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的秘诀(走出健康误区)
走进营帮 拥抱健康
要长寿,首先就要身体没毛病。如果是带病延年,哪怕再长寿也是一种受罪,既拖累了亲人,自己也熬的痛苦。
要做到身体没毛病,就要学会养生。养生不是依靠医院、医生和药物,而是靠自己,靠自己改变心态、增长智慧、规律生活、适应自然。依靠医院、医生和药物的,叫“养病”,不叫“养生”。
《黄帝内经》说“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一个人很容易动怒,我们通常说这个人“火气很大”,专业点说叫“肝火盛”。因为在中医认为,肝属木,木能生火,火气越旺,肝木就越受伤。所以,通常认为“怒则伤肝”就是这个道理。肝火盛了,脾气就大了,血压就升高了。就会出现头痛、出血、中风、眼睛充血,咽喉上火,口臭,鼻炎、中耳炎等各种与“火气”有关的疾病。长期这样下去,肝木被火“烧”成“炭”了,那就演变为肝硬化、肝癌了,这个肝已经没用了。
“思则气结”。中医有句话说“思忆伤脾”。一个人若是思虑太过,气机就容易郁结。在中医学里,脾属土,土能生长万物。因为土里含有水份,能提供给各种生物滋养,包括我们人类的饮用水,也要从土里“掘井而饮”才能生存。当我们的脾受伤的时候,土壤干湿无度,干者,风吹沙弥,土缺树屈,人就会变得瘦骨嶙峋,脸黄肌瘦,直至沙土吹尽,筋骨尽露而亡。经典名著《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便是这种多愁善感的代表;湿者,水湿就会壅滞不化,水湿不化,就像死水会滋生蚊虫一样,给身体带来各种疾病。湿重即坠,所以赘肉横生,长包块,肌酸积聚,生肿瘤,脂肪瘤,结节等等。水湿所聚的脏腑部位不同,产生的产物也不同。所以中医说“痰湿凝聚,皆病于脾”。
“恐则气下”。担忧,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对孩子,农村有句话说“小则怕儿哭,大则怕儿骂,老则怕儿弃”。所以,做人的一辈子就是担心的一辈子。忧心多虑,惊恐随生。中医说“恐则伤肾”。人一旦恐惧,腿脚就无力,一牵挂担忧,心被绊住了,腿都迈不动。甚至,惊恐的时候,大小便失禁,抽筋,瘫软。
《圣济总录》中说“病源于过与不及”。过,即过剩,多了,就实了,实了就拥堵了,就像马路上的车越来越多,就会越来越拥堵一样。人体的血管像河流,像道路,如果通畅无阻,血液循环顺畅利索,身体是不会发生疾病的。就因为生活的习惯造成了体内代谢物质过剩,才会造成血管拥堵不畅,引发各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不及,即是不足。不足则虚。人的营养水平不够,能量不足,就无法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所以,有句话说得好“有营养就有生命”。不管是疾病的过程中或是疾病的恢复期,只要能保证营养的平衡和吸收,生命才有保障的。
我们常说“物极必反”。但却很少人能掌握这个度,怎样做才不是“极”,才不会“反”呢?这个是思想的问题。贪婪则过,妥协则缺。现代生活方式过快,人的思想节奏也跟着如疾风吹劲草,为了迎合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不得不要改变自己的人生观,磨尖脑袋生存下去。所以,什么叫“疾病”?我反而有新的说法,疾者快也,现代人的疾病就是病在一个“快”字上,快餐文化,快节奏的生活,快乐忘形,让人处于透支,身体应用过度,得不到有效的休整,哪有不出出问题的?焦虑、抑郁、强迫症、精神分裂、神经衰弱、失眠.....哪一种不出自紧张的生活状态?
所以,所有的病人有千百个疑惑,问医生我该忌什么?其实,什么食物都不用忌,只要忌过度、过用、过快,那身体会变得越来越好了。
苏东坡曾经说过“心临妒境总是疾,安心之外无他方”。也就是说,心静下来,处事泰然,不攀比,不嫉妒,身体自然就没病了。
《抱朴子》说“邪气所干,乱魂魄神,之所以病”。常言道,“相由心生”,其实病也由心生。中医认为,“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肾藏精,五脏皆空灵之舍,生命之根本也”。“五脏受病,皆源于心”,这里说的心虽然是指心脏,因为古人认为“心为君子之官,心病,则五脏动摇”。但我觉得更合适现代的是指“心态”。心态变了,就已经不是原来的自己,身体也会跟着产生相应的变化。有些人因为生活或工作环境的改变,心理上自然而然就暗示了自己要迎合这种改变,时间长了,人的样貌和行为举止都在改变。大多数人刚出社会的时候,雄心壮志,坚毅而勇敢,但随着生活的改变和迎合工作的需求,心理脆弱了、顺从了、妥协了,眼神里已经找不到原来的那种坚毅、自信和霸气!慢慢地,会发现他(她)的样子也在改变。心态变了,样貌就变了,样貌变了,身体就病了。因为体内的器官要迎合样貌的改变而发生改变,违背了自然的生长规律。这就是“相由心生”、“病由心生”的道理。
所以,能够保持精、神、魂、魄、意一贯如常,不改变,不动摇,心存正念,才不会受到外界原因的影响,导致自己身心受损。
《黄帝内经》里还有一句话说“德全不危”。这简单的四个字,道出了养生的最高境界!不能理解,道德若全,就没有危险,道德不全,身体四处就容易有危险。我们一直以为道德只是一个人的修养标准,其实应该是一个严格的健康科学观。
庄子说“德者寿,大德者必得其寿,必得其禄,必得其位”。孟子也说“亡德而富贵者,谓之不幸”。意思是说,一个人没有道德,却空有一身富贵,这样的人一旦堕落起来会比常人更惨!还不如清苦生活,少作孽。
现代的《健康管理学》里,也明确了健康的定义。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健康”“道德健康”四方面的内容。
要健康,就要懂得建立自己道德,优良道德风骨,不是别人的需要,而是我们自身健康的需求。“德全不危,德危不全”,这就是健康要求的最高指引。
古人能够活得绘声绘色,多有滋有味,这个暂且不论,因为我们都没见过古人。但现实生活中,纵观凡过百岁寿者,那个不是家风优良,子孝孙贤?这是什么原因?就因为他们的道德淳朴!就像《黄帝内经》所说的“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他们不惧于物,不为物役,所以形与神俱,所以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传说药王孙思邈享年141岁,在他写《千金要方》上感慨地说“道德不全,纵服玉液金丹,不能长寿。道德若全,不祈寿而寿延,不求福而福至,此养生之大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