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奥秘:人类为什么知识越多,智慧反而越少呢?
古语讲,“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这是讲秀才是读书人,识文断字,能够从书本上了解到天下事的运行规律,同时也可以透过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来了解整个国家的运行情况。在《道德经》里面,老子也阐述了相类似的观点,并且警示后人防范堕入“知识越多,智慧越少”的陷阱。本文就为大家分享下《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不出户,知天下——不需要走出家门,就可以知晓天下事的运行规律。有人据此判断老子是唯心主义者,其实不是这样。“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反过来讲,其实人类的身体本身就是按照道在运行。老子讲,“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故而他断定“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通观《道德经》可以发现,老子主张的就是“守柔弱,避刚强”,故而他规劝君王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又讲了克服难事、做成大事的理论,即“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至于对待成绩的态度,他则说“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可见,天下事运动有其通性,而人通过观察自我即可悟出这些规律。用现代话讲,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而老子在此处强调的是矛盾的普遍性。
不窥牖,见天道——不需要透过窗户往外看,也可以窥见天道。在老子的观念里,天道是什么呢?应该是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宇宙间的对立统一法则,他讲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其二对立的两面在向相反方向转化,他讲到,“反者,道之动也”;其三“弱者,道之用也”,是说道以柔弱的事物为载体,更能发挥其效用。可以发现,这些天道通过观察自己周边的环境及自身的发展即可得出,故而老子讲,天道不必外求。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人类走出家门越远,其智慧反而越少。老子意思是说,人类走出去学到的知识越多,参与的实践越多,这反而会阻碍人类智慧的发展。这是为什么呢?知识越多,人在观察事物时就容易先入为主,故而挫败就越多。另外,就如现代人一样,不少人执迷于专业知识,而忽略了智慧的开发。举个例子,在学习新事物时,小孩子很多时候比成人要快很多,主要原因就是小孩子在观察事物时不受主观思想的影响,而成人则往往受经验的影响很大,故而容易犯先入为主的毛病。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所以圣人不参与实践也能够获得智慧,不见具体的事物,也能明白其运行规律,外界不见其有所作为,凡事照样可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