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问第十四
14.41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老师说:“礼原本是祭祀神灵,祈祷神灵,致福人间的仪式。通过人间恭敬致诚的祭祀仪式,感化神灵,实现人神之间的沟通,达成祛灾降福的目的。先王圣者从祭祀致福之礼中得到启示,继而制礼作乐,期望通过礼仪教化,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谦恭至诚,明'仁之为人’的尽己之分,从而达成人伦秩序的和谐融洽。因此,在上位的君子能够谦恭崇礼,行礼仪教化之政,就会使得下位民众自觉的遵礼法、循道义,从而使行政运转自如顺畅。在需要使用民众时,民众就会从命顺服而易使。”
《说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灵启切。𠃞(礼),古文禮。汉字“礼(禮)” 从示从豊,豊亦聲,王国维认为甲骨文豊,“实则豊从珏在凵中,从豆乃会意字而非象形字也。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豊。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其初皆用豊。”《说文》“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履,履而行之,即施行,实行。事,奉事。致,得到。饶炯《部首订》:“夫以器贮物,奚明其为礼器?故下加豆注之。后乃以器名为事名,凡升降、拜跪、酬酢、周旋诸仪,亦谓之豊,又旁加示别之。” 徐灏注笺:“礼之言履,谓履而行之也。礼之名,起於事神。” 本义为敬事神灵以致福的仪式,引申指规矩、恭敬的态度或行为,或表示敬意的物品。礼与理的区分:礼本是祭祀神灵,跟神灵相通,祈祷神灵致福人间的仪式,而理却是一种存乎于人内心,顺从某种已知规则的道理。前一章通过老师的“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教导,让人们体悟为政以德崇仁所达成百官总己累世的恪守尽职,把握为政以德行政所能达成不治而治的政风之淳朴。本章通过“上好礼,民易使”的教导,让行政君子体悟礼乐乃安民向善而化德的行政之本,从而把握礼的守分谦恭而易使功能。老师说:“礼原本是祭祀神灵,祈祷神灵,致福人间的仪式。通过人间恭敬致诚的祭祀仪式,感化神灵,实现人神之间的沟通,达成祛灾降福的目的。先王圣者从祭祀致福之礼中得到启示,继而制礼作乐,期望通过礼仪教化,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谦恭至诚,明'仁之为人’的尽己之分,从而达成人伦秩序的和谐融洽。因此,在上位的君子能够谦恭崇礼,行礼仪教化之政,就会使得下位民众自觉的遵礼法、循道义,从而使行政运转自如顺畅。在需要使用民众时,民众就会从命顺服而易使。”本章需要注意“上好礼”不是指在位君子个人修身的好礼,而是指在位君子行“好礼”之政。因此,本章已经不是单单的要求上位者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克制自己,行为得体,处事得宜,不肆意妄为,不作威作福,而保持威仪、威严,使民众不敢不敬重。而是要求上位者能够通过礼乐教化民众,引导民众,使得民众能够自觉遵礼法、循道义,从而明己职、知己分、尽己力,自觉地向善从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