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遇到很多人反馈在刚开始学中医的时候,稀...

我遇到很多人反馈在刚开始学中医的时候,稀里糊涂地看病临床有效率比较高,但后来不知怎么回事,学得越多越不会看病了,有效率很低,越是拼命地学习医术反倒退步得越快。拔草拔得最卖力的庄稼汉,收成未必是最好的。在我看来,其中原因就是学习的方向错了,越学离医道越远,那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我知道读者可能不会相信知识丰富的专家反倒不如初学者看病水平高,那我就以一个简单的病例来试着说明初学与博学者思维方式的变化。如某病人,主诉胸胁支满、头晕、口苦,脉象沉弦有力。这种病人在临床很常见,如果是学医三年的学生,会很简单地辨证为肝气郁结,处方柴胡疏肝散或者小柴胡汤,服用几剂后很快就好。如果是学医五年的中医,辨证就要复杂一些,可能辨证结果是少阳枢机不利,处方小柴胡汤,其实如果只开小柴胡汤原方很快也能治好,可是此时他脑中的中医辨证体系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单纯直接了,如果我们试着模拟一下就会发现他可能会怕小柴胡汤疏散太过,会损伤肝阴,需加点柔肝及养肝血的药,如芍药、当归;口苦为病人兼有肝胆的湿热,因此需加点清热利湿的药,如茵陈、龙胆草、薏苡仁、茯苓等。如此种种加减,犹如画蛇添足,损伤了小柴胡汤原有的药势,这时的疗效会相对慢一些。如果是学医超过五年的专家,思维方式就非常难琢磨了,他可能会想(只是可能,也有可能想得比我说的还邪乎),胸胁支满说明胸中大气不能运转,胸中大气不能运转而上则头晕,再加之现在的五运六气,太阴湿土主令,更难运化,所以处方是运化中土,当然再细想胸中大气不能运转与人体阳气不能布散有关,所以处方需壮元阳等等,如此思考一番,处方绝不在法,故而疗效反低。最要命的是这些人通过多年的努力,伴随知识的增长傲慢之心亦增长了,看不起别人的医术,斜着眼看开小柴胡汤的医生,听不得别人的劝告,最重要的原因是对辛苦所学到的知识不能放下,此即佛家所云“所知障”,老子所云“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张仲景《伤寒论·序》所云“多闻博识,知之次也”。看似掌握了一大堆知识,自己却深陷迷雾之中,因为方向错了而使医者迷失,道本身至真、至简,是人将其复杂化了。这里我需要说明的是,学习三年中医的学生虽然疗效稍好一些,但很大程度与运气和病种的复杂程度有关,学习五年以上的专家中不乏优秀的中医高手,不能一概而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