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年少阴在泉民病冬温,风火燥犯肺而咳
肺喻钟“肺体属金,譬如钟然”。外感之邪,从外撞钟而咳;内伤之邪,从内撞钟而嗽。咳嗽的病因病机囊括无余。
外感咳嗽。最为常见,如辨证不清,治不得法,却不易见效。
一、外感咳嗽,当究六气
“治嗽当分六气”,语出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内经》亦早有明训﹕“百病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六气引起的咳嗽,不可能用任何一方一药去解决它。
外感咳嗽,往往以风为先导,风与寒或热(温)合,则为风寒、风热(温),风与暑相合,则为暑风;风为阳邪,故易化燥,而燥为秋季之主气,其罹病,必兼风邪,即所谓风燥袭人,风挟温热而燥生;湿盛阳微,则易感风邪而致病,为风湿相合。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临床特点
风咳:多发于春,四季兼有,木运太过,金运不及,厥阴司天,在泉之年,厥阴主客之胜时,风木胜之体质人。恶风喉痒、鼻塞、咳痰呈风泡状、脉浮滑:辛平疏散外邪。
(1)伤风咳嗽﹕即是风寒咳嗽的轻证。恶寒发热都不明显,或微恶风,喉必痒,一痒就咳,鼻必塞,咳出的痰呈风泡样,舌象一般无特殊,脉浮滑。其治宜用辛平疏解为主,稍稍佐一点降气祛痰药。《内经》说﹕“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常用喉科六味加减……。肺位最高,药宜轻清,故药量不宜大,煎煮时间不宜长,把药物研成粗末,每用20-30克作煮散,只煎几分钟,去渣服,效果最好。
(2)风温、春温等咳: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风温为新感风温之邪;春温为伏邪,其热自里发,冬温则多属客寒包火。其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咳嗽、鼻干、口干或渴,或声音嘶哑,或咽痛舌红,脉浮数,右寸(肺)独大。其治宜清泻肺热,然必兼用透表,给病邪以出路使病邪外解。轻者桑菊饮,重则银翘散,甚则麻杏石甘汤……。总之,温邪咳嗽,无论风温、春温、冬温,重点不在咳嗽,而在温邪。透之,清之,病邪去,咳嗽即止。
但痰热留连不解,反复发热,咳嗽不爽,痰黄而黏,胸闷,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时间长了,阴也伤了。治宜清热化痰,常用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仁)、千金苇茎汤(桃仁、苡仁、冬瓜仁、鲜苇茎或芦根)豁痰丸等方化裁,胸闷加郁金、菖蒲,发热加石膏、竹叶,黄芩,鱼腥草……。
《辩证录》:人有偶感风邪,鼻塞咳嗽,吐痰黄浊,人以为痰塞胸膈也,法宜吐,谁知风邪塞于肺经乎。散其邪而肺气自通,肺气通而痰自化,王道原自平平,方用散痰汤∶桔梗(三钱) 紫苏(二钱) 黄芩(一钱) 麦冬(五钱) 半夏(二钱) 甘草(一钱) 陈皮(一钱) 茯苓(三钱)水煎服一剂鼻塞通,二剂咳嗽止,三剂痰浊化,四剂全愈。此方名为散痰,其实散肺之邪也。此症用二紫汤亦效。紫苏叶 紫菀(各一钱) 桔梗(二钱) 甘草 枳壳 黄芩(各一钱) 天花粉(三钱)水煎服。
(3)风寒咳嗽:风寒之邪伤人,多在冬令严寒之时,而春寒料峭易受凉。夏天暑热偏易受寒,睡卧贪凉,空调饮冷,古人“长夏善病洞泄寒中”。风寒咳嗽,恶寒发热无汗,背心发凉,咳痰清稀,舌淡脉浮。宜辛温解其外,佐化痰降气。轻者三拗汤;背冷即咳,叶天士常用桂枝汤去芍药加杏仁。重则苏陈九宝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苏子、陈皮、薄荷、桑白皮、大腹皮、乌梅、生姜)亦可用小青龙汤或射干麻黄汤,只要中外皆寒,即无痰饮宿恙者也可以用。
寒咳:多发于冬,四季兼有,水运太过,火运不及,太阳司天,在泉之年,太阳主客之胜时,阳虚之体质人。恶寒发热、无汗、咳痰清稀、脉浮紧:辛温散邪、大忌寒凉。麻桂寒甚必用,寒不甚可以变通。缪仲淳说:仲景之法不可改,其用药则有时可改,淮阳荆广,虽值冬令,也不甚寒,新安吴楚常用的温肺汤(苏叶、防风、前胡、杏仁、半夏、茯苓、生姜、桔梗、甘草、细辛)的用药就可以参考。有些寒咳表现并不典型,是寒非寒,是热非热,无热便是寒。没有明显的热象,如舌不红,口不渴,尿不黄,就照寒证处理。
暑咳:暑风咳嗽:“在天为热,在地为暑”,热四季可见,暑专主夏天。暑热挟风,袭于肺卫,也就是夏季感冒,其以咳嗽为主证者,即暑风咳。夏暑发自阳明,是说暑热由口鼻吸受,但初起仍多兼表卫症状,如头额胀痛,无汗畏风。其治宜清暑泻热,挟湿者兼用利湿。常用六一散加香薷、杏仁、蒌皮、天花粉、西瓜翠衣,此叶天士之法。香薷,可以化湿(其气芳香),兼“去宿水”,实为暑热证初起较理想之药。
湿咳:多在长夏,但四季可兼,土运太过,水运不及,太阴司天,在泉之年,太阴主客之胜时,痰湿之体质人。形寒、胸闷腹胀纳呆、痰多、易咯出、苔腻、脉滑:宜燥湿化痰、大忌凉润。湿痰咳嗽:发病不惟长夏四季可见,病者皆多湿多痰之体,有酒茶嗜好者居多,平时咯痰,痰滑易出,不一定咳,咳则由风寒外邪,引动在里伏痰。其证憎寒喜暖,面色黄晦,或兼头重身痛,或兼发热,胸闷呕恶,腹胀纳呆,便溏尿少,苔腻脉滑,丁甘仁谓“外寒袭于表卫,湿痰内蕴中焦,太阳阳明为病”者。其治,在外解散风寒,在里燥湿化痰,和胃行滞,常用平胃散(苍朮、厚朴、陈皮、甘草),二陈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合方,是为平陈汤,加苏叶、防风、羌活、独活一、二味解外。
燥咳:多在秋季,金运太过,木运不及,阳明司天,在泉之年,阳明主客之胜时,阴虚之体质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口干、脉细数:宜凉润或温润、大忌苦寒辛温。
燥为秋主气,天气干燥尤为多见。秋气凉劲肃杀,感之者即为凉燥;若久晴无雨之秋老虎,感之者即为温燥。燥邪全年可见,居处高楼、空气污染及饮食积热等等,故以温燥为多。其证呛咳,气促痰少而黏,音哑,喉痒,唇干,鼻干,渴喜凉饮,舌红而干,脉细数。治宜清凉甘润,轻宣肺燥,药如桑杏汤(桑叶、杏仁、北沙参、象贝、栀皮、梨皮、豆豉),恶风加薄荷,热甚加连翘、石膏,咳甚咽痒加枇杷叶、瓜蒌,口干加天花粉、玉竹、麦冬、梨皮,也可用麦门冬汤加天花粉、北沙参、梨、枇杷叶。或清燥救肺汤,杏冬二皮甘桔白蜜汤……。凉燥,其证恶寒、头痛、无汗、鼻塞,咯痰清稀而多,舌淡,脉弦或浮滑,与风寒袭表无异而较轻,所异者,鼻干咽干而已。可用杏苏散(杏仁、苏叶、半夏、茯苓、橘皮、甘草、枳壳、桔梗、前胡、姜枣),麻杏石甘汤、小青龙加石膏汤……。
火咳:六淫皆可化火(热)故四季均可见,火运太过,水运不及,少阴、少阳司天,在泉之年,少阴、少阳主客之胜时,火热之体质人。呛咳气逆、面赤痰黄或白而胶粘、口干舌红、心烦引冷、脉滑数:清热泻火、大忌辛温。
火为热之极,其证面赤、发热、汗多、烦躁、口渴引冷,咳嗽痰少、痰色或黄或白,但无论黄痰白痰,必黏而稠,难咯出,痰中带血,咽痛、声音嘶哑或胸痛,便秘。舌红、苔黄、脉洪大滑数。古方有泻白散,《医学统旨》的清金化痰汤(黄芩、栀子、桑白皮、知母、贝母、桔梗、麦冬、茯苓、橘红、甘草),《景岳全书》的桑白皮汤(黄芩、黄连、桑白皮、牛子、贝母、杏仁、半夏、生姜、苏子),《医宗金鉴》的加味泻白散(黄芩、桑白皮、地骨皮、知母、贝母、麦冬、桔梗、薄荷、甘草)。豁痰丸、小陷胸汤……但火热太盛,里热成实者,仅用清热却如扬汤止沸,宣白承气,凉膈散(大黄、玄明粉、甘草、牛子、连翘、黄芩、薄荷、白蜜)可收釜底抽薪之效,不治咳而咳自止。
二、仲圣伤寒六经病均有咳,金医列有专论:
【一】 太阳病咳嗽。表实者麻黄汤。表虚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汗出不明显遇风而咳麻黄桂枝 各半汤。兼有湿者 麻杏薏甘汤,麻黄加术汤,素有内饮小青龙汤,心烦加石膏……。小便不利五苓散加味。
【二】 阳明病咳嗽。面赤额痛便干热高:白虎汤 或 承气汤,宣白承气汤,麦门冬汤、竹叶石膏汤加减。太阳阳明合病:葛根汤、麻杏石甘汤(石膏倍麻黄)兼湿热者 葛根芩连汤……。兼寒湿葛根汤……。
【三】少阳病咳嗽。最多见,阵发性、情志性——由于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小柴胡汤 干姜、五味子、麦冬……。太阳兼少阳病:柴胡桂枝汤加厚朴杏子 ……。少阳阳明病:下午咳嗽加剧 大柴胡汤、柴胡白虎汤……。见凌晨而咳嗽者,小柴胡汤 玄参麦冬……。
【四】太阴病咳嗽。多伴有痰液量大、便溏、口中和:理中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太阴兼太阳病: 小青龙汤……。太阴兼阳明病:小青龙汤加石膏、厚朴麻黄汤、大青龙汤……。太阴兼少阳病:柴胡平胃、柴胡理中……。
【五】 少阴病咳嗽寒者老人小儿多见,过敏性鼻炎,受凉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汤、 桂枝加附子汤 杏仁厚朴、真武汤、四逆汤……。火热者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小便赤涩猪苓汤加味、气阴两虚者复脉汤加减。
【六】厥阴病咳嗽。易寒易热易虚易实,上热下寒:桂枝汤加减,柴胡桂枝各半汤、乌梅丸、麻黄升麻汤,柴胡桂枝干姜汤……。
三、 《素问悬解》 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黄元御:肺主气,肺气清降,呼吸静顺,故不咳嗽,肺金不降,胸膈壅阻,逆气冲激,则咳嗽生焉。咳生于肺,而其原不一,五脏六腑之病,传之于肺,皆令人咳,非独肺脏之自病也。且以肺咳言之,肺主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被感,先受风寒之邪气,邪气在表,外束皮毛,皮毛闭敛,则肺气壅阻,缘肺合皮毛,表里同气,从其合也。其再加以寒饮食入胃,寒气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饮食之寒与风露之寒外内合邪,因而客居肺部不散,寒闭气阻,则为肺咳,是肺咳之故也。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
黄元御:咳生于肺,而受病之原,则传自五脏,不可第责之肺也。五脏各以其主治之时受病,非其主治之时,各于其所胜之脏传以与之。肺应秋,乘秋则肺先受邪,肝应春,乘春则肝先受之,肾应冬,乘冬则肾先受之,心应夏,乘夏则心先受之,脾应至阴,长夏。乘至阴则脾先受之。盖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其司令之时,当其主治之时感于寒,则主治之脏受其病。微则传之肺,肺气上逆而为咳,甚则传之大肠,大肠下陷,为泄为痛也。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黄元御: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肺气上逆也。甚则唾血,肺金失敛也。
吾按:肺咳肺寒则外内合邪,麻黄汤、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厚朴麻黄汤、射干麻黄汤、苓甘五味姜辛汤……
费伯雄:风痰入肺,久经吼咳,鹅梨汤:煅鹅管石2g研,炙麻黄2g当归5g茯苓6g蒌仁15g苏子5g桑叶3g橘红4g半夏4g贝母6g杏仁10g梨汁姜汁冲服
肺寒咳吐痰沫,肌肤凛冽,姜桂二陈汤:炮姜2g桂枝2g橘红4g半夏4g葶苈子6g当归5g茯苓6g白术5g苏子5g杏仁10g薏米25g
肺热咳而喘,口燥咽干,肌表漫热,玉环煎:玉竹15g羚羊角4g沙参15g麦冬6g石斛10g贝母6g蒌皮10g蛤粉15g梨汁半杯冲。
肺受燥热,发热咳嗽,甚则喘而失血,清金保肺汤:天冬6g麦冬6g南北沙参各10g石斛6g玉竹10g贝母6g茜草6g杏仁10g蒌皮10g茯苓6g蛤粉10g梨、藕各三片。凉燥伤肺,润肺降气汤:沙参15g瓜蒌15桑皮6g苏叶6g杏仁10g旋覆花3g橘红4g郁金6g鲜姜皮2g
肺虚而咳,神倦气短,肌表微热,不时火升,失血咽痛,保肺济生丹:人参3g五味子2g麦冬6g天冬6g沙参15g玉竹10g女贞子6g贝母6g杏仁10g茯苓6g山药10g茜草6g藕三两煎汤代水。
肺实而咳,胸脘喘满,时吐稠痰,降气和中汤:苏子5g沉香2g海石10g蒌仁15g莱菔子6g白芥子3g橘红4g半夏4g桑皮6g贝母6g杏仁10g姜汁冲。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黄元御:心咳者,火克金也。咳则心痛者,君火逆冲也。心脉上挟咽,心气冲塞,故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君火升炎,故咽肿喉痹也。
吾按:心咳者咽肿君火升炎,玄麦甘桔汤、麦门冬汤……费伯雄:痰少心烦,夜不成寐,制玄妙散:玄参6g丹参10g沙参14g茯神6g柏子仁6g朱麦冬6g桔梗3g贝母6g杏仁9g夜合花6g淡竹叶10张灯芯草3尺。
肾咳之状,咳则腰脊相引而痛,甚则咳涎沫。
黄元御:肾咳者,水乘金也。水渍肺脏,则气阻为咳。肾脉贯脊,故腰背相引而痛。肾主五液,入脾为涎,脾湿胃逆,则涎出于口,故甚则咳涎。
吾按:肾咳者水渍肺脏,真武汤加合干姜甘草汤加细辛五味、肾气丸合干姜甘草汤加细辛五味、八味都气丸……费伯雄:痰味咸而有黑花,制山虎汤:蛤蚧1对蛤粉炒生地15g沉香2g补骨脂6g人参6g沙参15g茯苓6g山药10g贝母6g杏仁10g麦冬6g姜汁两滴人乳半杯。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黄元御:脾咳者,土累金也。脾以湿土主令,肺从脾土化湿,湿旺胃逆,肺金不降,清气郁阻,则生痰嗽。脾从左升,左升则右降,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者,肺气不能右降也。甚则身动而气愈逆,是以咳剧也。
吾按:脾咳者湿旺胃逆,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半夏、杏仁、厚朴、旋覆花、杷叶化裁,二陈汤加味……费伯雄:胸懑痰稠,食少体倦,制术米汤:当归5g茯苓10g白术5g薏米25g橘红4g半夏4g莱菔子7g杏仁10g海石10g蒌仁12g姜汁十毫升。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黄元御:肝咳者,木侮金也。肝为风木,内胎君火,衰则肺金固克风木,盛则风木亦侮肺金,火胎郁发,肺金受伤,则生咳嗽。肝脉行于两胁,故胁痛不可以转。转则肝气郁遏,两胠下满,胠即胁也。
吾按:肝咳者胠下满,四逆散或加干姜五味,或加薄荷僵蚕、或加当归丹皮、或加黛蛤散…… 费伯雄:痰少胁疼,易怒头眩,制丹青饮:赭石10g青黛拌麦冬6g杭菊6g石斛10g潼蒺藜10g白蒺藜10g沙参14g桑叶3g橘红4g贝母6g旋覆花3g。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黄元御:脏病移腑,表里相传也。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黄元御:脾咳不已,传之于胃,胃逆则呕,呕甚则吐蚘虫。盖脾为太阴湿土,肺以手太阴不司令气,从土化湿,燥被湿夺,则阳明戊土不化庚金之燥,而化己土之湿,湿盛则脾陷而胃逆,胃逆则肺无降路,湿气堙塞,而生痰嗽。故肺咳之原,虽缘五脏六腑之相传,而胃土上逆,则为咳嗽之根。甚则为泄为痛,由于脾陷,微则为咳,由于胃逆。胃咳者,戊土之阻辛金也。
吾按:“咳而呕”即可诊为胃咳,不必有“咳甚则长虫出”之证。胃咳,证属寒热错杂,胃失和降,肺气不利。半夏泻心汤加杏仁、茯苓……费伯雄:制加味二陈汤:橘红4g半夏4g茯苓10g白术5g薏米15g枳壳4g砂仁4g苏梗3g椒目二十四粒姜三片。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黄元御:肝咳不已,传之于胆,胆木上逆,而克胃土,则咳呕胆汁,胆汁色黄而味苦。胆咳者,甲木之伤辛金也。甲木化气相火,能刑辛金。
吾按:胆咳,《素问·气厥论》云:“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无咳呕胆汁,咳嗽、流黄涕者也可以“胆咳”为治。胆咳,胆胃不和,肺气失于清解。太阳、少阳合病者小柴胡合麻杏石甘汤、藿胆丸化裁。少阳、阳明合病者大柴胡加杏仁、石膏…化裁。费伯雄:制西清汤:桂枝3g栀子5g苏子5g桑皮6g杏仁10g橘红4g半夏4g茯苓6g白蒺藜10g郁金6g姜三片。
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
黄元御:肺咳不已,传之大肠,大肠下陷,魄门不收,故咳而遗矢。大肠咳者,庚金之干辛金也。
吾按:大肠咳,肺气不足,肠寒不固。升陷汤合桃花汤加禹余粮、五味子……化裁。费伯雄:制回风养脏汤:沙参15g苏子5g枳壳4g前胡4g桑叶3g白术5g茯苓6g薏米15g橘红4g贝母6g荷叶蒂一枚。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黄元御:心咳不已,传之小肠,小肠下陷,故咳而肛门失气,气与咳俱失。小肠咳者,丙火之克辛金也。
吾按:小肠咳,咳而矢气,治用桔梗甘草汤加人参、茯苓、橘红、五味、芍药等。烦而下利小便不利用猪苓汤……费伯雄:制洁宫汤:沙参15g茯神6g贝母6g远志2g甘草2g当归6g麦冬6g橘红4g半夏4g白术5g砂仁3g姜三片。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黄元御:肾咳不已,传之膀胱,膀胱失藏,故咳而遗溺。膀胱咳者,壬水之乘辛金也。
吾按:膀胱咳,咳而遗溺。五苓散加人参治之,都气丸加人参亦治……费伯雄:制加味茯莵汤:茯苓10g莵丝子15g杜仲10g补骨脂6g当归6g贝母6g橘红4g半夏4g杏仁10g白术5g核桃肉二枚。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饮食。
黄元御:久咳不已,上中下三焦俱病,则传之三焦,三焦火陷,不能生土,故咳而腹满,不欲饮食。三焦咳者,相火之刑辛金也。
吾按:三焦咳,咳而腹满不欲饮食。小柴胡汤加厚朴杏子…… 费伯雄:制通里汤:当归6g茯苓6g白术5g薏米15g枳壳4g橘红4g半夏4g厚朴4g苏子5g桑皮6g砂仁3g青皮3g姜三片。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久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黄元御:聚于胃者,胃土上逆,浊气填塞,聚于胃口也。关于肺者,胃逆则肺阻也。肺逆则多涕,胃逆则多唾,浊气郁塞,是以淫泆而化涕唾。肺胃郁升,则面浮肿。总因浊气之上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黄元御:脏之俞,在脉之所起第三穴。腑之合,在脉之所起第六穴。脏之经,在脉之所起第四穴。腑之经,在脉之所起第五穴。五脏五腧,曰井荥俞经合,六腑六腧,曰井荥俞原经合,详见《灵枢.本输》。俞与腧、输俱通。
冯门中医工作室师训:
慧心治病,良心做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疗效至上,医德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