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最高境界(深度好文)
《战国策》中有一篇“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
鹬和蚌互相咬住对方,谁也不肯抽身让步,久久相持不下,最终渔翁将它们一起捉走了。世间诸多烦恼,皆来自一个“争”字。与其争赢了道理,输掉了感情,伤透了人心;不如不争不怒、看淡得失与荣辱,活好当下,自在人间。聪明的最高境界:是不争。
01不争输赢,不骄不躁《菜根谭》里有一句话:“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要为了一时输赢而争得面红耳赤、口贱非沫,那么,争赢了气势,却输了格局。记得看过一个故事:一个禅师在化缘回寺庙的路上,遇见了一位少年,网里拉着刚捕到一条鱼。少年得意地问:“你猜这条鱼是活的还是死的?”禅师说:“不知道。”
少年说:“那我们打个赌如何,如果我赢了,你把身上的钱财给我;若我输了,这条鱼归你。”禅师点头,说道:“我猜这条鱼是死的。”
少年高兴的松开鱼网说道:“是活鱼,你输了。身上的钱财归我。”禅师说:“身上的这些身外之物都归你。”说完大笑而去。而那条鱼也早已飞快的游回河里,不见了踪影。
少年得意洋洋的回到家,把所有经过说给父亲听,认为父亲会为他的聪明而表扬他。不曾想父亲伸手一巴掌说:“你啊,真以为自己赢了吗?你输都不知道怎么输的。”父亲说道:
“只有禅师说鱼死了,你才会放开鱼,你赢了钱财却输了善良,而禅师赢得的正是慈悲之心。”
有些人,凡事都喜欢争,常常争得脸红耳赤,或许多半在“事”和“理”上争赢了,却输了人心。老话说:人若上善,天必福佑,不争而争,是为大争。善良的人,上天自会庇护,不争,才是一个最大的智慧。不争输赢是一种豁达,更是一种聪明。不争输赢,才能真正赢到最后。懂得让步,才能更好地进步,适时地谦让,不失为一个人聪明的选择。
02不争对错,不卑不亢周国平说过一句话:
“人得的病只有两种,一种是不必治的,一种是治不好的。人们争论的问题也只有两种,一种是用不着争的,一种是争不清楚的。”
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见解,争论在所难免。不要和层次不同的人争吵不休,那是在浪费时间,也是消耗自己。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在外面扫地,来了一位客人问:你是谁?学生自豪的说:我是孔子的学生。客人说太好了,和你请教一个问题:一年有几季?学生心想这么简单的问题,回答说: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摇头说:不对,是三季。
两人争执不下,这时孔子从屋子出来,学生心想老师肯定会说自己是正确的。孔子看了一眼客人,却说:一年三季。客人得意的走了。学生迫不及待问:老师,一年怎么会有三季,明明是四季啊。孔子说:
你没看他全身是绿色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不要和层次不同的争辩对错,那是在浪费时间。
卡耐基曾说:“在争论中获胜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争论。愚者争对错,唯有智者只论朝夕。世间事,总有对错,是者则为对,非者即为错。对错易分,是非却纠缠。不争,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智慧。把时间留给值得的人和事,才是一个人最大的聪明。
03不争得失,不悲不喜看过一句话:“有时候不争,比能争、会争之人有福多了。”正所谓:塞翁之马,焉知非福。得失乃是人生常态,不必患得患失。正如南怀瑾说:
“生命,只有在被欲望迷乱了的人心中,才一定要分出尊卑高下,不争,是人生至境。”
细想来,的确如此。
康熙年间有一个大学士叫张英,和邻居吴家一直关系不错,不曾想却因为一块地起了争执,两家互不相让。一天,吴家想扩地建房,就把平时两家中间过路的三尺地占用,张家人不同意,便给远在京城的张英寄来书信,希望他利用关系得到这块地。张英回信写了一首诗: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里知道张英的意思,愧疚不已,于是主动让出三尺。
吴家看张家没有仗势欺人,也自动退后三尺。自此,便有了六尺巷的佳话。曾国藩说:“利可共而不可独,独利则败。”面对利益要懂得取舍,拿自己该得的那份,不可独贪不该得之物。余生,把心放宽一点,不计较得失,你会发现,生活一切豁然开朗。
俗话说:“欲为大树,莫与草争。”
人生如旅,匆匆数十年,世间纷扰,争来争去皆是一场空。学会静而不争,懂得让步,才是一个人最高级的聪明。就像《小窗幽记》中写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