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雩文艺】作者:周长胜《青岛凉粉》总第915期③2021年第121期③
今天上午去到东平属翘楚级别的大型商超——儒原商场购物。从一楼生鲜一路来到二楼的副食酒水,各种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一路走着一路感叹:这商品真的是挺丰富了,还真应了我们常说的那句话: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这是咱普通人的真实感受,可也偏有人说:没有买不到?真的吗?你给我买二斤龙肉来尝尝。呵呵,对这样的同志,你也别太当真,中国太大,人太多,社会太复杂,这样的超级“杠精”什么时候也得有,什么时候都不能和这样的人置气。与此同时又联想起了现在新闻里最新提及的三种“忙”,也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当今世界,美国在忙着进行围堵、各种抹黑;印度在忙着烧……;中国人则悠哉游哉地在逛超市买菜,下馆子聚餐。同在地球村,这差距咋就这么大呢?!哈哈,想到这里,我自己也晃了晃脖子,抖了抖身子,窃窃地笑了。
寻寻觅觅中,突然,几个既遥远又熟悉的字扑如眼帘:青岛凉粉。看着这再普通不过的小商品,不知咋的,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趋步向前,拿起了那个用塑料袋包装、软软的、圆圆的,用手一拿就有点颤颤巍巍的“青岛凉粉”,左看右瞧,不知咋搞的,脑海里许多的往事如潮水般涌动起来,涌着涌着,鼻子就有了点酸酸的感觉。
涌动的第一个念想是黄渤以及他那句家喻户晓的代言:来青岛,哈啤酒,吃蛤喇。其实他这个代言是不全面的,他只说出了有代表性的青岛饮食文化的三分之二。因为不论你是青岛的本地小哥,还是慕名前来游玩的外地游客,当你走进遍布大街小巷的青岛小饭店(星级饭店如何就不好说了)的时候,第一必须先来上两大碗青岛散啤酒(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标配),第二则必须是辣炒花蛤,此外,你怎么能少得了“青岛冻粉”呢?!这才是青岛小市民当年的标准吃法啊!只是在多少年之后,我才知道,当年的“青岛冻粉”就是我今天吃的“青岛凉粉”。所以,黄渤的代言词应改成“来青岛,哈啤酒,吃蛤喇,啜冻粉”,这样就全面了。
第二个念想就是又让思绪把我带到了七十年代初的青岛,不由自主地又想起了我们在青岛学习培训的那几年,想起了早出晚归的青岛朝城路单身楼的105号房间、想起了火车站饭店的大锅饼以及中山路上那些大大小小的商场小店里那令人垂涎的雪糕、冰淇淋,带到了那时一个月挣20几个“大版子”(人民币)时,我们略显拮据而又惬意随性的幸福生活。那时腰里不揣上5块钱是不敢呼啸一声去逛中山路的,更别说下饭店了。那时候我们那些工友,因工种的不同,有些人是有夜班补贴和工作补助的,一个月多发个10块8块的。这些钱要是搁在现在,恐怕掉了都没有精力再去找回来,可在当年就不一样了,加上这些钱能让你一个月的收入立马提高近百分之五十,你想想,这笔收入的份量能有多重呢?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这个份量怎么形容都不过分。记得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有钱就任性。时移世易人心未变,虽然那个时候钱少,可一旦有了这点额外多的钱之后,年轻人也是要膨胀一下、任性一次的。有时发了补贴和补助之后,偶尔也会约上一二个(人多了吃不起啊)臭味相投的伙计,钻到路边一个门头不大的小饭店里,花个块把两块的,每人来上两碗散啤酒,再点上一份辣炒花蛤、一份凉拌冻粉,一边赏着外面的风景,一边“呲溜、呲溜”地连吃带喝,那个获得感,幸福感,没得说,一句话:爆棚!
思绪飞得很远,身子却很现实。这时我是站在儒原商场货架前的,没有犹豫,拿了两份“青岛凉粉”,继续我的选购行程。
回家后,和老伴(同属七十年代在青岛的患难工友)又交流了一番,说这上面标注的凉粉原料是“石花菜”,其实当年在青岛并不叫这个名,青岛市民们都称之为“冻菜”,因为有“冻菜”所以才会有“冻粉”,推而广之,现在又叫“青岛凉粉”,或许这样的称呼让外地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吧。
按袋子上的说明,破袋,切块,加上各种醋、味极鲜、盐、香油、耗油,切上少许黄瓜丝,伴上适量鲜蒜泥,一搅一拌“呲溜”一口,啊!乖乖,50年过去了,这还是原来的感觉,原来的味道啊。二两小酒喝下肚,幸福的生活似蜜甜。
晕晕乎乎中,又是感慨良多:咋着原来看着太寻常,太不起眼,太随随便便就过来的生活和日子,现在想想,咋就那样的让人留恋,那样的令人神往,那样的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回忆呢!?这让我想起了一首歌中唱的:还没有好好体验生活,咋这么快就老了。也恰如一位作家的感悟:我们没有好好的年轻,现在就应该认真地老去。认真地老,就是要细心地品味生活。
一口凉粉就能让人浮想联翩,唉!人啊人,人真是一种最容易动感情的感情动物啊!
午休前在手机上码的字
2021.4.28
作者简介
周长胜,男,1955年生。山东省首届“高教自考”毕业生。近年结识一批文师益友,勤于笔耕,多有交流,偶有拙作在《齐鲁晚报》《快读》《科技金秋》《泰山晚报》《今日东平》等报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