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人物——吴筠
吴筠 ,唐朝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字贞节。一作正节。性高鲠,少举儒子业,进士落第后隐居南阳倚帝山。天宝初召至京师,请隶人道门。后入嵩山,师从道教上清派法主潘师正,受授上清经法。与当时文士李白等交往甚密。玄宗多次征召,应对皆名教世务,并以微言讽帝,深蒙赏赐。后被高力士谗言所伤,固辞还山。东游至茅山,大历十三年(778)卒于剡中。弟子私谥“宗元先生”。吴筠 (?一778年)字贞节,华州华阴人(此据唐礼部侍郎权德舆撰《宗玄先生文集序》、《新唐书》本传。《旧唐书》本传、《仙鉴》卷三十七、《玄品录》卷四则云“鲁中之儒士也”)。少通经史,尤善属文。举进士不第,又因性情高鲠,不耐沉浮于时,年十五即与同好者隐于南阳倚帝山。开元中,南游金陵,访道茅山,后东游天台。与吴筠交游者,多当时之名士文人,在剡中(即今浙江嵊县)与越中文士为诗酒之会,所著歌篇,传于京师。唐玄宗闻其高名,遗使征之,召见于大同殿。与语甚悦,令待诏翰林。唐玄宗曾问以道法,对曰:“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其诸枝词蔓说,徒费纸扎耳。”又问神仙-之事,对曰:“此野人之事,当以岁月功行求之,非人主所宜适意”。每开陈,但名教世务而已,间之微言讽咏天子,以达其诚,玄宗深重之,赐号“宗玄先生” (此据《玄品录》。《新唐书》本传云“弟子私谥为宗玄先生”)。天宝初,又召至京师,乃请隶道士藉,后入嵩山从潘师正弟子冯整齐受正一之法(此据权德舆《序》。《旧唐书》本传、《仙鉴》、《玄品录》均云依潘师正传正一之法,非是。按此时潘师正已故),遂苦心钻研,尽通其术。天宝十三年,进《玄纲论》三篇(见《全唐文》卷九二五吴筠《进元纲论表》),群沙门嫉其见遇,而高力士素事浮屠,共短筠于玄宗前。唐王朝自天宝中李林甫、杨国忠用事后,纲纪日紊。吴筠知天下将乱,坚求还茅山,累表不许,乃诏于岳别立道院。安禄山将乱,求还茅山,许之。安禄山攻陷两京,江淮盗贼多起,遂东入会稽,往来于天台、剡中,与唐代大诗人李白、孔巢父诗篇酬和,逍遥泉石间,人多从之。后隐居于杭州大涤洞,邓牧心撰《大涤洞天记 ·石室洞》引“郡志云:(石室洞)吴天师筠-之所,天师既尸解于宣城,指令门人藏书剑于此”。按吴筠藏书处即“白鹿山房”,实为一石空,宋代有“陆永仲、王元素、朱复常诸君相继于此得道”(《大涤洞天记、白鹿山房记》),不知曾于此得道书否?大历十三年,吴筠卒。吴筠之入道籍,在唐代士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又情趣高雅,不踏流俗,于是栖心道门,求得自身心灵宁静。他赞叹猿 “不犯稼穑,深栖远处,犹有君子之性” (《元猿赋序》),这与唐代走终南捷径以求仕宦的“隐士”们殆不可同时而语。但又与庄子消极厌世、不与统治者合作的人生态度不同,一有机会他便表现为敢于进谏的良臣,而高超世外,散作逸人的生活便反而成了参加政治活动的策略,这种生活态度和唐末深深影响政治的李泌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其结果是,隐而有名,进而有功,在集权力法律于帝王一身的-社会,唯其如此乎?吴筠的著作很多。宋景濂撰《度人经 ·跋》云:“道家诸书,多寇谦之、吴筠、杜光庭、王钦若之徒所撰。”此说虽欠妥贴,但吴筠著述之丰及对当时和后代思想的影响则不可否认。应该说吴筠是被长期忽视的重要思想家。《旧唐书》本传即云:其《玄纲》三篇、《神仙可学论》等,为达识之士所称。 ……词理宏通,文彩焕发,每制一篇,人皆传写。虽李白之放荡,杜甫之壮丽,能兼之者,其唯筠乎!良好的文化素养,是吴筠影响当时思想界的基础,作为一个文学家,吴筠也应该受到后人的重视。吴筠一生著作非常丰富,可惜大部分多以失散。[以上内容由"液体冰"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