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的野蛮性正是创造力、战斗力的来源
楚国的力量来自哪里呢?正是来自楚国的蛮夷性。
虽然被称为蛮夷一直使楚国很不满意,但是不得不说,在楚国的高层政治中,一直存在着强烈的蛮夷习气。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弑君传统”。
公元前740年,第代熊通杀死了自己的侄子,成为首领。三十七年之后,他自称楚武王。公元前671年,在叔叔的支持下,他九岁的孙子熊恽取代被杀掉的十岁的亲哥哥熊艰,成为楚成王。在此之后,楚国还发生过多次叔叔杀侄子、弟弟杀死哥哥甚至儿子杀掉父亲的事件:几十年之后,楚成王的儿子商臣杀掉了自己的父亲。楚康王死后,他的弟弟公子围杀掉了继续人熊麇,成为楚灵王。不久,灵王的弟弟弃疾又杀掉了包括灵王在内的三位兄长,自立为王,是为楚平王。
在楚国中前期历史上,叔叔从侄子或者弟弟从哥哥手中夺取王位,是春秋战国史上最频繁的。这种在中原国家看起来大逆不道的禽兽行为,对楚国的发展其实意义重大。
自从西周时起,中国政治权力的传递就一直遵循着一个明确的原则:“立嫡以长”。也就是说,选择继承人时,不必考虑他的品质、才能、年龄,而仅仅考察其出生顺序就可以了。这一做法最有效地保证了权力传递的有序和政治局面的稳定,但却也导致了统治者一代比一代孱弱。谁都知道,出生顺位与治国才能没有什么逻辑上的联系。
只有楚国经常破坏这个规则。混合了蛮族和中原血液的楚王家族的男人们生命力都异常强健,都象饿狼渴望鲜肉一样,对王位垂涎三尺。不断地弑君,保证了楚国王位上,坐着的都是年l轻有为、进取心极强,生命力其极雄健之人。
《左传》记载令尹子上的话:“楚国之举,恒在少者”。就是说,楚国的大事,往往是少年君主手中完成的。在楚国历史上,篡位者“大抵有所作为,有所建树,而且都出现在楚国力量上升时期,只有楚国将亡时公子负刍杀弟的一例例外。”
楚武王熊通就是这样的人。篡位者的罪恶感压迫着他必须有所作为,才能压服那些对他不满的人,这决定了篡位者往往是大有作为的君主。他不守中原规矩,一即位就要周王朝晋升自己的爵位。他威胁说:“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观中国之政”即介入中原的政局。被拒绝后,熊通大怒:“王不加我,我自尊耳!”于是,当即自立为“楚武王”。你既然始终认为我是低人一等的蛮夷,我干脆与你平起平坐。这如同孙悟空自命齐天大圣的举动一样,实际是叛逆之举,也是楚王蛮夷的表现。不过这种蛮夷性,其实是一种强烈的自尊心和进取精神。
从侄子手中夺取了王位后,他就开始了野心勃勃的扩张。他挥师渡汉,远征南阳盆地,部击周朝设在汉北的重镇,但没有得手。于是,他专力于底定江汉平原的西部,灭掉了权国。权国(故址今湖北当阳县东南)国土不广,但国力却不弱。楚国从熊渠(西周时楚君)至熊坎(春秋早期楚君)都未能把它灭掉,熊通实现了先君夙愿。
这个大胆的篡位者在政治上表现出极强的创新精神。灭掉权国后,他没有象其他诸侯那样,把他分封给臣下,而是以权国故地设立一个县,命斗缗(权国国君)为权尹。以县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域,即自熊通灭权国而置权县始。
县的出现,在中国政治史上意义非常重大。
中原国家都效法周王朝的原则,实行层层分封。也就是说,国君在国内又分封卿大夫等,让他们世袭土地,这样,时间长了,这些卿大夫和诸侯一样,权势越来越稳固,与中央的关系越来越远,尾大难掉,结果,鲁、晋这两个老牌国家都这样被分裂了。
“蛮夷之性”,使楚国不必遵守中原国家的规矩。从立国开始,它就是一个集权型的国家,国家权力集中在王室和贵族手中,令尹等都没有继续权,要由君主任免。这样,楚国的军事和政治都更强有力。县制的创造,也是这种集权性的表现。因为县公是国王任命,随时可以免掉,并不世袭,这就保证了国王对新征服土地的绝对控制权。在春秋战国的第一波效率化改革中,楚国占了先机。
这就是“蛮夷”的优势,也就是所谓的“后发优势”。后发国家没有古老王国的陈规陋习,可以在吸收他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因此常常能后来者居上。
作者简介:张宏杰,1972年生于辽宁建昌。百家讲坛特邀主讲嘉宾,作家、历史学者。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现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简读中国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