. 若咳嗽不爽,痰稠而黄,口渴咽痛,可于上方加川贝、瓜蒌仁、沙参等以化痰生津。

5.芎芷石膏汤

生石膏 菊花 川芎 白芷 蒿本 羌活 牛蒡子 黄芩 连翘 当归 

头痛证加减:

1.风热夹湿,头痛且重,胸闷口渴者,加藿香、佩兰、黄连等;

2. 发热甚者,酌减当归、蒿本、羌活用量,加金银花、栀子;

3. 便干秘者,加少量大黄,以通为度;

4. 兼心烦急躁者,加丹皮、栀子、玄参。

 1.若大便秘结,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苦寒降火,通腑泄热,方用

6.黄连上清丸加减。

大黄12.5克 黄芩12.5克 赤芍12.5克 荆芥穗12.5克 生栀子7.5克 连翘7.5克 当归7.5克 薄荷7.5克 桔梗7.5克 元参7.5克 黄连7.5克 石膏7.5克 菊花7.5克 川芎7.5克 天花粉6克 甘草6克 黄柏6克 

临床:

1. 若见发热咽痛,可加金银花、板蓝根清热利咽。

2. 牙龈红肿疼痛,加知母、牛膝泻火清胃、导热下行。

3. 两眼红赤作痛,加车前子、蝉衣清胆疏邪 。

4. 小便黄赤,加木通、生地清心利尿。

2.若在夏令,多挟暑湿,临床表现为发热较高,有汗而热不解,身重倦怠,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多濡数,治宜清暑利湿为主,可用

7.新加香薷饮加减。

香薷6克 银花9克 鲜扁豆花9克 厚朴6克 连翘6克

1.暑热重者,加青蒿、滑石以清热解毒;

2.里热炽盛者,可加大黄以清热泻火;

3.湿偏重者,加藿香、茯苓以化湿利水。

 3.若在秋季,多挟燥邪,症见头痛发热,咽干口燥,脉略数者,治宜疏风清燥热,主用

8.桑杏汤加减。

桑叶3克 杏仁4.5克 沙参6克 川贝3克 香豉3克 栀皮3克 犁皮3克 

加减

1.若表邪郁闭较重,症见恶寒无汗,发热者,加薄荷、荆芥以增强疏表发汗之效;

2.若咽干而痛者,可加牛蒡子、桔梗以清利咽喉;

3.若鼻衄者,加白茅根。旱莲草以凉血止血;

4.皮肤干燥,口渴甚者,加芦根、天花粉以清热生津。

4.头痛急性发作而伴有雷鸣之响者,称“雷头风”。症见头痛伴有雷鸣声响,头面起核块肿痛,憎寒壮热。此为湿热毒气上冲,扰乱清窍。治法当以化痰清火,除湿解毒,方用

9.清震汤

(升麻10克、苍术10克、荷叶半张)

方剂来源  金.《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又名升麻汤.

组成与用法  升麻30克  苍术30克  荷叶l张

上药共为细末。每服工5克,水煎,食后服。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

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清热燥湿,清上止痛。主治雷头风。

现代临床  常用以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以及脑外伤后遗症等病

症。例如:

(1)血管神经性头痛  本方加天麻、丹参,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

所致的偏头痛。如头痛剧烈,加藁本、白芷,肝阳、肝火甚,加龙胆草、

夏枯草、钩藤;头痛如锥,加川芎、丹皮、赤芍。

(2)脑外伤后遗症  本方加黄芪、地龙,可治疗脑震荡、脑挫伤等

所致的后遗症。如头晕,加杞子、菊花、桑椹子,头痛剧烈,加蜈蚣、全

蝎,体虚,加党参、黄芪、黄精。    '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雷头风。方用清上焦风热之升麻,配以

燥湿健脾之苍术,佐以清热祛风之荷叶,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头

痛、头中如雷鸣,伴头面起核块肿痛,为其辨证要点。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

(1)《兰室秘藏》清震汤,由羌活、黄柏、升麻、柴胡、苍术、黄芩、泽

泻、麻黄、猪苓、防风、炙甘草、当归、藁本、红花组成;功能清热利湿解

毒,主治小便色黄、臊臭淋沥,睾丸如冰,阴汗浸多。

(2)<审视瑶函》清震汤,由升麻、赤芍药、甘草、荆芥、葛根、薄荷、

黄芩、荷叶、苍术组成,功能祛风化湿,主洽雷头风,兼治发热、恶寒、口

渴等症.

10.普济消毒饮加减。

黄芩15克 黄连15克 人参3克 橘红6克 玄参6克 生甘草6克 连翘3克 板蓝根3克 马勃3克 牛蒡子3克 炒白僵蚕2克 升麻2克 柴胡6克 桔梗6克 

加减

1.临证若见表证明显,里热不重的,可酌减黄芩、黄连用量,加荆芥、防风、蝉蜕、桑叶等。

2.若表证已罢,邪从火化,里热较甚,可去柴胡、薄荷,加金银花、青黛等。

3.若里热盛而燥结者,加大黄、枳实、玄明粉。

4.肿硬难消者,加牡丹皮、贝母、赤芍、丝瓜络、夏枯草、橘皮等。

5.兼有睾丸炎者,加川楝子、龙胆草。

三.风湿头痛证:头痛如裏。肢体困重。纳呆胸闷,大便溏泻。小便不利。苔白腻,脉濡。

11.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6克 独活6克 藁本3克 防风3克 炙甘草3克 川芎3克 蔓荆子2克  

1.如经中有寒湿,身重腰沉沉然,加酒洗汉防已5克,轻者再加附子3克,重者则加川乌3克。

头痛证加减:

1. 若伴呕吐者,加姜半夏、姜竹茹以降逆止呕,

2. 若见烦闷、纳呆、口苦粘腻,小便黄,苔黄腻,脉濡数,此为湿郁化热所致,可加黄芩、黄连、黄柏、半夏以清湿热

3. 如见胸闷腹胀,四肢困重,纳差,大便溏泻,可加苍术、厚朴、陈皮、枳壳等以燥湿和中。

1.若症见喘咳痰多而胸闷,咯出不爽,恶心,纳呆,舌苔白腻,脉滑,此为内有痰湿,外受风湿所致,祛风胜湿,祛痰平喘,可合用

12.二陈汤或三子养亲汤。

半夏6克 陈皮3克 茯苓9克 炙甘草2.4克 生姜6克 红枣2枚 炒白芥子9克 炒苏子9克 炒莱菔子9克 

加减: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

14.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15.如以寒痰凝滞为主,则重用白芥子,酌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助温化寒痰。

2.内伤头痛证:内伤头痛主要和体内肝、脾、肾病变瘀血有关的头痛。大多是久病

所以有三阳经头痛分治法,即痛偏后脑为“太阳头痛”,用羌活、麻黄为引,偏前额者为“阳明头痛”,用葛根、白芷为引,痛偏两则为“少阳头痛”,用柴胡、黄芩为引。

一.肝阳上亢证:头痛而眩。心烦易怒,睡眠不宁。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13.天麻钩藤饮

天麻9克(焗服) 钩藤12克(后下) 生石决明18克(先煎) 山栀子9克 黄芩9克 川牛膝12克 杜仲9克 益母草9克 桑寄生9克 夜交藤9克 朱茯神9克  

加减:

1.重证,加入羚羊角,则药力益著;

2.若进入后期血管硬化之症,加酌加槐花、海藻,盖现代研究称所含路丁有改变血管硬化之功。

3.阳亢化风,眩晕较甚,唇舌或肢体发麻者,除羚羊角外,可酌加代赭石、牡蛎、龙骨、磁石等以镇肝潜阳熄风;

4.肝火偏盛,头痛较剧,面红目赤,舌苔黄燥,脉弦数者,可酌加龙胆草、夏枯草、丹皮,或加服龙胆泻肝丸以清肝泻火;

5.便秘,可加大黄、芒硝,或加服当归龙荟丸以泻肝通俯;

6.肝肾阴虚明显,可酌加女贞子、枸杞子、白芍、生地、何首乌等以滋养肝肾。

头痛加减:

1. 如日久不愈,头痛绵绵不已,腰痛腿酸、舌红脉细,证属肝病及肾。

2. 水亏火旺,可酌加生地、何首乌、女贞子、旱莲草、杞子、石斛等滋养肝肾之药。

3. 若头痛甚剧,面红目赤,口苦胁痛,便秘溲赤,苔黄脉弦数,此主要是肝火偏旺,宜清肝泻火,上方可加龙胆草、夏枯草。

14.镇肝熄风汤

怀牛膝30克 生代赭石30克(轧细) 生龙骨15克(捣碎) 生牡蛎15克(捣碎) 生龟甲15克(捣碎) 生杭芍15克 生玄参15克 天冬5克 川楝子6克 生麦牙6克 茵陈6克 甘草4.5克   用药思路参考 1 2 3 4

加减:

1.心中热者,加石膏30克;痰多者,加胆南星6克;

2.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24克、净萸肉15克;

3.大便不实者,去龟甲、代赭石,加赤石脂30克。

4.风阳亢盛 者,可加钩藤 、天麻、羚羊角;

5.肝火较盛,血压过高,头痛剧烈,眼目胀痛者,可加夏枯草、黄芩、钩藤;

6.大便燥结者,加生大黄,便通即止;

7.兼瘀血者,加桃仁、乳香、没药;

8.饮食停滞,胃口不开者,加鸡内金、山楂、神曲。

头痛加减:

1. 肝阳化风上旋者,加羚羊角、水牛角、天麻;

2. 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者,加龟甲、鳖甲、知母、黄柏;

3. 腑实便秘者,加全瓜蒌、枳实、大黄;

4. 肝火盛者,加龙胆草、丹皮、或用龙胆泻肝汤;

5. 若跳痛重,舌质紫而瘀斑者,加水蛭、鬼箭羽、桃仁等。

临证参考:本证属内伤头痛,以肝阳上亢标实为主,治疗重在平肝潜镇,疏散肝经风热,重用血中气药川芎,一般用20-30克,配以牛膝、白芍等以防其升散太过。临证用之,每每取效。

 1.若肝阳化风,血热上冲,症见全头胀痛,欲裂,太阳穴经脉隆起跳痛,烦躁易怒,夜寐不安,多梦易惊,甚则头晕目眩,口臭饮冷,舌质红降,脉弦数。治宜清肝凉血,潜阳熄风,方用

15.羚羊钩藤汤加减。

羚羊角4.5克(刨细丝,先30分钟) 霜桑叶6克 川贝12克(去心) 鲜生地15克 双钩藤9克(后下) 滁菊花9克(后下) 茯神木9克 生白芍9克 生甘草2.4克 淡竹茹15克(先煎) 

加减;

1.气分热盛而见壮热汗多、渴欲冷饮者,加石膏、知母等以清气分之热;

2.营血分热盛而见肌肤发斑、舌质红或降者,加水牛角、丹皮、紫草等以清营凉血;

3.兼腑实便秘者,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

4.兼邪闭心包、神志昏迷者,加紫雪或安宫牛黄丸以凉开止痉;

5.抽搐不易止息者,加全蝎、僵蚕、蜈蚣等以熄风止痉;

7.高热不退,津伤较甚者,加玄参、天冬、麦冬等以滋补津液。

8.若无羚羊角,可用山羊角或珍珠母替代,但用量宜大。

 2.若证见泛泛欲呕,吞酸嘈杂,口苦胁痛,喛气频繁,舌边红,苔薄腻,脉弦。此为肝火犯胃,治宜舒肝和胃降逆,方用

16.左金丸合半夏厚朴汤。

半夏24克  厚朴9克  茯苓12克  生姜15克  干苏叶6克  黄连9克 吴茱萸1.5克  

加减;

1.若气郁较甚者,酌加香附、郁金等以增强行气解郁之功;

2.胁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延胡索以疏肝止痛;

3.咽痛者,酌加玄参、桔梗以利咽;

4.痰气郁结化热,心烦失眠者,酌加山栀子、黄芩、连翘以清热除烦。

3.若痛在巅顶,为相火偏旺,循督脉上扰,不可辛散,宜滋阴降火,用

三才封髓丹加减。

天门冬5克 熟地5克 生晒参5克  黄柏30克 砂仁15克 炙甘草7.5克

二.郁火头痛证:偏头痛或两颞部疼痛,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耳鸣耳聋,面红目赤,或头痛多发于后或夜半加重,妇女经前乳胀,舌红,苔白或黄,脉弦数。

17.丹栀逍遥散化裁治之。

柴胡3克 制香附3克 白芍3克 白术3克 陈皮1.5克 生地黄3克 丹皮3克 栀子3克 赤芍3克 菊花3克 夏枯草3克黄连3克  

加减:

1. 溲赤便秘者,加木通、车前子、生大黄,或配用当归龙荟丸;

2. 吞酸烧心者,加吴茱萸;

3. 胸闷胁胀甚者,加郁金、瓜蒌、半夏;

4. 经前乳胀甚,加玫瑰花、益母草;

5. 头痛兼眩晕而胀者,可酌加天麻、钩藤。

  临证参考本证在临床上常可见到以肝郁头痛及肝火头痛为主之证,郁火头痛介于二者之间,治疗肝郁气逆之头痛,侧重在疏肝解郁兼清郁火;而以肝火上炎之头痛则重在清肝泻火兼以解郁。临证宜细分辨郁、火之轻重,合理遣方用药。肝郁化火每易耗伤阴津,乘脾犯胃,治疗在疏解肝郁,清热泻火同时,刻刻注意养肝柔肝及健脾实脾。肝火头痛属里热实火者,须忌用升散之品,以防更助其炎上之势。

三.肾虚头痛证:头痛且空,眩晕耳鸣。腰痛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18.大补元煎;

人参15克  山药9克 杜仲9克 熟地黄9克 当归9克 枸杞子9克 山茱萸9克 炙甘草6克  

加减:

1.阴虚甚者,加龟板、鳖甲、旱莲草。

2. 阳虚明显,可加巴戟天、肉苁蓉。

3. 纳差,加神曲、砂仁、谷芽等。

肾虚头痛证加减:

1. 若遗精带下重者,如莲须、芡实、金樱子之类以收敛固涩。

 若头痛且空,眩晕耳鸣,善忘,腰膝酸软,腰以下畏寒怕冷,尿频,或遗精带下,舌质薄白,脉沉细无力。改用

19.右归丸加减。

大怀熟地12克 炮附子3克(先煎) 肉桂3克(粉冲服) 鹿角6克 人参5克(焗服) 当归4.5克 炒山药6克 山茱萸4.5克 枸杞子6克 菟丝子6克 姜杜仲6克  

加减:

1.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3-6克(焗服);

2.如阳虚滑精,或带浊便溏,加酒补骨脂6克;

3.如飧泄肾泄不止,加北五味子6克、肉豆蔻5克;

4.如饮食减少,或不易化,或呕恶吞酸,皆吸虚寒之证,加炮干姜5克;

5.如腹痛不止,加吴茱萸3克;

6.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5克;

7.如阴虚阳痿,加巴戟天6克、肉苁蓉6克,或狗鞭一条。

加减:

1. 若遗精带下尿频者,加用芡实、桑螵蛸、沙苑子、覆盆子等;

2. 若见五更泄者,用四神丸;

3. 对于脾肾阳气俱虚者,基本方加理中丸加减;

4. 若兼见纳少,食后不消,呕恶吞酸者,加煨干姜;

5.若肾阴不足,形瘦颧红,咽干口渴,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者,选用河车大造丸;

6. 若肾不交证,用首乌阿胶汤或交泰丸。

  临证参考:本证属头痛顽症,较难取效,用可选用血肉有情之品,如龟板、鳖甲、鹿茸、蛤蚧、阿胶等以温肾阳,填肾精,如滋腻太过,有碍脾胃,酌加砂仁、陈皮、厚朴之类,以助运化。亦可将本方药制丸剂,以图缓治,长期服用,以固其本。

 1.若脑内如蝉鸣,常伴有耳鸣,目眩,此为脑髓空虚所致。脑为髓之海,髓生于骨,骨属于肾,宜补肾阴为主,用

20.左归丸加减。

大怀熟地12克 炒山药6克 枸杞子6克 山茱萸6克 酒川牛膝6克 盐菟丝子6克 鹿角胶6克(焗) 龟胶6克(焗)加减:  

1.滑精者,去川牛膝;

2.无火象者,去龟胶;

3.真阴不足,虚火上炎者,去枸杞子、鹿角胶,加女贞子、麦门冬以养阴清热;

4.火?烁肺金,干咳少痰者,加百合以润肺止咳;

5.夜热骨蒸者,加地骨皮以清虚热,退骨蒸;

6.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水渗湿;

7.大便燥结者,去菟丝子,加肉苁蓉以润肠通便;

8.气虚者,加人参以补气。

2.若头面阵阵轰热,面颊红赤,或伴汗出,属于肾阴亏虚,虚火上炎所致,治宜滋阴泻火,方用

21.知柏地黄丸。

山萸肉6克 山药6克 熟地12克 丹皮4.5克 泽泻4.5克 茯苓4.5克 盐知母5克 盐黄柏5克

3.若头痛畏寒,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腰膝无力,舌淡,脉沉细无力,此为肾阳不足所致。先用右归丸或金匮肾气丸加减,以温补肾阳。

 4.若头痛伴见面部浮肿,心悸,气促,腰部冷痛酸重,怯寒神疲,舌质淡胖,脉沉迟,此为肾阳虚衰,气不化水,治宜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方用

22.真武汤加减。

茯苓9克 芍药9克 生姜9克 白术6克 炮附子9克  

加减:

1.咳嗽者,为水气上犯于肺,故加细辛、干姜以温肺化饮,加五味子以敛肺止咳;

2.小便利者,去茯苓,恐过利伤肾;

3.若脾阳虚甚而下利者,去白芍之酸寒,加干姜以温运脾阳;

4.若呕者,为水停于胃,病非在下焦,故去附子,加重生姜,以温胃散水而止呕。

四.阴血亏虚证:头痛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少寐多梦。遇劳则甚,神疲乏力。心悸怔忡。面色苍白,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

23.人参养荣汤为主。

人参3克(包) 白术3克 茯苓3克 炙甘草3克 炙黄芪3克 熟地2.3克 远志1.5克 北五味子1.5克 当归3克 陈皮3克 桂心3克 白芍4.5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加减:

1.遗精便泄,加龙骨;

2.咳嗽,加阿胶;

3.热象不显者,白芍之量宜减。

头痛证加减:

1. 可加何首乌、杞子、菊花以滋养肝肾,

2. 如心悸忡甚者可选加酸枣仁、龙骨、牡蛎等以养心安神。

  临证参考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对于本证的治疗,健运脾胃是关键一环,人参、黄芪之类为首选。若属血虚不荣,阴不敛阳,虚阳上扰者,应重在养血育阴,以四物汤为主,切忌乱投风药。

气血虚弱头痛,临床往往见到或以气虚为主,或以血虚为主之头痛,以气虚为主者,头痛不剧烈,痛势绵绵,头部畏寒早晨尤甚,过劳易犯,舌淡少苔,脉细无力,因其为脾胃亏虚,中气下陷,清阳不升,脑失所养而致,故治疗以补益中气为主,代表方剂如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聪明益气汤、顺气和中汤、升陷汤等。

若中气不足,进而至阳虚,出现头痛伴头面不耐寒证时,则宜以附子理中丸先温中阳,再用升麻汤加附子上行温达经络,药如升麻、葛根、白芷、黄芪、炙甘草、草豆蔻仁、人参、炮附子、益智仁、葱白。

以血虚为主者,一般以加味四物汤为主。对于血虚兼风阳上扰者,则用养血胜风汤,药用四物汤加枸杞子、菊花、桑叶、黑芝麻、酸枣仁、五味子、红枣之类。

1.若见气虚为主者,症见痛时悠悠忽忽,人空洞感,伴见少气无力,食欲不振,脉虚软。其主要病机是中虚而清阳不升,治宜补中益气,健脾升清,方用

24.补中益气汤。

人参3克(焗服) 白术3克 炙北芪4.5克 炙甘草3克 陈皮1.5克 归身1.5克 生姜2片 红枣2枚 北柴胡1克 升麻1克

2.头痛隐隐,痛势绵绵不绝,或伴头晕,神疲纳少,面色少华,气短心悸,诸证劳累则加剧,舌淡苔白,脉细或细弱。方用

25.补中益气汤合四物汤。

人参3克(焗服) 白术3克 炙北芪4.5克 炙甘草3克 陈皮1.5克 归身1.5克 生姜2片 红枣2枚

北柴胡1克 熟地3克 赤芍3克 白芍3克 川芎1.5克  升麻1克  

头痛加减:

1. 手足不温,便溏畏寒者,用理中汤加肉桂、何首乌;

2. 血虚甚者,可选用当归补血汤;

3. 若以心悸、失眠、健忘为主者,改用归脾汤加减;

40 以气虚为甚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白芷治疗。

  临证参考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对于本证的治疗,健运脾胃是关键一环,人参、黄芪之类为首选。若属血虚不荣,阴不敛阳,虚阳上扰者,应重在养血育阴,以四物汤为主,切忌乱投风药。

气血虚弱头痛,临床往往见到或以气虚为主,或以血虚为主之头痛,以气虚为主者,头痛不剧烈,痛势绵绵,头部畏寒早晨尤甚,过劳易犯,舌淡少苔,脉细无力,因其为脾胃亏虚,中气下陷,清阳不升,脑失所养而致,故治疗以补益中气为主,代表方剂如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聪明益气汤、顺气和中汤、升陷汤等。

   若中气不足,进而至阳虚,出现头痛伴头面不耐寒证时,则宜以 附子理中丸先温中阳,再用升麻汤加附子上行温达经络,药如升麻、葛根、白芷、黄芪、炙甘草、草豆蔻仁、人参、炮附子、益智仁、葱白。

   以血虚为主者,一般以加味 四物汤为主。对于血虚兼风阳上扰者,则用养血胜风汤,药用四物汤加枸杞子、菊花、桑叶、黑芝麻、酸枣仁、五味子、红枣之类。

五.痰湿头痛证:头痛昏蒙。胸脘痞满。呕恶痰涎。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26.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4.5克 明天麻3克(包) 茯苓3克 橘红3克 白术9克 甘草1.5克 生姜3克 红枣2枚 

1.若湿痰偏盛,舌苔白滑者,加泽泻、桂枝以利湿化饮;

2.若肝阳偏亢者,加钩藤、代赭石以潜阳熄风。

头痛证加减:

1.头痛甚者,可加蔓荆子、川芎。

2.伴气虚者,症见神疲乏力,面色萎黄不泽可加黄芪、人参之类以益气健脾。

3.若伴见口苦,烦闷,胸闷腹胀,口渴不欲饮,尿赤,苔黄腻,脉濡数;此为痰湿郁久化热所致,可加黄芩、竹茹、枳实等以清化痰。

痰湿头痛重证:头痛且闷重,或全头麻木而痛,脘痞恶心,或恶痰满闷,舌胖嫩,苔白腻,脉缓或濡滑,每遇阴天发作或加剧。

27.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4.5克 明天麻3克(包) 白术9克 茯苓3克 生薏苡仁9克 橘红3克 白芷6克 白蔻仁6克 丹参6克 赤芍6克

头痛加减:

1.舌苔水滑水湿盛者,合用五苓散;

2.脘腹胀满,苔白腻而厚者,合用平胃散;

3.纳差食少,胸闷脘痞者,加焦三仙、砂仁;

4.呃逆者,加旋覆花、代赭石;

5.寒饮内停者,加桂枝、干姜;

6.痰郁化火者,用温胆汤加黄连、黄芩、天竺黄;

7.头麻眩晕者,加生龙骨、生牡蛎、地龙、僵蚕;

8.气虚甚者,可加人参或党参,或合补中益气汤。

  临证参考本证属虚实夹杂,治疗宜补虚与祛邪并重,而临床治疗时,孰轻孰重,又应以辨证为依据。此外,痰厥头痛,每易郁而化热兼扰心神,而见夜眠不安等症,治疗宜除痰降火,常选柴芩温胆汤加减,用药可选柴胡、黄芩、半夏、青皮、枳壳、竹茹、龙胆草、栀子、龙齿(先下)、珍珠母(先下)、夜交藤、制胆南星、天竺黄等

1.痰厥头痛,每易郁而化热兼扰心神,而见夜眠不安等症,治疗宜除痰降火,常选柴芩温胆汤、

28.芩连温胆汤加减

(柴胡 黄芩 半夏青皮 枳壳 竹茹 龙胆草栀子 龙齿(先煎)珍珠母(先煎) 夜交藤 制胆南星 天竺黄等)

2.若伴见口眼歪斜,肢体麻木,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喉中痰鸣,苔厚腻,脉弦滑,此为风痰闭阻经络,治宜祛风通络,豁痰开窍,轻者用牵正散,重者用涤痰汤加减。

29.牵正散

白附子10克 白僵蚕10克 全蝎10克各等分(生用)

本方用作汤剂,可酌加天麻、白蒺藜、蜈蚣、地龙等祛风止痉通络之品,以增强疗效。 

30.涤痰汤

姜南星7.5克 半夏7.5克 枳实6克 茯苓6克 橘红4.5克 石菖蒲3克 人参3克(包) 竹茹2克 甘草2克  

加减:

1.若见高热烦燥,神昏谵语,舌质红降者,为痰郁化热,内陷心包,可加黄连、天竺黄,以清热化痰;

2.若舌质紫暗,为内有瘀血,可酌加丹参、桃仁、丹皮等,以活血化瘀通络。

3.如伴见咽喉不利,似有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情绪舒畅时或稍减轻,口干咽燥,此乃痰气郁结,治宜开结化痰以降逆气,方用

31.半夏厚朴汤。

半夏24克  厚朴9克  茯苓12克  生姜15克  干苏叶6克  

加减:

1.若气郁较甚者,酌加香附、郁金等以增强行气解郁之功;

2.胁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延胡索以疏肝止痛;

3.咽痛者,酌加玄参、桔梗以利咽;

4.痰气郁结化热,心烦失眠者,酌加山栀子、黄芩、连翘以清热除烦。

六.瘀血头痛证:头痛以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舌质紫或有瘀斑,脉涩。

32.通窍活血汤。

赤芍3克 川芎3克 桃仁6克(捣成泥) 红花9克 生姜9克 老葱3克 红枣7枚 麝香0.15克(粉,冲服)  

加减:

1.如见痰湿内阻,加半夏、瓜蒌皮、川贝、天竺黄;

2.项强加葛根;

3.言语不利,加石菖蒲、远志;

4.气虚,加党参、黄芪;

5.瘀血明显,加当归尾,三七;

6.心悸、失眠,加远志、酸枣仁;

7.眩晕,加胡桃肉、黑芝麻、女贞子、枸杞子;

8.肝阳上亢,加羚羊角粉、生石决明;

9.便秘,加大黄;

10.阴虚,加生地、玄参;

11.血热妄行、神志昏糊,加紫雪丹;

12.晕厥者,加至宝丹。

头痛加减:

1. 痛甚者,加全蝎、地龙;

2. 因寒而诱发加重者,加细辛、桂枝;

3. 兼气虚乏力,自汗少气者,加黄芪,且重用至30-60克;

4. 妇女痛经者,加益母草、延胡索、泽泻、桂枝等;

5. 恶心、呕吐者,加陈皮、半夏;

6. 眩晕甚者,加天麻、钩藤;

7. 阴虚内热者,加黄柏、知母;

8. 兼痰浊阻络者,加白芥子、石菖蒲、天麻、半夏等。

临证参考:本方全凭麝香的质量。好的麝香是本方有效的关键。还可选用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补阳还五汤及大黄丸。川芎可用至20-30克甚至50克。

  临证参考通窍全凭好麝香,本证中麝香芳香开窍,是治疗头痛之要药。临证用之每每取效,但其药源紧缺,每用人工麝香、葱白、石菖蒲代之。

不通则痛,久痛入络,久病多瘀,因此头痛多主乎瘀。其证多见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清代医家王清任亦认为头痛者,无表症,无里症、无气虚,痰湿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不效者,为血瘀所致。

以活血化瘀为大法,治疗头痛的代表方剂有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补阳还五汤及大黄丸。其主要用药有川芎、当归、赤芍、丹参、桃仁、红花、牛膝、益母草、延胡索、廑虫、虻虫、水蛭等。其中以川芎应用最广,可谓治头痛第一要药,以其“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行气活血,走窜经脉,有升有降,先升而后降,可引清阳:气上升,“主中风入脑头痛”,一般可用20~309,多则用至509,川芎常与当归伍用,可加强活血止痛之功,并可防止川芎耗伤阴血,如芎归汤、佛手散,对于头痛顽症,则投以虫类重剂以破血逐瘀,搜风通络。

1.若头痛缓解,仍有头晕健忘,心烦失眠,多梦易醒,舌质红,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养心补肾,方用天王补心丹加减。

33.天王补心丹

人参1.5克(焗服) 酸枣仁3克 当归3克 生地12克 柏子仁3克 麦门冬3克 天门冬3克 远志1.5克 北五味子3克 白茯苓1.5克 丹参1.5克 元参1.5克 桔梗1.5克 灯心草1.5克 

加减:

1.失眠较重者,可酌加龙骨、磁石等以增碁 重镇安神之效;

2.如心悸怔忡,睡眠不安,可酌加龙眼肉、夜交藤以加强养心安神之效;

3.如有遗精滑泄,可酌加金樱子、芡实、牡蛎等以固肾涩精。

七.偏头痛证:关偏痛,半边痛是也。其痛暴发,痛势甚剧,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痛止则如常人。

常用药是:菊花、天麻、川芎、白芷、生石膏、蒿本、钩藤、全蝎、地龙等药。

加减:

1.在左属风加荆芥、薄荷; 属血虚加川芎、当归。

2.在右属痰加苍术、半夏;属热加酒黄芩。

3.又属痰加川芎、南星、苍术。

4.若肝火偏盛,可加龙胆草、栀子、黄芩、丹皮等。

5.若偏头痛年久,大便燥结,目赤眩晕,此为肝胃火盛,腑气不通,宜大承气汤下之。

6.如久病入络,可酌加化瘀通络之品,如桃仁、红花、赤芍等。

头痛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芎菊上清丸(强字牌,北京中药二厂):每次1袋,每日2次,温开水冲服。用于外感风热之头痛鼻塞等症。

(2)川芎茶调丸(松年牌,康利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每次3--6g,每日2次,饭后清茶冲服。用于风寒头痛,恶寒发热。

(3)正天丸(999牌,南方制药厂)。每次6g,每日2~3次,15天1疗程。用治各种头痛,尤其瘀血性头痛效佳。

(4)太极通天液(太极牌,四川太极制药有限公司):每次10ml,每日3次,15天为1疗程。用治各种类型头痛,改善中风后遗症。

(5)血府逐瘀口服液(敖东牌,延边敖东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每服1支,每日2~3次。用于瘀血头痛。

(6)牛黄降压丸(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每次1~2丸,每日2次。用肝阳上亢,肝火痰热内扰之头胀痛,头晕目眩者。

(7)牛黄宁宫片(海洋牌,大连中药厂):每次2"--4片,每日3次。用于治疗由高血压引起的头痛眩晕、高热神昏、惊风抽搐等症。

(8)镇脑宁(东宝牌,通化制药厂):每服2片,每日3次。用于肝阳化风夹痰瘀内阻之头痛。

2.单验方

(1)治风寒头痛方

①苍术、细辛、白芷各lOg,共为细末,每服6g,日2次。

②川芎、蔓荆子各lOg,水煎服,日2次。 、

③制川、草乌各6g,白芷、僵蚕各6g,生甘草9g,研细末,分成6包。每日1包,分3次用绿茶送服。用治顽固性风寒头痛效佳。

(2)治肝阳头痛方

①夏枯草30g,菊花18g,川芎15g,草决明15g,水煎服,每日分3次服。

②槐花lOg,菊花lOg,白蒺藜lOg,水煎服,日2~3次。

(3)治顽固性头痛、偏头痛方

①全蝎、蜈蚣各等份,共为细末,每服29,日3次。

②川芎、白芷各15g,大头鱼鱼头1个,文火炖40分钟,饮汤。对偏头痛疗效尤佳。

(4)气血虚头痛方

黄芪40g,当归18g,川芎18g,牛蒡子20g,水煎服,日2--.3次。

  3.药物外用及局部用药

风火头痛或阳虚寒凝头痛,可选用川芎lOg,细辛3g,白芷3g,冰片0.3g,研末取少许塞鼻,每日 3--4次。

阳虚寒凝头痛,可用川乌20g,桂枝lOg,细辛lOg,白芷lOg,煎水熏洗疼痛部位。

4.针灸疗法

(1)外感头痛:巅顶部痛者,取百会、通天、阿是穴、行间等穴;前头部痛者,取上星、头维、阿是穴、合谷穴;后头部痛者,取后顶、天柱、阿是穴、昆仑穴。

(2)肝阳头痛:取风池、肝俞、肾俞、行间、侠溪刺之。

(3)痰湿头痛:取中脘、内关、丰隆、解溪刺之。

(4)气血亏虚头痛:取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刺之。

5.外治法

(1)推三点:所谓“三点”指神庭穴、头维穴、太阳穴。推三点,即推此3点。其具体操作是先推神庭,用双拇指交替,从头发尖过神庭,入发际1寸,用力10次;然后推太阳,双拇指分别用力按住太阳穴,用力推至耳尖为止;最后推头维,方法同上。用此法治疗头痛,绝大部分立即缓解或疼痛暂消失,方法简便可靠。

(2)用Ⅱ—A型心脑检查治疗仪治疗:选用风池穴、角孙穴、第4颈椎或阿是穴,治疗8分钟后,头痛可大部分暂缓解或消失。

 四、其它治法 、

  (一)验方

  1.羌活、防风、红豆各等份为末。吹鼻取嚏,风寒头痛立止。(《玉机微义》) .

  2.川芎3克 茶叶6克,水煎5分钟,饭前热服,治风热头痛。(《简便方》)

  3.荆芥穗、石膏等份为末,每服6克,清茶调下,治风热头痛.(《永类钤方》)

  4.。散偏汤。;川芎30克 白芍工5克 白芷3克 郁李仁3克 治偏头痛。

  5.乌星散;制川芎、南星、细辛、地龙各3克,菊花6克,冰片o.9克,先煎川芎、 南星、细辛、地龙四味,菊花最后入,稍煎即成,分两次服,冰片另研极细,分做两份,临服药时冲入一份,服后略休息,头痛即止。主要治阳气虚损,清阳不足于上的头痛。

  6。地肤子同生姜研烂,冲酒热服,取汗即愈,治雷头风肿。(《圣济总录》)

  7.鲜旱莲草拧汁滴鼻中,治偏头痛。(《圣济总录》)

  8.制南星一两,荆芥叶一两为末,姜汁糊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后,姜汤下二十丸,治风痰头痛不可忍。.(《济生方》)

  9.大栝蒌一个,去瓤研末,放入碗中,用热水泡之,去滓服,治风热头痛。(《圣惠方》)

  10。白芷、黄芩酒炒等份为末,每服6克清茶调下,治眉棱骨痛。(《丹溪纂要》)

  (二)针灸疗法

  太阳头痛针后顶、风池、大杼、昆仑等穴,阳明头痛针上星、印堂、头雍、阳白,攒竹等穴,少阳头痛针太阳,头维、率谷、列缺、中渚、侠溪等穴。头顶痛针百会、通天、行间、肝阳头痛针风池、百会、气海、肝俞,太冲等穴。

头痛现代研究

  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10余年来关于头痛的中医药临床研究取得一定进展。现简述如下:

  一、病因病机研究

  近10年来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对头痛病因病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多数学者认为头痛的主要致病因素为风、火、痰、瘀、虚;其病位在脑,涉及肝、脾、肾等多脏腑器官,提出肝阳化风、痰瘀阻窍、气血亏损、肝肾不足为头痛的主要病理机转(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二、证候分类研究

  1.按病因病机分:认为肝脾肾功能失调为病之本,是发病的基础。风火痰瘀为病之标,急性发作期多见。因而将证候分为肝阳上亢、肝郁化火、痰瘀互阻、营卫不和、气血亏虚、肝肾亏损等类型。统计分析表明,肝阳上亢或肝风上扰,痰瘀互阻为临床最多见的证类。

  2.按头痛病期分:分为发作期、间歇期。而发作期又分为风痰阻窍、血瘀气滞、肝郁化火等证;间歇期又分为脾虚痰阻、肝肾阴亏、脾肾阳虚等证。结合临床演变过程,又可分为先兆期、急性期、缓解期、恢复期等。

  3.按西医病名分类:重视辨证与辨病结合,探讨头痛的自身发展变化规律也是一种方法(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三、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的研究

  目前关于头痛的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尚不统一。从研究资料看,多数学者注重从发病形式,疼痛的部位、性质、症状及客观指标等方面综合判定。一般认为,头痛诊断指标为:①具有反复发作的病史,每次持续10分钟、数小时或数天。②发作时在一侧或双侧或全头部,其性质属跳痛、胀痛、针刺样疼痛等,疼痛剧烈时伴恶心、呕吐。③发作前可有眼前闪光、发黑等先兆症状。④结合脑电图、脑血流图以及实验室检测等(天津中医,1995,<6):20~22)。

在疗效评定方面,许多学者重在强调近期疗效,结合随访及观察远期疗效。目前的疗效评定标准大致分为:①痊愈或基本痊愈:头痛及兼症完全消失,停药半年至1年无复发者。②好转:头痛及兼症基本消失,停药半年至1年有复发,但发作次数减少,疼痛程度减轻者。③无效:治疗后疼痛症状无好转(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1):5)。

  四、辨证与辨病治疗研究

  (一)辨证论治研究

  近10年来,许多学者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探讨辨证治疗头痛规律,取得一定效果。

   陈明信以疏风活血养血为大法,

    风寒型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风热型以桃红四物汤加黄芩、生石膏、防风、白芷等;

    痰湿型以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

    肝肾阴虚型用杞菊地黄丸合桃红四物汤;

    瘀血型以血府逐瘀汤加鸡血藤、羌活、独活、白芷。

   在报告的147例中,治愈65例,显效53例,显效以上共118例,占80.3%,好转19例,总有效率93.12%。

    又创制具有消风、散瘀、祛湿、止痛作用的正天丸,由川芎、当归、生地、桃仁、红花、防风、羌活、独活、细辛、钩藤、白芷、泽泻等组成,经广州中医学院等4个科研、医疗单位350例的临床验证,其治愈率达33%,总有效率为98%,疗效显著优于天麻对照组(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9>:5634--565)。

   胡庆铁总结血管神经性头痛辨证治疗经验,认为多由风邪上犯,痰浊上扰,厥阴寒气上犯,肝郁、肝火上炎,瘀血阻络,阴虚、气虚,肝阳上亢引起。立治头痛九法,分别为祛风止痛法,祛痰化浊法,温阳散寒法,舒肝解郁法,清肝泻火法,活血祛瘀法,滋阴养血法,益气升提法及平肝潜阳法。临床辨证九法化裁,疗效满意(新中医,

  (-)专病专方的研究 ’

  1.以古方为规矩,合今病则变通历代医家对头痛研究颇为深入,创立了许多富有疗效的治法方药,当今学者师承前人,以古方法今病,取得较好的疗效。代表方剂有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镇肝熄风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吴茱萸汤等。袁桂生报道以王清任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62例,结果治愈31例,占50%,好转27例,总有效率为93.5%(湖北中医杂志,1991,<1>:16~17)。周玉中将95例患者,按1988年国际头痛学会提出的分类和诊断标准,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45例。二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方面无显著差异(P>o.05)。治疗组予血府逐瘀汤加引经药;对照组予尼莫地平40mg、谷维素及安定治疗,8周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34例,显效11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痊愈20例,显效11例,总有效率68.8%。二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明显(P<o.05);治疗组血流变学检查结果用药前后在全血比粘度、血浆粘度、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诸项均有显著改善(P<0.0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还有用镇肝熄风汤治疗血管性头痛取得满意效果的报道(中西医结合杂志,

  2.以法组方,创立新方药许多学者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创立许多治法,提炼、摸索出不少有效方药,现依法概括如下:

  (1)平肝熄风法多数学者指出风邪为头痛的主要致病因素,肝为风木之脏,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风上扰,阻遏清阳,为头痛主要病机。认为平肝熄风为重要治法。代表方有川芎定痛饮、颅痛饮、头痛舒、芎牛琥珀汤、柴胡川芎饮等。汪文强认为本病多由情志失调,郁而化火,肝风内动,或木火伤阴,肾水不足,肝阳上亢,自拟平肝解痉汤,治疗162例,其中痊愈65例,占40.1%,好转87例,总有效率为93.89%(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8):470)。

  (2)活血化瘀法范吉平对近10年治头痛方药进行统计,以使用次数多少来决定先后次序,结果川芎、当归、赤芍、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排在前20位,其中以川芎应用最为广泛,可谓治头痛第一要药,许多学者力主本品宜重剂投入,常用量20~30g,多则至50g,常与牛膝配伍,或可与生地、白芍相伍,以防辛燥、升散太过(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1>:5)。黄庆区以川芎皂角汤治疗顽固性头痛24例,药用川芎30一-50g,丹参40g,红花lOg,皂角15g,细辛6~8g,天竺黄15g,白芍20g,桔梗12g,泽泻12g,全蝎12g,党参20g,白术15g,云苓20g,认为久病入络,痰瘀互阻为主要病机,痰瘀并治同时还注重脾胃功能,结果显效14例,占58.3%,总有效率95.8%(北京中医,1997,<2>:27)。朴志贤自拟化瘀止痛汤为细末,每服109,日3次,连续1~4周,在治疗97例中,治愈37例,显效25例,好转29例,总显效率63.9%,总有效率93.8%,止痛效果迅速,多数病人在10剂内获效(吉林中医药,1991,(5):14)。高文武用大队虫药破瘀搜风止痛,自拟复方地甲猥虫汤,治疗偏头痛240例,基本痊愈218例,占90.8%,好转1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5.8%。追访1~3年,仅24例复发,若按1年不发为治愈,其实际治愈率也在80%以上,远期疗效较为满意(中西医结合杂志,

  (3)健脾化痰法简文欧以健脾益气、祛风止痛为法,治疗气虚者34例,方用补中益气汤加藁本、白芷、川芎、细辛,总有效率为100%(中医杂志,1983,<8):42~43)。吴树忠自拟芎芷二陈汤治疗头痛60例,治愈43例,占71.7%,总有效率为80%(北京中医,

  (4)温阳化浊法郭忠民用扶阳化浊法治疗慢性头痛50例,痊愈12例,占24%,总有效率为80%。对古有“细辛不过钱”之说,近年来许多学者在运用温阳化浊法治头痛临床实践中,已突破这一用药习惯,从资料统计看,细辛用量在15~209者不乏其人,认为重剂细辛止痛效果尤佳(江西中医药,1989,(4>:28~29)。何永田对细辛进行家兔毒性实验后指出:热煎后细辛毒性减低,大剂量应用,具有镇痛作用。治疗阳虚头痛,剂量从39逐渐至309,入汤药煎服,取得了很好疗效,未发现毒副作用。但对阴虚内热,素有高血压病史,肾功能减退者,无论煎剂、散剂均应慎用(浙江中医杂志,

  (5)活血祛风法谢炜认为头风病共同的病理因素为风、瘀、湿、虚,主张疏风活血、祛湿补虚为治疗大法,在报道的用痛必克丹治疗341例头风病(偏头痛243例,混合性头痛48例,肌收缩性头痛31例,外伤后头痛19例)中,基本恢复率34.6%,总有效率98.2%。蒋森用活血搜风汤治疗偏头痛58例,并设西药对照组,治疗组药用川芎、白芍、赤芍、红花、全蝎、蜈蚣、天麻、细辛、甘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

照组(P<o.05),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认为本方有显著止痛效果(新中医,1995,(2>:27~28)。周英豪用活血平肝熄风祛痰法治疗血管性头痛119例,结果临床控制24例,显效55例,有效30例,总有效率91.6%,实验研究对患者5-HT、TXB。、PGF…PGE。等指标观察表明,该药对上述指标有双向调节作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三)外治法研究

  有报道用温经散寒中药额颞部外敷治疗偏头痛,药用艾叶、生姜、葱白、小麦捣碎成糊状,每晚9时加热至50。C左右,置布带上,使药覆盖额颞部,次晨取下,发作时连续用3夜,治疗20例疗效满意(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四)剂型改进的尝试

  由于口服汤药对迁延日久,反复发作且较急者有一定困难,许多学者对剂型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针剂研究受到重视。王莉用川I芎注射液治疗偏头痛67例,显效25例,占37.3%,有效3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2.5%。有学者开展清开灵注射液治疗顽固性头痛的研究,用于肝风夹痰瘀上扰清窍的顽固性头痛,可以取得良效(云南中医杂志,1984,(8>:43)。李金田报道用“头痛立安”速效滴鼻剂治疗头痛40例,主要药物有川芎、冰片等。结果用药10分钟内头痛止者30例,11~30分钟内头痛止者7例,总有效率92.5%,且药效多能持续数小时以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冲剂、片剂、口服液等成药剂型使用方便,亦广受欢迎。

(0)

相关推荐

  • 马强 | 升降调肝汤

    组成:钩藤30~50克,川芎30克,赤芍15~30克,蔓荊子15~30克,青皮15克,六月雪30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麦芽30克,石决明30克,甘草10克,白芷25克. 主治:非器质性病变的各种 ...

  • 头痛诊治精粹

    头痛是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本节所讨论的头痛,主要是内科杂病范围内,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 头痛一证,首载于< ...

  • 治癃闭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癃闭证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8个药 ...

  • 治淋证精选的药方

    治淋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淋证病的症状,根据症 ...

  • 治内伤发热病证精选的药方

    治内伤发热病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内伤发热证病 ...

  • 治尿浊证精选的药方

    治尿浊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尿浊证病的症状,根 ...

  • 治痉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痉证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18个药 ...

  • 治积聚证精选的药方

    治积聚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积聚病的症状,根据 ...

  • 治黄疸证精选的药方

    治黄疸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黄疸病的症状,根据 ...

  • 治关格证精选的药方

    治关格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关格证病的症状,根 ...

  • 治鼓胀证精选的药方

    治鼓胀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鼓胀病的症状,根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