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悟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前段时间看《知否》时,我突然明白了“正心”到底是什么意思。今天,研究文章时,我突然对明白了格物到底是要做什么,故有此记。

老早就听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块儒家修炼升级之阶梯,但我一直都没明白这到底要做什么,怎么做。

特别是“格物”,从字面上来理解,真心不知道这说的是什么。格物到底是要做什么?怎么样做才算是格呢?

以前,还听过阳明先生格竹子的故事,实在想不明白那是在做什么。

今天,研究《道德经》第五十四篇时,我突然大概明白了格物的意思。

格物就是说把握事物背后的道,也就是掌握事物背后发生的起因以及发展变化规律。

静态的形象的表达是掌握事物背后的骨架。但是,事物都是变化的,所以,这个骨架就像一颗大树的枝干,是不断生长的。而这枝干到底长什么样,那这棵树的样子基本也就确定了。

有了大致的理解后,我去百度了一下官方的解释:

格物意思是探究万物的规律,格“规律”之意。

如此,我便也肯定了,我的理解是合适的。

接着,我便反过来思考“致知”、“诚意”、“正心”的意思。

下面就不绕弯子了,直接写我的理解和百度的解释。

致知

我:对事物全面细致完善的理解和把握。如果说格物掌握的是骨架,那致知就是骨架上的血肉。是大树枝干上长出枝叶,是你完全看透了这个人,你完全看透了这棵树,你完全看清了这件事,你全然看懂了这个局。

百度:达到完善的理解。

诚意

我:真心实意,破除一切妄念后,如实如是的认识。我们平时对事物的认识,很难做到不带任何主观偏见和感情色彩。往往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不是事情有误导性,而是,我们脑海中原先装了太多的东西。就如同你现在看我写的这篇文章,是不是感觉我在同你说话?

那如果是让一个婴儿来看这篇文章呢?你觉得在他眼里这篇文章是什么?

答案是:什么都不是!没有任何意义!

但是,你觉得谁看到的是本质?

当然,我不是让你以婴儿纯白的状态去认识事物。而是用婴儿的心态去看,是心里没有好坏、高下、得失、美丑、黑白,而不是没有知识。是以绝对理性的视角去如实如是的认识事物。

如此,你方能诚意!这里有两个方面要看清,一个是外在万事万物你要如实如是认识。一个是你自己,你要如实如是认识。不要去美化世界,也不要去美化自己,认识越客观,你看的越清楚。

百度:使心志真诚。

正心

我:在看清楚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最终目标。简单来说就是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

说的有格调一点,就是找到自己的使命,明白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活着!

注意,在一个时间段内,它有且只有一个!但它是可以升级改变的,并非是定死的。只是,它越明确越具体,你后面的行动便会越有动力。

而如果,你的心无法明确,不能正。那你就会陷入纠结,你会行动无力,你会在原地打转,你会迷茫,做的什么事都是摇摆不定的。

百度:使自己的知、情、意与外界融合。也自然的与自己面前的事物相融合,故不能“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儒家提出的一种修养方法。这种心气也是《孟子》所言“浩然之气”的感应相符。

修身

:言行一致,是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后,用实际的行动去诠释你对外界的认识,去追求你的目标,去完成你的使命,去成为你想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百度:是指修养身心,修身的具体行为表现日常生活中就是 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古人学习是为了丰富完善自身的人格,落实到一言一行中而不逾越事理。

修身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并不是看了些圣贤书就成为甚至超越圣人了。至于那些无助于个人陶冶情操、慷慨意志的杂学,不但无益于修身,还会让人自高自大,自认为无所不知,夸夸其谈。

也就是说一个人即便学了再多的学科,看了再多的书,却没有办法约束自己的言行以符合礼仪的规范,使自己的身心受益,帮助他人成就善道,那所学则无非是“ 水月道场,梦中佛事”。修身的本质是一个长期与自己的恶习和薄弱意志作斗争的过程,时时检束自己的身心言行,用诚心、仁爱、谦卑的情操来祛除掉思想中的杂质,对治那些令我们轻浮、骄傲、自大、邪僻的外因、内因。

齐家,治国,平天下

:不言之教而已,你把自己做好了,自然反作用于周围环境和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

君子之家与小人之家自然不一样,一个公司创始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基本能决定这个公司什么样,一个国家君主什么样,极大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

这里引用一则百度的故事,每个词的意思我就不百度了。

楚国的令尹,也就是宰相,叫詹何。有一次楚王问他,治国最重要的是什么?

詹何回答说是修身。楚王听了以后不置可否:我问的是治国,令尹为什么说修身。所以他又重问了一遍:“令尹,我是问治国之要,治国当中最重要的。“

詹何非常坚定地回答到:”我从来没有听过身修而国不能治的。“君王他是国家最高的领袖,上行可以带动下效君王能做到修身,这个国家一定能安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