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因叶氏“不可考”,便疑寒山居苏州
寒山拾得与苏州之源
寒山拾得与苏州之源,最详细的记载为明姚广孝《寒山寺重兴记》曰:唐元和中,有寒山子者,不测人也。冠桦皮冠,着木履,被褴褛衣,掣疯掣癫,歌笑自若,来此敷茅以居。暑渴则设茗饮,济行旅之渴。挽舟之人,施以草履,或代其挽。修持多行甚勤。寻游天台寒岩,与拾得、丰干为友。终隐入岩石而去。〔9〕
在《寒山寺志》中,关于寒山在苏州的记载尚有多条。如:
张人骏、程德全《募修寒山寺启》“在唐元和间,有寒山子仙迹之异,乃著此名”。〔10〕
俞樾《新修寒山寺记》:寒山寺“旧名妙利普明塔院,以寒山子曾居此寺,故即以为名”〔11〕
邹福保《重修寒山寺记》:寒山子特唐时一枯僧耳,一瓶一鉢,云水生涯,故非求名者。乃因僧而有寺(注:寒山寺),有寺而有诗,因诗而其人其地之名遂历千余年而不朽。非佛家所谓“因缘”者耶?〔12〕〕
(清)徐崧张大纯辑《百城烟水》曰:相传寒山尝止此。〔13〕
然此《寒山寺志》编篡者叶昌识虽考证出吴城之西,明·赵凡夫别业“寒山”与寒山寺之“寒山”为“寺名在先,山名在后”,但并没有考证寒山寺名之来源。虽没考证出寺名来源于唐诗僧寒山之名,在他认为“相传寒山拾得尝止此,故名。不可考也”〔14〕“寒、拾因缘,尚在传疑之列”之时,他在《缘督庐日记》云:“今云阳中丞,下车清节,同符巨工,重兴刹竿,振寒拾之宗风,存吴闾之名迹,甚盛举也。”仍然认为重修寒山寺与振寒拾之宗风有其渊源,由此可看出,叶只是没有考证出寒山至苏州之时间而已。
正德《姑苏志》亦有持此论者:“相传寒山拾得尝止此故名,然不可考也。”〔15〕陆锺琦《重修寒山寺记》亦曰:“明姚少师旧记,谓额题寒山始于唐元和中。此与闾丘太守所撰《寒山子诗集传》不合.”〔16〕
因诸人的一句“不可考也”、“不合”、“传疑”致使寒山拾得与苏州寒山寺之缘成了一个疑案。
考叶昌识等人此“不可考也”、“不合”、“传疑”之语,皆因惑“见于闾丘《诗集传》及宋沙门志南《三隐集记》(所载),其人当在贞观初,安得元和时尚住世?亦未闻先担笠至吴也。然《太平广记》引《仙传拾遗》,又谓其大历中隐天台翠屏山。传闻异词,灵踪倘葛,不可得详。”〔17〕至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此“不可考也”、“不合”、“传疑”之语,是因诸人皆以闾丘序为信史而徐灵府序又与此相抵牾所致。在当时的情况下,此诸人又没有掌握其他论据与此参照辩证,故而叶昌识诸人认为“不可考也”。
闾丘胤《寒山子诗集序》已经有众多专家学者经过详细考证,以其中所说唐兴县名的谬误、闾丘胤官职配饰的失实、其与僧道翘所属时间的不一、所集寒山诗的疑问、寒山拾得入灭的虚幻等等,证明其为后人的伪作无疑。〔18〕余嘉锡先生并指出:“唐末僧徒,乐于附会,以二人皆居天台,而闾丘为本朝名宦,假借此人,易于取信,遂依托姓名,伪为一序,杜撰事迹,以惑后人。”此序不异“荒谬无徵,等于盲词小说。”〔19〕
除《顺德府志》及《寒山寺志》所引姚广孝等人所记寒山隐居时间在唐元和间(宪宗时)之外,最早对闾丘序设疑并以寒山拾得见灵祐和尚考证出寒山拾得元和间隐居于天台的是赞宁。赞宁在《宋高僧传》系中曰:“又大沩佑公于宪宗朝遇寒山子指其泐潭。仍逢拾得于国清。知三人是唐季叶时犹存”云云。〔20〕
最早明确记载寒山拾得元和间隐居于天台的是《佛祖通载》。《四库总目提要》曰:“(佛祖通载)元释念常撰。念当姓黄氏,号梅屋,华亭人。延祐中居嘉兴大中祥符禅寺。是编前有至正元年虞集序。所叙释氏故实,上起七佛,下迄元顺帝元统元年,皆编年纪载。”其卷十五曰:“宪宗纯改元和。(二)信州鹅湖大义禅师者。……师于元和十三年正月七日归寂。寿七十四。敕谥惠觉禅师见性之塔。(三)时寒山子者。不知其氏族乡里。隐于台州唐兴县寒岩。故父老以寒山子称之”。〔21〕此编年史将寒山排在鹅湖大义禅师之后,并明确记载寒山隐居于“元和十三年”必有所据。宋·释赞宁在《宋高僧传》系中亦疑事在元和,而明、清至民国《顺德府志》、《任县志》、《寒山寺志》所载“寒山拾得元和中(世宪宗时)”与此正相吻合。
京杭大运河的开拓,北起北京(涿郡),南到余杭,为南北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寒山拾得故里任县留垒双蓬头地处大陆泽,留垒河自南而北穿村而过,该村的北、东两面皆距大运河的水运码头不远。设想寒山拾得沿大运河或坐船或弃舟观山一路南下,于唐元和中,风尘仆仆到达苏州,于此“敷茅以居”,“寻游天台寒岩”,这应该是非常便利而可能的路线。此足以释叶昌识诸人之疑者。
〔9〕江苏地方文献丛书·叶昌识《寒山寺志》《寺记辑存》[M/OL]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P142。
〔10〕江苏地方文献丛书·叶昌识《寒山寺志》[M/OL]卷一·志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1P14。
〔11〕江苏地方文献丛书·叶昌识《寒山寺志》[M/OL]卷一·志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1P13。
〔12〕〕江苏地方文献丛书·叶昌识《寒山寺志》[M/OL]卷一·志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1P19。
〔13〕《四库全书》(清)徐崧张大纯辑《百城烟水》[M/OL]卷二。吴县。
〔14〕江苏地方文献丛书·叶昌识《寒山寺志》[M/OL]卷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1P5。
〔15〕明林世远、王鏊:正德《姑苏志》书目文献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26.P439。
〔16〕江苏地方文献丛书·叶昌识《寒山寺志》[M/OL]卷一·志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1P18。
〔17〕江苏地方文献丛书·叶昌识《寒山寺志》[M/OL]卷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P1。
〔18〕钱学烈先生《寒山子年代的再考证》[D/OL]深圳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101-107。鞠俊《寒山诗序考》[D/OL]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2013年7月。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M/OL](下)第二十卷·集部一《寒山子诗集》,科学出版社1958.232.1250—1251页。
〔19〕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M/OL](下)第二十卷·集部一《寒山子诗集》,科学出版社1958.、964—969、975、1250—1251。
〔20〕宋释赞宁系曰。项楚《寒山诗注》中华书局本.北京.1987.8.483-486。
〔21〕元·释念常《佛祖通载》[M/OL]卷第十五·唐丙戌(三)。中国文史出版社.北京.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