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常用良方:清暑、香薷并藿香
东垣清暑益气汤
暑伤胃气论《刺志论》云:“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热伤气故也。《痿论》云:“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能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此湿热成痿,令人骨乏无力,故治痿独取阳明。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沉痛;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少,大便溏而频,或痢出黄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不病也。其脉中得洪缓,若湿气相搏,必加之以迟,迟病虽互换少差,其天暑湿令则一也。宜以清燥之剂治之,名之曰清暑益气汤主之。
清暑益气汤
麦门冬 五味子(九个)人参 黄芪一钱五分(汗少者减五分) 甘草(炙) 当归 升麻(一钱) 葛根 橘皮 白术 苍术泔浸一钱五分 神曲(炒) 泽泻(以上各五分) 黄柏(酒浸) 砂仁 青皮(去白)上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远。
《内经》云:“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炅则气泄。”今暑邪干卫,故身热自汗。以黄芪、人参、甘草补中益气为君;甘草、橘皮、当归身甘辛微温养胃气,和血脉为臣。苍术、白术、泽泻渗利除湿。升麻、葛根苦甘平,善解肌热,又以风胜湿也。湿胜则食不消而作痞满,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温,消食快气。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故以砂仁、黄柏苦辛寒,借甘味泻热补水虚者,滋其化源。以五味子、麦门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伤庚金为佐也。
此病皆因饮食失节,劳倦所伤,日渐因循,损其脾胃,乘暑天而作病也。
如汗大泄者,津脱也,急止之。加五味子(十枚),炒黄柏(五分),知母(三分)。此按而收之也。
如湿热乘其肾肝,行步不正,脚膝痿弱,两脚欹侧,已中痿邪,加酒洗黄柏、知母(以上各五分),令两足涌出气力矣。
如大便涩滞,隔一二日不见者,致食少,乃血中伏火而不得润也。加当归身、地黄(以上各五分),桃仁泥、麻仁泥(以上各一钱),以润之。
夫脾胃虚弱之人,遇六七月霖雨,诸物皆润,人汗沾衣,身重短气,更逢湿旺,助热为邪,西北二方寒清绝矣,人重感之,则骨乏无力,其形如梦寐间,朦朦如烟雾中,不知身所有也。圣人立法,夏月宜补者,补天真元气,非补热火也,夏食寒者是也。故以人参之甘补气,麦门冬苦寒,泻热补水之源,五味子之酸,清肃燥金,名曰生脉散。孙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之气,亦此意也。——《内外伤辨》卷中
长夏湿热蒸炎,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身热气高,烦心便黄,渴而自汗,脉虚者,此方主之。
暑令行于夏,至长夏则兼湿令矣,故此方兼而治之。暑热蒸炎,表气易泄,而中气者,又诸气之源,黄芪所以实表而固易泄之气;白术、神曲、甘草所以调中而培诸气之原;酷暑横流,肺金受病,人参、五味子、麦冬,一以补肺,一以收肺,一以清肺,此三物名曰生脉散,经所谓扶其所不胜也;火盛则水衰,故又以黄柏、泽泻滋其化源,液亡则口渴,故又以当归、干葛生其胃液;清气不升,升麻可升;浊气不降,二皮可理;苍术之用,为兼长夏之湿也。——《医方考》
王氏清暑益气汤【方源】《温热经纬》卷四
【组成】 西洋参 [5g]石斛15g]麦冬 [9g] 黄连 [3g] 竹叶 [6g] 荷梗 [6g] 知母 [6g] 甘草 [3g] 粳米 [15g] 西瓜翠衣 [30g]
【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加减法】A.如果暑热较甚,可加生石膏20 gB.如果夹有湿浊,舌苔呈白腻者,可去麦冬、知母,加广藿香12六一散12 草豆蔻10C.如果用于治疗小儿夏季热,可去川连、知母,加地骨皮15 白薇10
【方歌】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气津已两伤。洋参麦斛粳米草,翠衣荷连知竹尝。
【备注】如果是素体就虚弱的患者,受暑邪兼有湿邪,用李氏清暑益气汤比较好,如果是暑邪伤人已使患者气阴两伤,则宜用王氏清暑益气汤。但临证多有加减,尽量找正规中医诊治。
竹叶石膏汤
竹叶6g,石膏50g,人参6g,麦冬20g,半夏9g,甘草6g,粳米10g。
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热,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气短神疲,或虚烦不寐,舌红少苔,脉虚数。
若胃阴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烂,加石斛、天花粉清热养阴生津;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可加知母、天花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效;气分热犹盛,可加知母、黄连,增强清热之力。
汪昂《医方集解·泻火之剂》:“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竹叶、石膏辛寒以散余热;人参、甘草、麦冬、粳米之甘平以益肺安胃,补虚生津;半夏之辛温以豁痰止呕,故去热而不损其真,导逆而能益其气也。”
香薷散与新加香薷饮,
两者均以辛温之香薷、厚朴祛暑解表,散寒化湿。但香薷散药性偏温,主治暑令感寒夹湿之证,必见恶寒无汗者;
新加香薷饮(辛温复辛凉法)加香薷饮则药性偏凉,主治暑温兼湿,虽亦恶寒无汗,但有心烦口渴,舌红、苔薄白,脉洪大者。
香薷6克(二钱),银花9克(三钱),鲜扁豆花9克(三钱),厚朴6克(二钱),连翘6克(二钱)。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
《丹溪心法》卷一:黄连香薷饮
【处方】 香薷5克 川朴(制)3克 黄连2克 水煎服。清暑化湿。治冒暑,腹痛水泻,恶心。挟痰,加半夏、南星;气虚,加人参,黄耆。
《幼科金针》卷上:黄连香薷饮
【处方】 香薷、藿香、厚朴、扁豆、黄连、白术、茯苓、猪苓、木通、甘草。加灯心,河水煎服。小儿中暑,吐少出多,泻则洞泄,心烦作渴,唇干,小便赤涩者。
《会约》卷十二:黄连香薷饮
【处方】 黄连2钱,香薷1钱半,厚朴(姜炒)1钱半,扁豆(炒)3钱(研),茯苓1钱半,甘草1钱。水煎,热服。阳暑中热,口干舌燥,小便赤短,身热目赤,脉洪体壮,一切实证。如大便泻而小便短,加苍术、泽泻、萆薢(此味要重),或加木瓜;腹痛,加白芍。
《嵩崖尊生》卷十一:黄连香薷饮
【处方】 香薷4钱,厚朴2钱,黄连2钱,甘草1钱,羌活2钱。暑风。中暑搐搦,不省人事,脉浮而虚。本方治上症,须“先以苏合丸灌之,候渐醒,再以本方水煎,冷服,作痫症治则不可救”。
藿香正气散
藿香3两,紫苏1两,白芷1两,半夏曲2两,茯苓1两,陈皮2两,炙甘草2两半。苍术2两,厚朴2两,苦梗2两,大腹皮1两,芳香化湿,解表和中。主外感风寒,内伤食滞,或内伤寒湿,夏伤暑湿,山岚瘴疟诸证。
实用方剂学:寒燠不时,空气骤变,交互郁蒸,戾气流行,起居不慎,饮食失节,天时人事,两相感召,既不免疾病之侵临,而欲求健康之保障,则藿香正气之方尚矣。藿香芳香辛温,理气而宣内外,和中而止呕泄,善辟秽恶而解表里,故以为君。表里交错,上下交乱,而正气虚矣,故以苓、术、甘草,健脾培中以为臣,俾正气通畅,则邪气自除。况有苏、芷、桔梗散寒利膈,佐之以发表邪,朴、腹、二陈消满除痰,佐之以疏里气,更引以姜、枣以调营卫,则表里和而健康复矣。头痛,加川芎、细辛;腹痛,加炒芍药、木香,砂仁;口干,加干葛;胸腹满,加枳壳、心下满,加枳实、青皮;宿食不消,加草果、山楂、香附;酒食不化,加砂仁;呕吐不止,加姜汁;表有热,加柴胡,干葛;表有寒,加桂枝。里有寒加干姜,里有热加黄连。
五个加减正气散,都用藿香、厚朴、广陈皮、茯苓皮。五个正气散的总病机是“湿温之邪,蕴结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并据其湿重程度、在脾、在肠和在经的不同,加减运用而有所区分。“一治溏便二经络,三治伏热舌苔黄。四主苔滑脾阳弱,五治水便两俱伤。”
一加减正气散加神曲、麦芽、茵陈、大腹皮、杏仁,主治湿邪为主,升降失司所致的胃脘腹胀,大便不爽。对于大便情况,患者主诉为大便稀不成形,解不痛快,解了还想解,有的还说,大便粘滞,粘在便池中,水冲不净,此时遣用一加减正气散特别有效。
二加减正气散,加木防己、大豆黄卷、通草、薏苡仁,治疗湿阻经络的身痛,舌白腻,脉濡而模糊不清者。
三加减正气散,加杏仁、滑石,治舌苔黄而伏热较重者,杏仁利肺气,性辛淡而凉,滑石利水为邪找出路。
四加减正气散加草果、楂肉、神曲,用于舌苔白滑,脉缓、湿伤脾阳者。
五加减正气散加苍术、谷芽,苦辛温,燥湿健脾,腹泻脘闷,其大便稀、水样,大便次数更多者,为湿浊较重,脾胃俱伤者而设。病重者可加车前仁利小便而实大便,加干姜5g 加增强温阳降湿之力。
冯门中医工作室师训:慧心治病,良心做人,疗效至上,医德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