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smet, 你信不信?
“你信缘分/ 命定吗?”
“信呀。”几乎毫不犹豫。
不要脸。
很小的时候,读青木和雄的小说《生日快乐》,里面这句“这世上,人与人相遇的几率是六十亿分之一的奇迹”(现在应是七十亿分之一了吧),一直记忆犹新。
矫情。
读高中,Y叔叔寄了本他参与编写的《丽江的柔软时光》给我,在无数让人魂牵梦绕的小桥流水插图之间,懒洋洋地置了篇题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的散文,中间一段:“无论你遇见谁,那都是唯一会遇见的人;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已经发生的,已经过去;而将要开始的,如期开始。”——我把它用铅笔,抄在书房的墙上,在无数个焚膏继晷备考的暗夜,抬起头痴痴地看,窗外清冷的月光,漫了一地。
鸡汤。
很抱歉,shine就是这么矫情又鸡汤地长成了现在的模样啊,本性难移。感激之前还有朋友记得我曾写过的托辞:“所有的矫情,在懂的人眼里都是一往情深。”
其实仔细一想,关于“命定”这个词,也未必是全然的矫情,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遇见一些人、一些事、去一些地方,鬼使神差地,仿佛冥冥中有某种看不见的力量,或者有根看不见的线连接着两端,促使其发生,毫无逻辑的巧合。
许久以前,我曾尝试用“mysterious connection”向外国朋友解释“缘分”一词,后来某天在杂志上读到“kismet”一词释义为“缘分”,大呼精妙。
Kismet, 你信吗?
在俄语里,类似的词是“судьба”。我大一大二做过一些曾经认为无比重要的抉择,或坚守或放弃,那时喜欢在心底默念这句:" это моя судьба."(这是我的命运),现在偶然在书的边角看到自己随手写的这三个单词,热泪盈眶。
不知道怎样形容这种感觉。
好多时候,我是深深相信命运的。尤其作为基督徒,深信一切上帝早已悉数安排,我相信我遇到的所有际遇,好的坏的;遇到的所有人,已经离开的还在身边的,都是上帝特别的馈赠。
但这种“信命”,又绝非听天由命的不作为,或许生性倔强,我不喜欢把命运当做不幸的注脚,有些事,命中注定不可更改;但有些事,后天努力一定可改。这和怨天由人的“宿命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无论何时何地都深深相信机缘、天命,以开放的心胸拥抱、珍惜所有遇见,同时又脚踏实地,不断为改写结局而努力的人。
我相信,在“天命”和“人为”之间,有个隐约的模糊边界,你得去拼去闯,才能触到一个顶端,也许触到之后,又是完全不同的“命”。
嗯,总之很微妙的。
就像之前读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她说:“当你下定决心做某事并为此全力以赴时,你会发现,全世界都会一齐来帮助你”。
Kismet是种很奇妙的东西,尤其对于人与人的相遇而言。如果承认这种诡异的联系,将会让我们更加珍惜此刻的相遇相知相守,毕竟也许命运的签一转,你们此生都是陌路人。
昨天和妈出门,坐公交时看到路边悬挂的珠海WTA选手海报——金发碧眼的女子握着网球拍笑颜如花。
我眯起眼,用手指着车窗外绿树下的海报,轻声跟妈妈说:“吶,去年做志愿者的时候,她和先生出去吃海鲜,我跟着做了一小会的随身翻译。”妈妈大骇,立马问:“真的呀?叫什么名字?合照没?”
也许在网球爱好者心里,那个熠熠生辉的名字,在记忆里永远清晰得如同阳光下绿叶的纹路,但是于我而言,人事太多太杂,不过一场萍水相逢,我早已模糊了她的名字,只记得一年前在喜来登一楼,我们合了影。她的右手搭在我的肩膀上,眸子明亮如星辰。
那张照片,还存在我的手机相册里,或许许久前还发过朋友圈,不记得了。可惜好像再也没有翻出来看过了。就像那次在喜来登大堂偶遇李娜,我欢天喜地地要到合影,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那一刻站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我看着窗外一闪而过、渐次重复的海报上陌生又明明相识的照片,突然不自觉地笑了起来。
Kismet真是个诡异的东西。就在那一个时间节点,偏偏相遇;一年后,偏偏以这种方式想起。我知道,如果今年WTA精英赛,我仍旧报名志愿者,极有可能再次面对面,但是呢,好多东西,真是不可以太贪心的。当初的狂热,现在早已丢失在时光的拐角了。
我也未曾想过,那些曾经萍水相逢的人,还记不记得我。就像刘若英在《后来》里唱的:“你都如何回忆我/ 带着笑或是很沉默”
都不重要了。
初中读过几本郭敬明的小说,他说:“是谁说过,有什么人要靠近,就注定有什么人要离开”。
是呢。能量守恒定律到处适用。你要相信,无论你失去什么人,上帝一定会为你预备更好的人——哪怕这是碗鸡汤,也仰头一饮而尽吧,天冷了,鸡汤暖胃。如果必须面对无法避免的失去,那就收拾心情,留点精力期待下次遇见。
在人际关系里,我想,Kismet是个调剂,让我们珍惜当下的相遇,因为这是天命;同时也释怀中途的告别,因为这也是天命;而只有当天命足够浓厚,人为足够坚定,这种kismet才可能一直延续,如此而已。
Kismet不光适用于人际关系,其实很多情景都适用。
比如我在之前《变了又没变》里说过,自己突然明确未来职业规划——当英语教师。但仔细推敲,这并非一时兴起的心血来潮,我记起,母亲曾经跟我说过的我幼时在家充当小老师的笑谈,还有小学就给房东老板儿子做家教的经历,以及大学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给高考生加油鼓劲的情景……
原来,所有曾经朦朦胧胧的蛛丝马迹,最后都指向日渐清晰的水到渠成。
但Kismet又绝不是只想不做,静静地等着命运替你完成所有事宜,内心深处,也同样在考虑其他可能,觉得,如果真是Kismet,兜兜转转一定会指向同一个方向。年轻时,也应该给生命多列出几种可能,为此全力以赴,然后静待命运的导向。
我想看看,这kismet最终会给我摆一盘怎样的棋。
前天在图书馆偶然借到Dr. Wayne W. Dyer的《Real Magic》(还有大半本没读完,很喜欢),书中强调一种“invisible force”:
As you go backward in your mind to your childho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esent moment, and earnestly look at all of your life experiences, the good and the bad, the terrible and the ecstatic, you begin to know right in this moment that there is some kind of invisible force running through your physical life that connects it all together. There is meaning in there someplace, and every single event of your life is in some way related to the next event. Picture yourself connected by invisible strings to everyone that you encounter.
(很像乔布斯当年说的那句:“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Little, seemingly unconnected and meaningless events, view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ow, all led you to this very moment reading these words."读到书中这句真的心惊肉跳。
因为我实在想不通为什么在那个午后要走进十二楼高的图书馆,又偏偏去了那一层,在一排又一排的书之间,又偏偏借了这一本。
好吧,也许你会说:偶然。但我一直相信,众多的偶然汇聚在一起,就是一种必然。
我也很好奇,是什么原因使亲爱的你,关注了【Shine的沙漏】,或者恰巧读到这篇碎碎念,还偏偏注意到了这最后的发问。
也许你是我朝夕相处的室友,是我大学甚好的闺蜜,也许只是机缘巧合从未谋面的陌生人。也许我们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也许相隔万水千山,但是,kismet就是这般玄妙,人生几十年,谢谢你把这些宝贵的阅读时间给我。
谢谢你围观我的生活,我的生命。
至于未来,未完待续,其他的故事,拭目以待吧。
愿每一个你,相信、珍惜这种kismet,不夸大,不消极,也不激进。
祝君好。早睡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