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山采蜜去
郎山采蜜去
女埠街道郎山村座落于风景秀丽的白露山东侧一个长长的山坳里。我们自驾车经过女埠、渡渎、下潘、垷坦,再转了几个弯,就到了郎山村。
郎山村以山地为主,区域面积3.3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4100余亩,耕地260余亩。下辖郎山、郎司坞、坟头、麻堰4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近220户,700余人。村民以种植水果为主,枇杷是主要产业。
郎山自然村世居郎姓,据《中山郎氏谱》载,其先祖郎登元为宋婺州路教授,于淳熙十三年(1186)迁入兰溪,于蟠山支脉山岗上营建村落,村以姓氏名,村由山得名。1973年因山体滑坡,村民由山岗迁于山脚下建立新村,仍名郎山。
郎司坞自然村世居郎姓,与郎山郎氏同宗,因地处山坞口,故称郎司坞。
坟头自然村世居汪姓,原是一处荒丘坟地,俗称坟头。
麻堰自然村世居周姓,村中筑有卵石堰坝,俗称麻堰,村以坝名。堰口旧有水碓,为周姓居民点,名水碓沿,今已不存,居民融入麻堰。
这是一个初冬的早晨,又是双休日,我们由刘艺飞开车,电视台37岁的黄伟,带着与之同龄且有点儿同名的丈夫杨永伟及7岁在城里聚仁学校读小学一年级的儿子杨凯迪一同来到了郎山村。这里空气真好,虽然地上有厚厚的霜,但空气十分清新。过了郎山村,只有一条似乎像机耕路一样的泥路,我们随车颠簸来到了不远处的麻堰村。
刘撮龙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是黄店镇刘家村人,在郎山养土蜂。郎山这边枇杷树很多,土蜂采的枇杷蜜是上好的蜂蜜。他选择郎山,刘撮龙这样说:郎山是生他养他的地方,他的父母是郎山人,他生在郎山,5岁的时候,他被刘家村的阿姨领养,因为阿姨无子女,后来就成了刘家村人了。刘家村离郎山村很近,只有翻过白露山的东坞岭就到刘家村,大约6里路左右吧。前几年在刘家村养殖土蜂,也就是中华蜂,后来考虑到刘家那边花粉少,就将土蜂运到郎山来养殖。他们还一起成立了兰溪市艺飞圆桶土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致富。刘撮龙的儿子是个退伍军人,他还利用上网,将他们的土蜂蜜销往全国各地。现在郎山养殖土蜂的人越来越多,就是土蜂的蜂箱就超过200箱。
由于天气较冷,土蜂在寒冷的季节一般不出桶。要到有太阳光出来,温度在15º以上了,土蜂才能出来。我们等到上午10时半,刘撮龙就去割蜂蜜,他戴上了个遮土蜂的帽子,掀开蜂箱,嗡嗡的土蜂在他头上转,但他一点儿都不害怕,从容地拿出蜂蜡,还舀出土蜂蜜来给我们在场的人尝尝。“甜不甜?”他问。大伙儿都说:“甜,真好吃。”
麻堰村枇杷种植户周如芳不时地走过来,邀我们到他家坐坐。他家三间徽式建筑,木结构,门前有个极小的水塘,养着鱼,叫我们钓鱼去。我没有这么耐心,只知道拍照片,所以没去钓鱼。周如芳今年62岁,妻子郎金花53岁,夫妻两个都是勤劳人。他们种植着枇杷苗,到要种植枇杷的时候,外地的人都会纷纷到他家购买枇杷等果树苗。
我们在周如芳家吃了饭,饭菜可香了。有冬笋、野猪肉、野兔肉,都是他们自己打来的。在席间,郎山批发啤酒61岁的潘兆新挑着啤酒箱,也一同和我们喝酒聊天,47岁的周顺芳是个木匠,对养殖土蜂很有研究,一起谈论着如何开发土蜂养殖的事,他们说,郎山是个养殖土蜂最好的地方,如果农业部门加强对中华蜂的保护工作,在郎山划定一块保护区,不使意大利蜂(意大利蜂,简称意蜂,也是人们常说的洋蜂)的侵害,去年损失可大了,意蜂蜂群侵害中华蜂,使得土蜂损失惨重。因此,蜂农建议在郎山村建立中华蜂保护区,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