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澄甫真传太极拳十要的行拳体悟(一)
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之允升园。
当下时节,正是春意盎然的光景。陆陆续续,和拳友们分享了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真传太极拳十要的行拳体悟,探讨颇为愉悦。
之于杨氏太极拳的传承,颇为见地的说法,即:杨露禅闯天下,杨班侯打天下,杨澄甫传天下。
此太极拳十要,之于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家拳,有些练法亦是相通,唯说法不同而已。练到最高境界,天下拳理归一。
应拳友所邀,稍作整理,合成文章两篇,以便阅读。
要一:虚领顶劲
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
澄甫公言:虚灵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澄甫公为何把虚领顶劲列为太极拳十要之首?练出虚领顶劲,有何变化?
浅薄体悟,与拳友分享。
神贯于顶怎么理解?何谓神?
一般层次的理解,可参考《灵枢·邪客》的说法,该书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简单地说,心健则神气充足,神气充足则身强,神气涣散则身弱。
神怎么产生?必须虚领顶劲。我不提倡刻意练习虚领顶劲。我认为,虚领顶劲,是松开双胯和双肩之后的自然表现。
看拳照,杨澄甫公的神贯于顶,是外放的。孙禄堂公的神贯于顶,是内敛的。
练出虚领顶劲,行拳有何变化?我的感觉,主要以下有几个方面:
一是,胸空感觉非常明显,胸前似乎开阔了很多。
二是,不管走路还是行拳,身体都轻盈了很多。
三是,头轻脚重的不倒翁现象没有了,行拳上浮的力量增强。我对不倒翁的身法,持保留态度。若是把脚练得感觉很重很重,这是阴气下沉过多、阳气上升过少的原因。当然,与虚领顶劲有关。
重心的高低,是根据拳架而成的。比如,太阳架,重心上浮,如气旋。太阴架,重心下沉,如水漩涡。
四是,腹式呼吸显著增强。
五是,神阙穴往命门处贴。
要二:含胸拔背
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
澄甫公言: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怎么做到澄甫公所言的含胸拔背,进而力由脊发、所向无敌?
浅薄体悟,和拳友分享。
实话实说,我对含胸体悟不深。气沉丹田,是我在双肩松开之后出现的感觉,特别是锁骨和肩胛骨松开之后,感觉更是明显。
关于挺胸的危害,孙氏太极拳宗师孙禄堂先生曾言“入门三害”。“三害”者何?一曰努气,二曰拙力,三曰挺胸提腹。若挺胸提腹,则腹逆气上行,不归丹田,两足无根,轻如浮萍,拳体不和,即万法亦不能处时中地步。
之于气贴于背,我的体悟是,双肩松开之后,开始气沉丹田。而气沉丹田之后,小腹不是往外鼓而是内敛的。
特别是神阙穴往命门处贴。这一贴,带动命门处往后下凸,此时之对拉力,又带动胸部往前上提。太极拳奇人乐幻智所言的“提腰”也是这个道理,一提腰神阙穴就往命门处贴。
之于澄甫公所言的“力由脊发,所向无敌”,我的体悟是,非用脊椎发力。双肩和双胯松开之后,龙脊便形成。人体最大的四块骨头构成内方,龙脊的连接和上下相随,形成整劲,也就是龙虎劲。若没有脊椎连接,便是半截子拳,胯打胯的,肩打肩的,双螺旋力就走不出来。
要三:松腰
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
澄甫公言: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松腰为澄甫公太极拳十要之三,怎么练习和体悟“命意源头在腰隙”?
浅薄体悟,与拳友分享。
腰,胸肋骨和髋骨之间的部分。此部分,除腰椎之外,其余是松软脏腑和肌肉。
《心会论》言: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心地为第三之主宰。 丹田为第一之宾辅,指掌为第二之宾辅,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关于太极拳的腰,可以写一本书。但是,我想用自己的理解和体悟解析一下。
之一。
神阙穴和命门穴,古称水火之官。命门似太阳,神阙似月亮。
神阙,又名气舍,可理解为类似气囊的储藏室。命门,可理解为储藏室的大门。
气舍的气少了,就需要开门纳气,若不纳气,气囊就憋了,储藏室就空了。此时,命门就发挥作用了。命门往后凸,门就开了。命门往前凸,门就闭了。
人年纪大了,命门处便有一条沟,沟越深,门开得就越小,气就进得越少。以前说过,太极拳打得好不好,一摸命门处便知。
古人认为,神阙穴是先天真息的唯一潜藏部位,通过锻炼可启动人体胎息,恢复先天的真息功能。
命意源头在腰隙,水火之官是最重要的。
之二。
丹田发劲是片面的,命门发劲更是片面的。用腰发力,腰紧,自然伤腰。陈氏太极拳练习者尤其要注意。
腰带手,不是简单地转腰,而是上下竖轴走出双螺旋,这需要手和脚的配合,即梢节领劲。如藤本植物沿着树枝往上爬,力量也是在梢节。
之三。
带脉是人体十二经脉都需要经过的一条经络。松腰,很重要的是畅通带脉。
之四。
松腰,更应是空腰。腹内松空气腾然。腰不松,身体上下便成为两个半截子。
之五。
行拳若想着脚踩地面,腰是永远也松不开的。为什么?以后再解释。
怎么松腰呢?
各家有各家的方法。随便举个例子。比如意想一条宽约一扎长的柔软绸带轻轻围贴在腰上,只想绸带别想腰。再如,一身空挂衣,更佳。蹲墙功,也是很好的松腰方法。
之六。
腰松开有何感觉?松腰是很难的,空腰更难,因为一不注意腰部就用力了。我静态站桩下可以做到松腰甚至是空腰,但动态行拳还不能完全做到。静态下,我的感觉,松腰后有以下变化。
一是,腰部感觉变细了很多,虽然实际上没有变化;以前说过,太极拳的腰,越练越细,就是这个道理,当然细到一定程度就会保持不变。
二是,轻轻晃一晃身子,感觉浑身很松软,似乎没有骨头;
三是,脚掌和地面有一种粘黏感;
四是,双肩向左右两侧外炸的感觉明显。
五是,最为明显的变化,手的小臂感觉松沉十几倍,往下拽,拽的肩根有点疼。
我自己做了个试验。
把两小臂放在齐胸高的桌面上,不用任何力。放好后,先别松腰。静静站一会。然后,突然间意念想象一下腰间的绸带,一身空挂衣也可,此时,两小臂会突然下沉压向桌面,带动两脚跟几乎离地。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虚实之奥妙,关键要悟透这两句话。
要四:分虚实
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
澄甫公言: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分虚实,是杨澄甫公太极拳十要之四。怎么体悟此第一义?
浅薄体悟,与拳友分享。
第一句话:心虚则四体皆虚,三处一实则四体之虚者皆实。
拳论曰:“心要虚,心虚则四体皆虚,丹田、腰脊、足底要实,三处一实,则四体之虚者皆实,此之谓虚而实。”(有一说法是腰劲,我认为是腰脊。)
我的体悟,最重要的是“心虚”。此处之“心虚”,非惶恐,而是心静,也是“致虚极,守静笃”的本义。
若想身体松空,丹田、腰脊、足底则不能为实。因为,此三处一实,则四体之虚者皆实。其实,这些观点我和拳友们以前都聊过。
第二句话:阳克阴不毁,阴克阳不存。
关于此论,以前文章介绍过,不再赘述。
另外,我对虚实的两个观点持探求意见,不作评论,简单谈谈自己的体悟。
观点一。
拳论曰:“虚实变换,首在腰,次在胸”。对于这句话,有太极拳家认为,其关键之处在于左右两个腰眼之间,两个腰眼总须一上一下,一虚一实,以实托虚,虚与实又要相吸相依,此谓“命意源头在腰隙”。
我的理解,人体各个部位,各有其功能。走路要靠腿,吃饭要靠嘴。腰眼不能越俎代庖,顶替腿的差事。
观点二。
传统太极拳有“三虚包一实”的说法,认为:实腿为实,虚脚、两手皆为虚。
我的理解与此观点不同。因为,实腿为静为阴,虚腿为动为阳。同理,虚手为动为阳,实手为静为阴。否则,三虚一实,阴阳就不平衡,就走不出双螺旋缠丝劲。
要五:沉肩坠肘
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
澄甫公言: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怎么做到“沉肩坠肘”?太极拳的肘打怎么探寻?
浅薄体悟与拳友分享。
澄甫公拳论的启示有三:
之一。不松开肩,则难沉肩。须注意,沉肩,非压肩。肩越压越紧。
之二。不沉肩,则难气沉丹田。肩为丙火,丙火之气下行,涵养己土即脾土,故养神养根。
之三。气不下沉,则全身皆不得力。
之于太极拳,松肩至为重要。松肩之法颇多,不再细说。吾之体悟,肩松开后的感觉有三:一是锁骨松开;二是肩胛骨松开;三是腋窝处气似充满自然膨开,上臂难以贴肋;四是气沉丹田。
怎么做到坠肘?我的体悟,必须旋转坐腕。不旋转坐腕,难以坠肘。站禄堂公晚年的三体式定式,慢慢来回旋转手腕,可体悟坠肘的感觉,然后确定适合自己的坐腕定式。
之于肘打,八极拳比太极拳更讲究,可参考。
本文合成五要,另外五要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