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书日记 2021年5月2日 星期日 晴,略有风
这篇日记是从次日(3日)的凌晨2点开始写起的。本来回家之后,应该马上动手写,这样的话,2点之前肯定能睡着了。不过,我没有,早晨略早睡了一会儿,算补了补一点点时间。扯远了,我们回到现场里来。今天是五一节,我问了问,这(补充说明:写到这里,我已经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再醒来的时候,3点了,实在写不了,就去睡觉了,上了闹钟,5点半起来,继续。看前面写的一句,完全不知所云,不过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状态,权且留下,重新再写。)劳动节前,我问隔壁的丁老板,是不是五一节人会很多?他说不一定,游客大部分没有喝咖啡的需求,坐不下,不会特地到咖啡店里享受坐下慢慢喝慢慢坐的时光。经过这两天,果然是被他说中了,整个楼里并没有我想像的那么多人来人往,毕竟这里不是风景旅游区,再是“网红打卡地”,也只是对北京本地而言,外地游客拖家带口的,没办法注意到这么细节的小地方。儿子要跟高中的同学聚会,一起去北海公园,约的时间是午饭后,问我哪里吃饭合适。我给指了峨眉酒家地安门路口上的那一家,特色,距离北海又近,也不知最后怎么样了,因为我到家是凌晨1点多,他早就睡下了,两头都没见到。他去不成古书局,我就喊了在京没有出门的小飞来,他说不开车,不然停车费要过百,自己坐公交去。比我们早到,在外面等了会。与他一起等的,还有位小伙子,是在人大读书的学生,小飞说几乎是同时来的。小飞在,他就是体力活的主力了,把我们第一单元的箱子全部搬出摞起来,不过他不知道我们现在前门往外开了,如果靠边摞得太松,就会影响到走路,我昨天摞的是很高的。当然,主要是东西太多,应该卖掉拉走发货,这就松快了,一如此前那批箱子。最近忙于店内接待,完全没有时间,这个时间段跟《贩书日记》停更的历史几乎一致,是时候改变了。
这次开张早,不光是这位大学生花了钱,连在胡同里闲逛到这里的成都一家三口,都坐下挑了好一阵子木活字文创。我说:按说应该搞个规定,能坐下挑15分钟的就可以送1个。这一家三口给自己,给孩子姑姑,孩子朋友,都挑了,一共4个,80块。送了个布袋。走的时候,他们又看中了国图的一款书签,又花了30元。
有一会儿时间店里没顾客,我就跟小飞配合,把进门墙上的挂钩钉好了,前两天其中一个空气挂钩掉下了,董倚桥送我的对联掉了一个在地上,小卜来到发现收起来了,好在小猫们给面子,居然没有上去踩。我又买了四种勾,研究了一阵子,最后决定,还是用最原始的钉子吧。挂好了对联,又把吧台背后的墙上钉了一根,挂上了那个正常走的带音乐的挂钟,另外仨老的,都有各种问题,先放着当装饰品吧,等空了再说。外面就跟昨天一样,重新摆上了,小飞在屋里,我老婆在走廊,我先拆快递,然后到小屋里收拾。
12点半,就陆续来人了,小飞检查完一套明残本的卷数之后,就在后门边站着,屋子里看猫的看书的,都有。我跟出去跟店里的客人聊了一会儿,加了微信。徐智明先生的话,开实体店首先要从进店的人做起来,争取把每个进店的人都加上微信好友,有1万个人在朋友圈了,生意就好做了。年初,微信可以看朋友圈的好友上限由5000增加到1万人,解决了我们这种做“微商”最头疼的问题,私域流量是我们最大的销售渠道,绕不过去。
天津的吴楠先生来京了,先去了潘家园,再来古书局,他说早就想过来,不过因为这一年来的状况,工作紧,春节后他第一次休白班,就过来了。我正好小屋里收拾出来,请他坐下了,可怜这小屋,目前只能踏实坐一个人。他9点多去潘家园,还有好运气,买了好几种东西。他知道我最近收集老的稿纸,就把新买的一种转给我了。听他讲的情况,我都有些心动了。潘家园多少年我已经不去了,因为晚上10点就有人卖东西,我现在的状态,身体吃不消,总觉得赶不上第一拨就不用去了,看样子还可以去转转再来南阳。他说叫点外卖,我劝他不如出去吃,建议他去了增盛魁,回来再三称赞,觉得有小时候的味道,价格也实惠。他这两年书缘不错,当然也跟他做事果断有关系,有时候,一批大东西出来,他马上联系之后就出远门去看,然后全部买下,打包运回天津。甚至于最近有一次,他自己去不了的时候,他爱人去了,视频连线,看货下单,也买了一大批东西。东西真有点意思,我劝他可以编个文献集,把这东西整体出版了,因为那是一家攒了几百年的东西,如果散之前没有汇编出版,有点可惜。对于手迹类或者专题收藏,能出成书(以后电子书进一步发达了,只出成电子书也成),集中保存文献内容本身,比如匡时以前做的《南长街》,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学者和普通读者想看的文献部分都完整,只是无法展现更复杂的物理细节。拍完了,四面八方,收藏的人都是要个手迹,奔个名头。那场拍卖会我也在现场看景,看别人各种举。因为时不时需要我出去跟顾客交流和加微信,所以有时候只能把吴楠一个人冷落着,好在他是个达观的人,并不与我计较,还跟来的人积极交流,甚至于帮我推销了若干种书出去。
古旧书店,有时候真的要靠交流,别人一眼之下,不知道你这里有什么,适当推介,说不定就买了,尤其是古书,这有点门槛,需要多讲解。我们说起上海拾芥草堂现在每周五的聚会,都很羡慕,他也积极动员我尽快解决空间问题,然后也组织这么一个。现在的小屋,实在是没办法招呼人,哪怕所有的东西都搬空,坐下来也是紧巴巴的,客人与主人几乎要腿碰腿了。我也说到,共享际这边实在因为是没有多余的空屋,解决不易。另外一位到店的新顾客,也认为有些提议不好,还是就近解决为妥,这一点,主要是我们最初的设计没有考虑到接待的舒适度,光考虑店内空间和动线的感受了。前两天,设计师吴雪来,已经把门口走廊的用法讨论过了,下一步再聊聊屋子里面的改动吧。我的想法,要有窗,能通风,坐得下五六个人,可以喝茶,可以翻书,就成了,这里面就这么大,不能期望太多。如果书的流通性能搞起来,就不必担心书的花样少,老堆着没意义。当然,现在我买标本的时候,有些东西没办法及时变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转,要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因为课程还在设计中,所以其实需要什么,都是在不断改的,也根据买到的东西再设计。
走廊的空间,我更想变成一个小小的展厅,我有不同的东西,大大小小的,装框或者挂轴,都能展示出来才好。经常换换主题,可惜就是这地方来的人太有限,而且毕竟是走廊,老有收纳的问题。同事胡智睿策划了一个小的浮世绘展览,在他朋友的空间里,他还写了一个长文发在豆瓣上,还尝试着做了一个海报。我没去过他朋友那里,听说不大,但是看现场的照片,还是有一定的空间。空,东西就显得有档次,满满当当的,总是给人不金贵的感受,好东西也不显好。原来春风习习院子的voyage咖啡的老板郭先生打的过来了,送来一些他整理书架清理的书,不肯要我的钱,我就拿了一本绿茶的新书送给他,这个他愿意,因为里面多家书店他都跑过。他说可惜现在做不成邻居了,我说或许以后还有机会呢。
6点多,我让小飞他们先走了,我自己小屋里小坐,继续白天该做的工作。有位小伙子敲后门,其实我店里灯已经全部关了,他说以为我晚上一直营业呢。问了一下,他就是前几天说要来的灵均。他在山西的一所大学读大二,学中文,以后想靠文献学的研究生,导师都想好了,难得年轻人这么喜欢这行。前几天他组建了一个新群,二维码发到我们的拍拍群里,我说了他:公开在别人的群里拉人其实是犯忌的,因为不管是谁,组织个群都不容易,发个二维码就能引流走,对组群的人其实不公平。当然这个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我只是提醒他,以后在别的群里发这类消息的时候一定要问群主。这次他来了还专门表示歉意。因为我正忙于线上的事情,所以无法身份接待他,就把灯全部打开,让他自己看了,他看书或者小猫,也拍照,呆了一个小时左右。说可能明天晚上还来,我只能如实告知,不知道明晚是否有事。经过这一个多月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线下或者新书上,别的业务影响很大,得花时间才成了。
出门12点多,到家1点多,又喝两瓶啤酒,把昨晚带回的鸭架啃了,骑车10公里,饿了。接着,就发生了前文的一幕。还好,我睡了2个半小时之后起来了,没有失约,写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