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登堂”第一讲 盘古开天,易道生焉

《周易》被誉为大道之源,其理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乃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贯穿整部《周易》,《易·系辞传》所谓“《易》与天地准”。大道乃天地之根、万物之本,自然而然,老子谓之“恒道”,孔子谓之“大道”。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的形成起源于宇宙大爆炸,神话传说谓之盘古开天地。盘古一斧头下去,沉寂乍破、混沌裂崩、鸿蒙开辟,这实际上指就是宇宙大爆炸。宇宙大爆炸给予了天体运动变化的原始动力并由此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就是在这种原始动力的作用下不停地运动演化。古人认为,宇宙大爆炸发生後,清轻上浮者形成天,重浊下沉者形成地,于是天地开矣。天地开而万物生焉,《圣经》谓之“创世纪”,《道德经》谓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生于天地而随道演化,《易》理在其中矣。故《易·系辞传》开篇便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天地是自然的产物,乃道之所生。《周易》起源于伏羲画卦,《易·系辞传》载:“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可见,伏羲(庖牺氏)创《易》之初,就是以客观事物为研究对象,以观察实践结果为依据,是唯物主义的精神。“《易》与天地准”,《易》以天地为模型,推演万物及人类社会的演变规律,从而形成我国古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并上升为一种哲学思想。《周易》思想实质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源泉,而并不是世俗所认为的算命打卦的唯心主义思想。

宇宙是天地万物得以存在的根据和形式。宇者,空间也;宙者,时间也。万物都是以空间和时间为其存在的根据和形式。“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此一时彼一时,此一物彼一物,那是以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为形式存在和变化的。《周易》就是研究客观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中的存在和变化规律的。那么,为什么说《周易》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源泉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可以高度概括为三句话: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物质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周易》思想完全同意这三点,并以高度概括和精巧的阴阳理论和哲学思维对其进行了系统和详细的阐述。

《周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建立在阴阳理论基础上的“三易之法”。这“三易”就是指“变易”、“不易”和“简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这就是《周易》的变易思想;“物质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而客观规律是不变的,这就是《周易》的不易思想,这也是《周易》最核心的世界观;另外,《周易》认为,掌握了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后,就可以把纷繁复杂的事物简单化,用极简单的方法来预料和处理一切复杂的事情,这就是《周易》的简易思想。简易之道,通乎天地万物,鬼神不测,这也正是《周易》兼具神秘和科学性的方法论。《周易》总结万事万物最本质的特点,把万事万物抽象为阴阳,然后用阴阳来推演万事万物的存在和变化规律,可谓是“大道至简”,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也。两仪、四象、八卦乃至64卦皆为阴阳之范,《周易》之道,一阴一阳而已矣。

习《易》之法,站不在哲学的高度,不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必将误入歧途或钻入牛角尖,最终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即使穷经皓首,耗尽毕生精力,最终不过是一个固执己见、自欺欺人的伪学者或混迹江湖的风水先生。斯言不信,且听後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