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老子与安丘

老子与安丘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名老聃。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著作《道德经》被公认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哲学史上的奇葩。据考证,老子出生于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春秋时代楚国苦县)。他所生的时代,尚无定论,有人说他生于公元前604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有人说他是战国时期人。据《史记》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古音读赖)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史也。” 相传,老子曾隐居鲁国,后骑一青牛,出关西行,不知踪迹。

在安丘市,一提起“老子”,人们自然就会想到老子村和摘月山。老子村是柘山镇党委、政府驻地。老子村人多为李姓,据该村《李氏族谱》载:汉代老子后裔自河南迁至此地,繁衍生息,是否为纪念老祖李耳到过该地,才取名“老子村”,大家认为如此。传说老子到了晚年,非常想念在摘药山那段生活,认为摘药山是个好地方,便派自己的后人到此地安家过日子,日后迁居山下。摘月山,又名摘药山,位于安丘市西南部40公里处,海拔495米,为安丘境内知名山峰。山名来历,相传道家创始人老子曾到此山采药炼丹,始称摘药山,因山秀丽挺拔,高耸入云,后称摘月山。又因古时山上遍生柘树,故又称柘山。

古时候,摘月山山顶有一座道院,内有主持、道士数人,香火不断。现在虽已废弃,但山门、庙宇等遗迹尚存,是安丘保留最为完整的古代道观。这座古刹所有建筑均用青石建成,最大的庙宇是玉皇阁。玉皇阁为正殿,一门两窗,圆拱式门口,门上石匾四字:“金阙云宫” 。阁之上建有老子庙,上祀老子,下祀玉皇大帝,道是“先有老子,后有天”。在古今寺庙建筑史上,这种风格极为稀有。老子是否真的到过安丘,并在摘药山上采药炼丹,济世救人,修身养性,传道授业。时过境迁,难下结论。据分析,老子隐居鲁国数载,栖身之地十分重要,他必定选择一个环境清幽,宜居逸乐的地方。摘月山为齐鲁要塞之山,山势险峻,林深树密,鸟语花香,流水潺潺,他选择此山隐居也有道理。纵观历史,孔子得意门生公冶长、有子等人,都选择安丘西南山区作为读书处所,想必老子隐居摘月山,应在情理之中。难怪后人们念想老子,称老子为“老子爷” 、“太上老君”,他居住炼丹的山洞叫“老君洞”,他从山洞到山顶的小道叫“李家巷”,他采药歇息的地方叫“李家顶”,此地李姓村人皆称道“老子李”。

相传,老子修道养寿,活了160余岁(或说200余岁)。孔子周游至周时,曾率弟子问礼于老子(礼,就是有关于祭祀和日常生活的礼仪)。从安丘市董家庄出土的汉墓中,刻有孔子率弟子拜见老子的画面。由此可见,早在历史上,古代的安丘人就与这些名人有缘。老子一生修行讲道,晚年,在函谷关(地名,在河南省)功成道家最高经典著作《道德经》(又名《老子》)。关于《道德经》的传说,人们讲:“老子隐居摘月山,写成经书大半部”。即《道经》是老子隐居摘月山时而作。老子以“道”为核心,创建了道家学派的哲学体系,将道作为世界万物的本质,又将之作为万物的归宿,提出了他的朴素辩证法观点。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而然为法则),人以顺应自然为最高法则。他认为,清静,不要作为,任凭事物自然发展。不作为就是有作为,自然演进就是纳入规律。老子又云:“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等等。淄博市华夏易学工程研究会会长王赣先生写道:“五千经文,常用常新,道德之本,易理之根,老子不老,永葆青春,鹿邑先哲,世界名人”。2007年,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会长为老子亲笔题写“道教祖庭”,确立了河南鹿邑乃“老子故里、道家之源、道教祖庭、李姓之根”的不容置疑的文化历史地位。先哲老子提出的辩证法思想,对现代哲学体系的形成、发展和研讨,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近几年,安丘市十分注重山区旅游业开发,尤其重视历史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先后开发建设城顶山、五龙山等旅游资源。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突出人文与地理、生态与自然、休闲与娱乐三方面相结合。同时,开发时令小吃和土特产品,以增加当地群众经济收入。老子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周边有齐长城遗址,前有渠河流水,后有摘月名山,交通便利,民风淳朴。2008年9月,“老子”文化广场的动工建设,完全俱备“天时、地利、人和”之良机,从此,标志着安丘市的山区旅游业,蒸蒸日上,开启新起点,跨入新征程。(作者:山东安丘 刘春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