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题
田荣 | 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笔名田地、田野、秋枫丹、雷无雨等,退休前在望江县教育局工作。1974年7月发表处女作,早年创作过诗歌、曲艺、戏剧、童话、寓言、故事、散文、随笔、小小说、报告文学等。现为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安庆市作协会员,到2018年底,已先后在国家、省、市、县级各类文学报刊杂志上发表各类文学、文史作品1280余篇,累计200余万字,并多次荣获过国家、省、市级文学副刊征文大赛一、二、三等奖或优秀作品奖等奖励,其中一批代表作分别被收入十多家公开出版发行的国家、省、市级文学作品集。岁岁端阳,今又端阳。在一年一度的端阳节到来之际,我再次不禁油然想起1974年的那次巢湖地区文化局举办的“端阳节诗歌座谈会”。穿越历史的时空,打开记忆的闸门,三十多年前老、中、青诗友们相聚一堂,共话诗歌创作发展兴衰的历历往事和一幕幕情景,又重现在我的眼前……那是在“文革”已进入后期的1974年春夏之交时际。其时因为我在故乡庐江县黄泥河畔当“农二哥”,在艰辛劳累之余,一直如醉如痴地坚持从事民歌创作。由于小有成就与名气,故被庐江县文化部门作为青年农民诗人代表,推荐出席当时的“巢湖地区工农兵诗歌创作座谈会”。记得当时全国农村上上下下风行“学习小靳庄”创作新民歌,层层发动举办农民赛诗会。也正是在此种政治、社会形势下,为进一步推动当时巢湖地区所属各县的新民歌与工农兵诗歌创作,当年巢湖地区的文化部门组织召开了那次有数十人参加的“工农兵诗歌创作座谈会”。事后得知,将举行诗会的具体时间安排在那年的端午节,还是那次诗会的召集人,当时的巢湖地区诗歌界颇有名望的诗人杜仁和先生特意暗费一番心思后决定的。其暗中的含义是借此纪念、缅怀我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那次诗会历时五天,在当时巢湖市最大的人民饭店举行。其时,除来自于巢湖地区所属各县及辖区内各大、中型厂、矿、企业与部队的近五十位工农兵诗歌作者代表外,还有当时巢湖地区及省城合肥市的诗歌界一批中、老年诗人,以及有关报刊、出版部门的诗歌编辑等。届时,近八十位新老诗人(诗作者)济济一堂,可谓是“诗人盛会喜空前”。那次诗会的内容程序分别为:学习文件与领导动员,交流诗歌作品与诗歌创作体会、经验,深入厂矿企业等参观采风与即兴创作,以及座谈、讨论和评讲、总结等。其外,每天晚间都安排集体观看样板戏演出,或看看“飞机加大炮”之类的电影……其诗会的第三天,恰好是当年的端午节。记得那天特意安排省、市著名的诗人严阵、葛崇岳、牛广进、刘祖慈、严成志、曾德芳等,分别为与会的工农兵诗歌作者举办诗歌创作辅导讲座。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是诗人严阵在追溯讲述我国的诗歌创作发展历史,在列举我国历代杰出诗人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黄庭坚、郭沫若等时候,只见他讲着讲着,忽然热泪纵横,声音渐趋哽咽,以至于一时因激动感慨而失声无语。当时,与会者们皆知:由于当时的政治气候与社会背景等原因,是不允许诗人,也容不得诗人能够畅所欲言,言之所衷,心无顾忌,口无遮拦地信口讲下去的……于是,全体与会的老、中、青诗人们,便长时间静寂无言,鸦雀无声地默默沉坐在会场里,以这种人人心知肚明的特有方式,追思缅怀杰出爱国诗人屈原,向我国历代杰出的诗仙、诗圣们默默致以深深的怀念与敬意。这在当时的那种社会背景与政治气候下,能如此为诗歌之神祈祷,实在是难能可贵矣。如今,沧桑巨变,时过境迁,三十多载光阴逝去,中华诗坛日趋繁荣昌盛。新时期以来,政治清明,文风开禁,新旧诗歌并存,不同风格的诗歌词曲共同繁荣发展,又一个伟大的中华诗歌复兴的春天正在向我们走来……我的故乡安徽省巢湖市东南部庐江县水乡一带,在端阳节或农历六月初六那一天,都会由民间自发地组织举办一次龙舟赛事。龙舟赛又俗称划龙船,追根溯源始于北宋年间,历史悠久其场景壮观热闹。小时候观看龙舟赛,是在故乡的小镇黄泥河街边的S形河湾旁,或是庐江县城的护城河边,那里碧波荡漾,水面开阔,是举行赛事的绝好处所。而且两岸堤高坝宽,杨柳依依,绿荫遮蔽,最宜观赏。我的家乡是山地与圩畈兼有的粮食产区,每年大面积栽插双季水稻和种植大小麦等五谷杂粮及山芋、芝麻、大豆之类的农作物。每年“六月六”前夕,旱地午收午种已结束,圩畈里的早稻即将收割,到处是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此时心情好的农人们赶上一段农闲,自发举行龙舟赛的盛事,以庆祝当年的丰收年景,企盼来年仍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参加比赛的水手皆由各村人选拔,一个个都是身强体健的棒小伙,也有结实年轻的村妇或村姑。龙船不是专门打制的,原本是水乡农家捞塘泥、打鱼赶鸭子的八舱子船,船身狭长,船体窄尖,吃水浅,轻巧便捷,滑行如飞。参赛的船一般以新船为好,如本村没有现成的新船,便去邻村“偷”,其实这“偷”是不打招呼的借,仅用于划龙船。被“偷”的船主不仅不以为怪,相反甚以为喜,因为他家的新船一下水便很快成了“龙舟”。不过赛后送还人家的新船时,一般都约定俗成地敲锣打鼓回赠以红绿彩绸和糖果糕点,以示向船主家表示酬谢。在龙舟赛筹备期间,对自备或“偷”回来的船,一律精心装扮,分别涂漆上青、黄、白、赤等色龙头龙尾,美丽壮观,栩栩如生。参赛的龙船上,均有24人,10对桡子20名水手,还有击鼓、鸣锣、掌舵(梢)与压梢(舵)的各一人。龙舟比赛前,一般要举行“祭龙头”仪式,以示庄重并祈祷神龙保佑获胜。20名水手穿红着绿,头裹彩巾,分两边一字排开侧身同向而坐在船旁,各执一支短桨,状如百足虫。比赛开始,几条或十几条龙船齐头排开,“同时竞发,但见河面上浪花翻涌,一只只龙舟疾驶向前,那身着华丽衣裤、头裹彩巾或花冠的鼓手,背插龙旗,挺立船头,双手击鼓,以鼓劲助威。锣手边喊“加油加油”边有节奏地鸣锣壮势,而掌舵(梢)的水手则屏气用力地扳舵拨梢,以校正“龙船”的航向。各条船上的水手们都一个个英姿飒讽,双手灵活,动作潇洒,优美有力…亢奋之际,鼓手便在水手们的伴和声中领唱古老的《划船歌》,其曲调激扬、高亢,节奏铿锵。快到终点冲刺时,锣鼓声更为紧密,水上、岸上一片欢腾。此时,有事先准备好的龙珠抛出,由参赛的各艘龙舟抢夺抢,得到的即为获胜。胜者自然是十分荣耀,无尚荣光。沿河两岸的观众,早早地竖起了不少竹竿,竿头挂上红布、彩绸,挑着礼品、食物与饮料,送往参赛的各条龙船上,欢呼声、鞭炮声,此起彼伏,经久不绝。在举行龙舟竞赛的那天,赶来观赏的人们一个个新衣、新鞋、新草帽、花阳伞,尤其是年轻的姑娘、少妇与小伙子们,更是一个个花枝招展,或衣冠楚楚,他(她)们或结伴私语,或悄悄约会,互赠信物,私定终身………据说当地城乡里的不少对恋人、夫妻,都是在历年举行的龙舟赛上相识、相爱定情的哩。龙船比赛结束后,各村都要出钱出物隆重筹备十几桌甚至几十桌酒宴,请来船主赴宴,以海吃狂饮庆贺比赛胜利,犒劳划龙舟的健儿。然后,将龙船上的龙头龙尾拆下,连同桨桡,一并送往村屋或祠堂里,焚香礼拜后置放好,以备来年划龙船时再取用。香蒲,又名菖蒲。家乡也叫蒲草、蒲菜,已经有多年没见到过了。前不久游览湿地公园时,又有幸遇到它,那碧绿的、扁扁的叶子从水底淤泥中钻出来,尽管很柔弱,却直挺挺地向上生长,享受着阳光,已全然不是昔日里所见到的生活在污水池边的卑微植物。小时候,生活在乡下,家门前有口池塘,里面生长着许多香蒲草。每年盛夏时节,长出黄莹莹的蒲棒,远远望去,像一支支金灿灿的火炬……母亲拿一把镰刀,割了下来,在凉台上一一排开,晾干,夜晚纳凉时,放在枕头边点燃,散发出淡淡的烟熏味,一整晚,都不会受到蚊虫的叮咬。有时候母亲也会把晒干的蒲棒捣碎,用蒲绒来填充枕芯和坐垫,用起来既舒适又柔软。在老家乡下,人们也称呼香蒲为蒲菜。可以用来生食的嫩芽,其实是香蒲的假茎,俗称蒲笋。记忆中当年母亲常把它采回家,切成片状,放在油锅里爆炒,吃起来清香可口,脆嫩若笋,成为童年记忆中的一道美食。后来,读到宋代诗人黄裳写的“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才知古代人们早已它们搬上了餐桌作为一道佳肴。蒲菜不仅是佳蔬,而且还是良药,其味甘性凉,清热利水,解渴消炎,久食可养生延寿,固齿明目,补气和血。自幼爱好读书,读到“韦编三绝”时,知道是形容一个人读书勤奋,还知道有一个成语叫“蒲牒写书”。西汉著名司法官路温舒,少时家贫,曾帮着家里放羊。好学的他用不起竹简,便从水泽中割取香蒲叶,裁截为牒,串编起来,用以写字。后来,他从县域吏官做至郡太守,汉宣帝即位时,他冒死上陈请求改变重刑苛罚,重用治狱官吏,最终得到皇帝的认可。刘禹锡曾在诗中赞叹他道:“编蒲曾苦思,垂竹愧无名”。香蒲,在我国东汊时期还成就了一个人。即陕西华阴人刘宽,此人涵养深厚,为人大度。汉恒帝时,朝廷征召刘宽为官,授官尚书令,后升南阳太守,典历三郡。刘宽理政,温仁多恕,属下官吏有了过失,只取香蒲叶编作的蒲鞭示罚,告诫而已,终不加皮肉之苦。后来,人们用“蒲鞭示辱”来比喻以德从政。青青香蒲叶,不但成就了刘宽的好名声,也为他赢得了百姓的拥戴和后世的敬仰。夏日里,看到青翠碧绿、长叶凝珠的香蒲草,流连在波光粼粼的湖水岸边,不禁多了几分诗情画意。《孔雀东南飞》诗中流传有千古名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草。蒲草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柔软如丝,是香蒲的气质,也是世人对美好的渴望。真想采一束香蒲的宿根,种植在自家的花盆里,便可常见这青青的香蒲草了。诗社介绍:
《雷池诗社》是一款面向社会的媒体平台。力推原创,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体裁不限;力呈精品,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刊发亮点稿文;力飨读者,精心打造平台魅力,竭力为读者服务。《雷池诗社》是成就诗人的摇篮,是大众娱乐的天地,是文学爱好者的乐园。
总编:初畔池 责任编辑:子贤 欣悦 文成
审稿:初畔池 子贤 版面设计:子贤
来稿要求内容健康,原创首发,有正文(含标题)、作者简介(含图片)等。若稿抄袭,文责自负。切忌一稿他投。若图文涉及版权,请与本公众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