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怎样才能不提喉

唱歌喉头上提怎么办?如何纠正?

歌唱者的声带位于喉室内,喉头不稳定会导致声音出现种种弊端,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喉头的稳定是歌唱者保证其获得高质量声音的前提和基础。

本文对喉头的稳定与不稳定的论述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歌唱发声时喉头高于其自然状态的,不论其本身自然状态喉位偏高或偏低,都是绝对的不稳定,对歌唱具有较大的不良影响,是绝对要避免出现的。其二,歌唱发声时喉位在自然状态及以下(最高不能高于喉位的自然状态)的稳定是相对的,都可视为喉头稳定状态基础上的不稳定,这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出现是正常的。在歌唱过程中,由于咬字传声的复杂性,要保持喉头在吸气状态的绝对稳定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如果一个歌者在歌唱时的喉头位置是纹丝不动的,那么他的喉咙肌肉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僵化。声乐演唱也是如此,不论在技术上还是艺术上,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因此,本文对喉头相关问题的讨论,主要是第一个层次。

当没有经过发声技术训练的人高声讲话时,会出现喉头位置不同程度的上提。久而久之,喉头上提的机能就不断得到加强,这是初学演唱者喉头上提最具有代表性的原因。另外一种现象就是具有一定歌唱能力的学习者,已经养成了喉头上提的习惯,但演唱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准,如果要求其保持低喉位则不能歌唱。以上这两种喉头问题是美声唱法高喉位(不是指歌唱者自然状态的高喉位)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为何在歌唱时歌者的喉头位置必须保持在休息状态及其以下呢?

笔者认为,其一,歌唱时喉头位置的上提势必缩小喉咽腔的空间,而喉咽腔又是最主要的共鸣空间,是引起其他部位“迫振”与“协振”最关键的空间。

其二,喉头位置的上提会导致声带的张力减小,在表达较为戏剧性的乐句时无能为力。

其三,喉头上提会导致喉咙卡挤,时间久了会出现嗓音不干净和不必要的声带病变。这也是吉诺·贝基将喉头的下降和稳定作为美声唱法三个基本条件之一的另外一个原因。歌唱时导致高喉位的原因有很多,其结果都是一样的——歌唱时的喉头位置高于休息时的喉头位置。如何解决歌唱时的高喉位问题,是声乐界研究的热门声乐技术问题之一。目前,声乐界一直赞同的解决办法是加强吸气的力度,将喉头保持在“半打哈欠”的状态去发声和歌唱。笔者也认为这是较为完美的歌唱状态,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吸气不发声时维持此歌唱状态尚可,当歌唱时喉头根本就难以保持低喉位的吸气状态。而声乐教师又往往倾向于责怪学生保持不好,责令其课下加强练习。

绝大多数声乐专业学生在大部分时间讲话时都在无意识地练习着喉头上提的机能,并且多年来都在无意识地加强着喉头上提机能。如果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反其道而行之。具体的练习方法是:

一、伴随着吸气做喉头的下降运动,喉头尽可能地往下降,每天可做300到500次,还可以将喉头吸低之后保持一会儿再放松。

二、单独做“喉降肌”练习,不用伴随吸气,喉头独立做下降运动,就像做喉部体操一样,每天可以做500次。通过这样的强化练习,能从根本上锻炼控制喉头向下肌肉的能力,将平时习惯向上的机能弱化,加强喉头向下机能的练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喉头上提的问题。单独的“喉降肌”肌肉练习对喉头的下降和稳定能起到有效作用,但在训练过程中会出现喉部肌肉的疲劳酸胀,长期练习容易造成喉部肌肉的紧张和僵化。因此,当喉降肌向下的机能得到加强后,就可以减少这种单纯的肌肉技术训练,将吸气时的低喉位与发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如吉诺·贝基所言“喉头保持在最下面,声带完全自由地工作”。

吉诺·贝基的美声唱法三个基本条件是一体的,局部的完善更有益于歌唱整体的完美,因此,这三个基本点也必须是相互协调、相得益彰的。本文侧重于喉头问题的局部,是对喉头问题教学实践的经验之谈。而当下伴随着更多的国外美声唱法的歌唱家来华讲学交流,使我们更多了解了美声唱法。与此同时,我国越来越多的歌唱家和声乐教师也出国访问学习,回国后运用美声唱法的科学方法演唱中外歌曲和从事声乐教学,并且有关美声唱法的译著也越来越多,凡此等等,这些使我们对美声唱法从理论和实践上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感悟。而如何掌握美声唱法的科学演唱方法,进而演唱好中外歌曲,适应中国听众的声乐审美需求,则是我国声乐界需要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课题。

正是基于本土化的考虑,我国的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也撰写了有关美声唱法的论著,使美声唱法加速了本土化进程。在此过程中,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但更多的是在厘清美声唱法的技术层面出现的困惑,这些都是在所难免的。正是有了种种困惑,才更加激发我们去进一步思考、研究和讨论。正是有了歌唱技术的层层迷惘,才体现出吉诺·贝基美声唱法三个基本点的弥足珍贵,这对我国美声学派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学术价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