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泰斗江育仁:脾健不在补,贵在运

“脾主运化”“脾健则运”是脾的正常生理功能之一。产生脾失健运的因素很多,其临床证候的表现虽有不同,而脾失运化的病机转归则是一致的。

小儿时期的体质特点为“脾常不足”,所以易患脾胃疾病。在治疗上,偏补则壅碍气机,峻消则损脾伤正。因此,必须掌握病情的实质,时时以维护脾气为主,方不致偾事。运脾一法,就是在这一基础上提出的。

运脾法,并非独立的一种治法,而是属于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中的和法。具有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者谓之“运”。运者,有行、转、旋、动之义,皆动而不息之意。运与化,是脾的功能。运者运其精微,化者化其水谷。故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也。这是运脾法的基本概念。

“运脾”一名,见于张隐庵《本草崇原》云:“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其补脾与运脾的区别,在于白术的性能是守而不走;苍术的性能是走而不守。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

脾胃疾病,在儿科中占重要发病地位。由于脾运失健而产生的脾胃病变,临床上更为多见。因此,对“运脾”法的探索研究,无论从理论和临床方面,均有其现实意义。

脾失健运与生理病理的关系

脾的生理功能,是运化水谷,输布精微,分化水湿。其精华之气,经脾气之升发,散津于五脏,敷布于六腑。清者属阴,性精专,故化生血脉,而周行于经隧之中,是为营气;浊者属阳,性剽悍滑利,故不循经络而直达肌表,充实于皮肉之间,是为卫气。所以有“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之说。此即“脾主运化”的正常生理功能。

由于小儿脾气未充,运化力弱,而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营养的需求量又高。加之喂养方法不当,饮食的过量与不足,或突然改变饮食品种,盲目增加过高的营养物质,超越正常的脾胃耐受能力;或先天禀赋不足,环境气候的变迁等等,皆能影响和导致脾失运化,而发生种种的脾胃病变。

常见脾失运化的小儿病证很多,这与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有关,最突出者为“疳症”与“厌食症”(皆有慢性营养障碍的表现)。我们曾对584例的疳症,93例厌食症,进行了病因分析,由于喂养不当的占总病例57.2%。这些患儿在婴幼儿时期,部分为缺乏母乳或断乳后食物量的不足和质的不适宜。但绝大部分则发生于缺乏卫生常识,而又经济情况良好,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中。

他们盲目性的增添过高过多的所谓高营养价值的食物,加重了脾运的负担,导致脾胃之气受损,从而逐渐产生厌食、挑食、拒食,甚至酿为疳症者。因病后失于调摄,或在疾病过程中呕吐、腹泻伤损脾胃后,未能及时调理者,占32.1%。而原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调而发生者,则占10.7%。这些病例,虽然致病因素各有不同,但导致“脾失运化”的病理机制是一致的。

脾胃属于整体的一个部分,它与全身的器官和其它脏腑是互有关联,互有影响的。所谓“脾胃一病,五乱并作。”故善于调理脾胃者,可杜渐防微。在长期脾失运化的情况下,引起其它脏器的病变和一系列的代谢变化是常见的。例如疳症患儿中,可脾病及肝,肝开窍于目,赖精气之上注,若肝阴不足,则目失所养而产生“雀盲”“干眼症”“角膜软化”等眼疳症。脾病及肾,肾主骨,若肾精不足,骨失濡润,则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出现“鸡胸”、肋骨外翻等畸形骨骼。齿为骨之余,骨萎则齿迟不出,此儿科医生所熟悉而常见者。

由此可见,脾的正常运化,是直接关系到整个机体的健康和生长发育。因此,小儿脾胃病必须重视脾的运化功能,而运脾法的使用,尤为治疗中的首选方法。

脾健不在补贵在运

我们在治疗小儿脾胃疾病时,本着“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观点,使用以运脾法为主,治疗观察疳症和厌食症共677例,其中疳症584例,厌食症93例。有效率分别为93.5%和92%。可以初步说明,运脾法对恢复脾的运化功能,具有现实意义。

具有运脾作用的方药很多,运脾不能舍弃醒胃,以往常喜用香砂枳术丸、资生健脾丸类药物,由于服用不便,灵活性欠强。后来改用散剂,遵古不泥古,方以苍术、山楂、六曲等,制成散剂或合剂,大便有残渣者加鸡内金粉,便稀次多脾虚者加山药粉,腹胀者加陈皮粉,伤及脾阳者加炮姜。服用方法:除大便溏稀外,均用蜂蜜少量调匀后,温开水冲服。剂量:1周岁以内为每次1克,一日三次;2~7岁为每次1.5克~2克。

在运脾药中,我们首选苍术。该药性味微苦,芳香悦胃,功能醒脾助运,开郁宽中,疏化水湿,正合脾之习性。山楂消积开胃,六曲为经发酵加工的制成品,消运兼备,与苍术配伍,助运作用较强。

苍术,历来认为辛味刚燥,久用有劫阴之弊。然脾为柔脏,惟刚药可以宣阳泄浊。而脾运失健的患儿,均无伤津之明征。我们在临床上所观察的病例,疗程在1个月以上,并未发现有伤阴耗液的流弊。

在疳症中有并病合病者,均采取辨证论治和综合疗法,先标后本。对厌食患儿中,由于过去片面强调高营养的补给,又曾长期使用任何开胃药物均无作用。这些患儿,特别对甜食最不欢迎,而对咸菜、咸蛋、乳腐等颇感喜爱。

我们遵循“胃以喜为补”的方法,即先从患儿喜爱的食物来诱导开胃,暂不考虑其营养的价值,待其食欲增进后,再按需要补给,从而使某些顽固性厌食的患儿,增进了食欲。

此外,疳症和厌食症,同样有脾失健运的证候。对如何作出临床的鉴别诊断问题,有人认为“厌食是疳症之因,疳症乃厌食之果,两者是没有区分的”。我们的意见是:初、中期的疳症,除营养状况欠佳外,主要具有面黄肌瘦,大便不调,脾气急躁或精神萎靡,甚则肚腹膨胀,揉鼻捋眉、啮衣咬甲以及饮食反常,小便泔白等症状。而长期厌食的患儿,虽同样具有消瘦、体重不增外,但无一系列疳症的临床病态表现。在治疗方法上,只要符合脾运失健的病机和证候,均属运脾法的指征。其有效指标,疳症除临床症状消失外,均以食欲改善、体重增加为依据。

为了使诊断、疗效的客观化,疳症除有典型症状外(不是全部症状),要求体重比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均值低于15~25%以上者。按我院分类法标准,分为“疳气”“疳积”“干疳”三类。其中疳气、疳积占本组总病例的85%。厌食症均有长期厌食的历史,其中84%的病期在一年以上,16%的病期为一年以内。

疗效判定,两组病例均以体重增加为标准,疳症中71%的病例,通过一个疗程后,平均增加体重为1.29斤;其中22.5%的病例,经过两个疗程后,平均增加体重为3.08斤;6.5%的病例体重无明显变化。总的有效率为93.5%。

厌食症均以一个月为疗程,其中31%的病例比原来每日增加食量2两;54%患儿比原来每日增加1~2两,15%患儿食量的增加不明显。体重的增加,则比疳症尤为明显。体重增加分别为:3~3.5斤;2.5~2.9斤;2~2.4斤;1.5~1.9斤。未见明显上升者的为8%,总有效率92%。

可见,维护脾的正常运化功能,旨在运脾。运脾法为补而不滞,消不伤正,补中有消,消中有补,消补兼施的“王道”治法,较符合小儿“脏腑柔弱”,而又“脏气清灵”且“脾常不足”的特点。应该指出,“脾健不在补而贵在运”,是通过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并非治疗一切脾胃病的总则。

俗话说:“儿吃一口,娘喜心头”,家长在孩子的喂养过程中,难免会碰到这样一些情况:孩子在一段时间内不喜欢吃东西,甚至抗拒吃东西,家长怎么劝怎么哄也没辙。时间一长,孩子逐渐消瘦,面色欠佳,久而久之就会影响生长发育。其实,这就是小儿厌食。

厌食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病症,以较长时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量减少而明显少于同龄正常儿童为特征,患儿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可因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先天不足或情志不畅导致。厌食可发生在任何季节,在夏季暑湿当令之时可使症状加重。各年龄段儿童均可发病,而1-6岁为多见,城市儿童发病率较高。厌食一般预后良好,若长期如此,病情迁延不愈者,可使气血生化乏源,正气不足,易罹患他病,甚至影响生长发育转化为疳证。

厌食与消化功能相关,其病位在脾胃。由于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调和,则口能知五谷饮食之味;若脾胃不和,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失职,则引起厌食。小儿厌食多由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不畅引起,其中以喂养不当引起的厌食最为常见。因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饮食不知自制,若家长缺乏育婴保健知识,未能保证营养均衡,或喂养过于滋腻,或纵其所好,恣意零食、偏食,或饥饱无度,或滥服滋补之品,均可伤及小儿脾胃,产生厌食。

厌食的辨证主要从脾胃辨治,区别是因运化功能失职还是因脾胃气阴亏虚导致的厌食为主。凡病程较短,仅表现为纳食不香、食欲不振、食量少,饮食稍多即感腹胀,形体正常,舌苔薄腻者为脾失健运。凡病程长,患儿不思饮食,食而不消化,大便稀溏,伴面色少华,乏力多汗,形体偏瘦,舌质淡,苔薄白者为脾胃气虚;若食少饮多,口干舌燥,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者为脾胃阴虚。

厌食病位在脾胃,故治疗时候应以运脾开胃为法则,宜以轻清之剂解脾胃之困,拨清灵脏气以恢复受纳运化之机,使脾胃调和,脾运化复健,则胃受纳自开。此外,理气宽中、消食和胃、化湿醒脾之品也可酌情使用。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饮食调养,逐渐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1. 脾失健运证

本证为厌食初期表现,表现为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而乏味,或伴有胸腹部满闷不舒,嗳气泛恶,大便不调,偶尔多食后则脘腹饱胀,舌淡红,苔薄白或薄腻,脉尚有力。除厌恶进食的症状外,其他症状不显著,故治宜调和脾胃,运脾开胃,使得脾运化功能恢复正常则厌食症状自除。方药可选不换金正气散加减,或选用中成药小儿香橘丸。若本证失于调治,病情迁延,损伤脾气,则容易发展为脾胃气虚证。

2. 脾胃气虚证

本证多见于脾胃素虚,或脾失健运证迁延失治者。以不思饮食,食物不消化,大便稀溏而伴有未被消化的食物,面色少华,形体偏瘦,四肢倦怠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缓无力。

治法宜健脾益气,佐以健运。方药可选异功散加减。若苔腻而大便溏可去白术,加苍术、薏苡仁燥湿健脾;若大便稀溏,可加炮姜、肉豆蔻温运脾阳;若饮食不易消化,可加焦山楂、炒谷芽、炒麦芽消食助运;若汗出较多而易外感,加黄芪、防风益气固表;情志不畅可加柴胡、佛手疏肝解郁,条畅气机。亦可选用中成药小儿健脾丸进行治疗。

若脾胃气虚证之厌食迁延不愈,会进一步伤及气血,若气血耗损,形体消瘦,则应按疳证论治。

3. 脾胃阴虚证

脾胃阴虚所致的厌食多见于温热病后或素体阴虚,或嗜食辛辣伤阴者。表现为不思饮食,食少而饮多,皮肤不润,大便偏干,小便短黄,甚或烦躁难以入睡,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舌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治宜滋脾养胃,佐以健运。可选用养胃增液汤加减。

除了通过内服汤药,推拿与针灸疗法也有不错的效果

推拿

1.补脾土,运内八卦,清胃经,掐揉掌横纹,摩腹,揉足三里。此法适用于脾失健运证。

2.补脾土,运内八卦,揉足三里,摩腹,捏脊。适用于脾胃气虚证。

3.揉板门,补胃经,运八卦,分手阴阳,揉二马,揉中脘。适用于脾胃阴虚证。

针灸

1.体针:取脾俞、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采用平补平泻法,适用于脾失健运证。取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适用于脾胃气虚证。取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中脘、内关,用补法,适用于脾胃阴虚证。以上各证型均用中等刺激不留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耳穴:取脾、胃、肾、神门、皮质下,用王不留行籽耳穴压豆,隔日1次,双耳轮换。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以稍感疼痛为度,适用于厌食各证型。

厌食的调护需要搭配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做到饮食有节,不偏食、挑食,家长也不应强迫进食,饮食应定时适量,荤素搭配,营养均衡,鼓励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肥甘厚味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在小儿厌食进行治疗和纠正的初期,可以先从小儿喜欢的食物入手,来诱导开胃,待其食欲有所增进后,再按营养的需要供给食物。同时,还可从饭菜种类入手,饭菜多样化,讲究色香味,也可刺激促进食欲。

厌食重在预防,家长应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做到饮食起居按时有度,饭前勿喂食糖果饮料,夏季不贪凉饮冷。并根据不同年龄段给予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品种多样的视频,母乳喂养的新生儿4个月后应逐步添加辅食。若发现孩子出现食欲不振的症状时,要及时查明原因。对病后胃气刚刚开始恢复的患儿,应逐渐增加饮食,切勿暴饮暴食导致脾胃复伤。精神方面也是重要因素,培养孩子良好性格,对孩子教育循循善诱,切勿打骂训斥,变换生活环境要逐步适应,家长适时进行心理开导,防止惊恐恼怒伤及孩子脾胃气机。

“脾健贵在运”的指导思想应用于临床,要求就脾之所喜而去脾之所恶,按照脾胃病各种证候的特点,又采用相应的调治方法,以达到脾运则健的目的。

在运脾的治疗中,首重苍术。苍术味微苦,气味芳香而性温燥,功能醒脾助运,,开郁宽中,疏化水湿,正合脾之习性。

前人论苍白二术,黄元御曰:“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其消食纳谷、止呕治泄亦同白术,而泄水开郁,苍术独长。”

张隐庵进一步指出:“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兼施,则相兼而用?”

在多年的临床中,我们以苍术为运脾主药,与其他药物配伍,组成多个方剂,或作煎剂便于加减灵活运用,或作散剂、合剂、糖浆、冲剂便于久服,用于多种小儿脾胃病证,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以往有人虑及苍术辛烈刚燥,恐有劫阴之忧。叶天士认为:“脾为柔脏,惟刚药可以宣阳驱浊”。我们在临床上通过数以千计的病例观察,并未发现因使用苍术而伤阴耗液者。

因此,只要是脾失健运,而无阴伤见证者,即可应用。

常用之运脾及补运兼施法如下。

运脾化湿法

用于湿困脾土证。证候表现:胸闷纳呆,脘痞腹胀,口腻不渴,小便短少,大便稀溏,舌苔厚腻等。盖湿浊之由来,有外感时令之湿,有内伤生冷瓜果之湿,有脾弱失运而留滞中焦之湿。脾性喜燥而恶湿,湿阻中州则脾气困遏,导致脾阳失展,运化无权,产生本证。

湿为阴邪,非温燥之品不化。湿浊化,脾运复,则脾健矣。苍术燥湿运脾,宣阳化浊,是为运脾主药,其他如佩兰、藿香、扁豆、白豆蔻、厚朴花、半夏、车前子等,皆属常用之品。若湿蕴化热者,又可适当配以生薏苡仁、青蒿、六一散、黄芩等清化之品。

运脾和胃法

用于乳食积滞证。证候表现:脘腹胀满,嗳气酸馊,泛恶厌食,腹痛泄泻,大便腐臭,夹不消化食物,时时啼哭,睡眠不宁,舌苔多垢腻,起病前常有饮食不洁史。证由乳食过量,壅滞中脘,积而不消形成。脾性喜运而恶滞,乳食壅滞不化,则脾气困遏,浊气不降,清气不升。

治宜在调节饮食的同时,予以运脾和胃、消食化积之品,常用药:苍术、山楂、鸡内金、神曲、谷芽、麦芽等。积重腹胀者加莱菔子、槟榔、莪术之类,方如消食之保和丸、消乳之消乳丸。

理气助运法

用于气机不利证。证候表现:纳谷呆钝,脘腹胀满,叩之如鼓,嗳气腹胀,大便泻后或矢气后胀痛减轻,舌苔多薄白。本证由气机壅滞,运行不利产生。临床常与其他证候相兼出现,如湿阻气滞、食积气滞等。脾性喜舒而恶郁,中焦气机不利,则水谷不化,清浊不分,脾气失展。

气滞不行,当理气导滞,开郁助运,常取香味运行之品。常用药:陈皮、木香、枳壳、槟榔、丁香等,方如木香槟榔丸。若是患儿胃阴不足,恐香燥伤阴,则取药性平和之香橼皮、佛手片以缓运宣通。本法常与其他运脾、补脾、疏肝、理气之法配伍应用,既运行脾气,又利于其他药物之吸收利用,尤防补药呆滞,故运用此法最为广泛。

温运脾阳法

用于脾阳不振证。证候表现:面黄神疲,怯冷乏力,脘腹冷痛,食欲不振,食后饱胀,口泛清水,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病因多由寒凉损伤脾阳,或久病、素禀脾土虚寒。脾性喜温而恶寒,火不暖土,阳气不振,失于蒸腾鼓动,则水谷难以熟腐转运。

阳气不振,阴寒内盛,治当温运脾阳,以驱阴寒之气。温运脾阳法属补运兼施,温脾为补,因温药性行通利,与补气养血滋阴诸药之呆滞不同,自有温通助运之功。常用药:炮姜、肉豆蔻、益智仁、砂仁、草豆蔻、附子等。方如附子理中丸。

益气助运法

用于脾虚失运证。证候表现:面色少华,形体消瘦,毛发不泽,精神不振,乏力易汗,纳呆厌食,大便不化,食后作泻,易患外感,舌质淡,苔薄白。此证常由厌食、泄泻等病久延不愈,或先天禀赋不足、后天保养失宜形成。其证属虚,当以健脾益气,但小儿运化力弱,忌用壅补,纯补则更碍脾运,而采取补运兼施的益气助运法,使补而不滞,生化有源。

益气助运法一般以四君子汤为基础,与以上运脾化湿、运脾和胃、理气助运、温运脾阳法合用。方如异功散、资生健脾丸。临床应用时,补多运少或补少运多,均需按辨证情况酌定。

养胃助运法

用于胃阴不足证。证候表现:纳谷呆钝,口干欲饮,夜寐不实,大便干结,尿少色黄,手足心热,唇干不润,舌质红而少津,舌苔少或花剥。胃阴不足患儿素体阴虚,胃为阳腑,体阳而用阴,阴分不足,胃失濡润,亦不能受纳和熟腐水谷。胃阴不足治当养胃,但宜清补而不宜腻补,过用滋腻则足以碍胃,因而于清润补养之中又宜佐以助运之品,以行药力。

《类证治裁》说:“治胃阴虚不饥不纳,用清补,如麦冬、沙参、玉竹、杏仁、白芍、石斛、茯神、粳米、麻仁、扁豆。”指出了清补润养之常用药物。所配伍运脾之品,亦需选用平和之品,如谷芽、麦芽、山楂、香橼皮、佛手片、山药等。

(0)

相关推荐

  • 小儿厌食秘验方:运脾开胃汤(唐江山)

    [组成] 山药.扁豆.苍术.甘松(或砂仁) 炒麦芽.炒山楂.鸡内金.稻香陈 余甘果 [功效]平补脾胃,助运导滞. [主治]小儿厌食症.症见小儿见食不贪,不思纳食,或食物无味,甚至拒食,病久可兼见面色少 ...

  • 高建忠 | 脾胃圣剂平胃散

    平胃散方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厚朴(姜汁炒).陈皮.炒甘草四味药组成,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清代医家费伯雄在<医方论>中盛赞该方:"平胃散乃治脾胃 ...

  • 名老中医之路系列:江苏中医“儿科王”——江育仁自传

    简介:江育仁(1916-2003),江苏常熟人.一九三八年卒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毕生从事儿科,在理论和临床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现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江苏中医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科委科研成果评定委员 ...

  • 江育仁教授治疗小儿咳喘用药特点

    育仁教授治疗小儿咳喘病证,选方用活变通,颇具特点.兹择其要者,简,以供临床参考. 一.宣肺法: (一)肃肺:对于一般外感风热初期咳.咽红或伴有发热者,常用桑杏前桔菊饮,以辛凉散邪.宣肃肺气; 咽而不爽 ...

  • 江育仁教授关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不在邪多而在正虚”观点探究

    阐述了江育仁教授在防治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中提出的"不在邪多而在正虚"的发病机制,通过病因病机分析.总结江教授以往临床经验及病案分析,明确了其治疗的关键在于扶助患儿正气,从而提高机体 ...

  • 儿科方:江育仁

    一.加味异功组成: 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怀山药.炮姜.禹余粮.升麻.甘草. 服,一日1剂.      功用:健脾止泻.      适应证:脾虚泄泻,大便溏薄.色淡黄或清稀.      方解:小儿& ...

  • 脾健不在补,贵在运

    中医书友会第1802期 I导读:"脾健不在补而贵在运",是作者江育仁老通过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观点,并将之付诸于儿科临床.运脾法为补而不滞,消不伤正,补中有消,消中有补,消 ...

  • 妙用脾穴:脾健不在补,贵在运!

    写给粉丝的话: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主肌肉四肢,故如出现腹胀食少.便溏乏力(大便稀.易疲劳没劲儿)等情况要考虑是否脾虚. 这里中医范畴所说的脾胃,不是指单个器官,而是指的消化系统.脾 ...

  • 西安儿科泰斗午雪峤先生有一个治疗各种小儿皮肤过敏性疾病的验方

    ​西安儿科泰斗午雪峤先生有一个治疗各种小儿皮肤过敏性疾病的验方--地蝉汤,此方由6味药组成: 地肤子.蝉衣.白茅根.大青叶.浮萍.桑白皮. 功能:清热利湿,凉血疏风. 主治:各种小儿皮肤过敏性疾病,如 ...

  • 西安儿科泰斗午雪峤先生有一个治疗各种小儿...

    西安儿科泰斗午雪峤先生有一个治疗各种小儿皮肤过敏性疾病的验方--地蝉汤,此方由6味药组成:   地肤子.蝉衣.白茅根.大青叶.浮萍.桑白皮.   功能:清热利湿,凉血疏风.   主治:各种小儿皮肤过敏 ...

  • 甲午海战大清猛人宋育仁提出一个灭亡日本的奇袭计划,可使日本万劫不复,慈禧为议和,将他罢官,永不重用!

    甲午海战后,清朝大臣宋育仁提出一个灭亡日本的完美计划,上书慈禧太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报复日本,其战略思维可谓是"持久战"的雏形.如果清廷能够实施,那么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