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展日志丨福州市博物馆:“海丝”门户,有福之州
福州作为“闽越都会,东南重镇”,航海历史十分悠久,更凭借濒海而居的优越地理位置,在“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后逐渐成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
宋元以来,大量瓷器以及福州的丝绸、茶叶等产品随商船远销海外。
福州市博物馆文物重器,就在中国航海博物馆『大海就在那:中国古代航海文物大展』。
今天的“大海就在那”探展日志,让我们走进『大海就在那:中国古代航海文物大展』展厅,欣赏福州市博物馆带来的海路遗珍,见证古老福州港的兴盛与繁荣。
新石器时代·贝刮削器
福建闽侯昙石山遗址出土
新石器时代
长20、宽7.7厘米
福州市博物馆 藏
由长型牡蛎壳磨制而成,外形近长方形,器表凹凸不平。刮削器是一种小型生产工具,至少有一个以上的边缘经过处理,形成不同形状的刃口,可供切割、刮削之用。
昙石山遗址位于闽江下游地区,距今已有四、五千年,是福建海洋文明的发源地。遗址中出土的各类由牡蛎壳制作的贝制工具,构成昙石山文化中海洋文明的独特风格,证明沿海先民很早就开始了对海洋的探索。
宋·酱釉薄胎陶罐
福建福州湖东路出土
宋(960-1279)
口径5.4、底径3.2、腹围7、高5.8厘米
福州市博物馆 藏
随着港口贸易的发展,福州成为中国主要的茶叶出口地,宋代用于贮存茶末的小陶罐亦随之传入日本。其胎质致密,釉面亮泽,日本称之为“唐物茶入”,地位可与建盏相媲美。此器圆唇直口,圆肩,鼓腹,平底,里外施酱褐釉,釉面莹亮润泽,有流釉痕,釉色不均。
南宋·烟色镶金边绉纱窄袖上衣
福建福州北郊茶园山宋墓出土
南宋(1127-1279)
长167、宽100厘米
福州市博物馆 藏
宋元时期,福州成为全国丝绸纺织中心,也是对外贸易中丝绸的主产地之一。这件烟色镶金边绉纱窄袖上衣为古时贵妇人穿上正装后罩在外面的纱衣,极轻薄,表面自然绉缩而显得凹凸不平。
福州北郊茶园山宋墓建于南宋端平二年(1235),经考古发掘,推断此墓为南宋时一位抗元将领的夫妻合葬墓。墓中出土了各种珍贵丝织品400多件,有丝棉絮、帛幡、花绫裙、印花背心、麻布鞋、绣花钱包、开裆裤等品种,使用混金、描金、印金、贴金等多种印花技术。除了墓主人身上衣服之外,其余皆为新衣,至今保存完好,色彩鲜艳,是南宋时福州纺织业发达的有力见证。
清·“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瓷器
“碗礁一号”是清代康熙年间运输外销瓷器的商船,发现于福建平潭碗礁附近,出水文物近2万件,多为康熙早、中期景德镇民窑精品。这些瓷器运往东南亚,除了在当地销售外,还有一部分产品由东印度公司运往欧洲。
景德镇窑青花雏菊纹菱口盘
“碗礁一号”沉船出水
清(1644-1912)
口径22、足径12.3、高3.8厘米
福州市博物馆 藏
菱口,浅弧腹,平底,矮圈足。内外壁均饰十六开光雏菊纹,盘心为卷叶地五缠枝菊。
雏菊纹又称“翠菊纹”“太阳花”“幸福之花”,具有典型的域外文化特征。雏菊纹盘在16世纪后期传入欧洲,为欧洲人民所喜爱,是明晚期以来著名的外销瓷品种。
微缩瓷器(一组)
“碗礁一号”沉船出水
清(1644-1912)
福州市博物馆 藏
此类微型瓷器为外销瓷,器型以各式瓶为主,尺寸在10厘米高度左右,绘青花人物纹或花卉纹,器形小巧,纹饰精美。
研究认为,微型瓷器可能是欧洲人为“娃娃屋”配备的陈设品。17世纪晚期,荷兰的贵妇们追逐着一种时尚,就是用微缩的家具、织品和瓷器来装饰房屋模型。这类“娃娃屋”并不是孩子们的玩具,而是用来向客人和亲友们炫耀的昂贵展示品。
五彩开光博古花卉纹罐
“碗礁一号”沉船出水
清(1644-1912)
口径11、腹径25.4、足径14.5、高30.5厘米
福州市博物馆 藏
罐口微敛,口、颈部露胎,弧肩、鼓腹、腹下部渐收,平底略凹。肩部饰一圈卷草纹,腹部通饰龟背锦地纹四开光,开光内分别绘有博古图、花卉图,近底处绘一周卷草纹边饰。通体有多处海底黏结物。
“大海就在那”展览进入倒计时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
为这场航海文物盛宴呈上了怎样的“佳肴”?
END
来源 | 中国航海博物馆 陈列展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