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怎样才能情景交融,只需要四个字:缘情体物-王和尚讲诗

写诗,并非是难事。只要掌握技巧,勤加训练,附以才情和巧思,写出妙句也就水到渠成了。明朝儒学大师娄谅曾对王阳明说:“圣人必可学而致”,王和尚也可以正告诸君:“好诗亦必可学而致。”

今天,王和尚不写其他,仅就如何写景,展开论述。

巫娜 - 镜湖自照 来自六不和尚 00:00 06:19

明朝诗论家胡应麟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诚然如是,写诗不过是写景抒情而已,但如何以景写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却并非易事。

先解决第一个问题。诗词为何要写景?

南朝钟嵘在论述诗之产生时,曾精确指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其中之“气、物”即大自然之景物。诗人多有敏感触觉,看日升月落,花开花谢,就容易触动内心,心有所感,即以诗表达。此亦可称为“感兴”,由外物而感发内心之情思。因此,外物的变化最易打动诗人,也最宜以景起兴。

宋玉看到秋气萧条,草木摇落,而感发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诗经》中描写离别,亦是以物起兴,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可见,以景写情,是传统诗词的固有特点。

另外,在千百年的中华文化浸淫下,国人善于形象思维,诗人更善于委婉含蓄表达内心情感,因此以景写情,亦有蕴藉含蓄之功,而无叫嚣直白之弊。比如,孟浩然希望张氏提携,然他并不出言直求,而写道“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朱庆馀求试于张籍,亦以“洞房昨夜停红烛”起兴,其含蓄蕴藉之意,即在其中矣。

故而,想写诗,首先要明白写景之妙用。

然则如何写景呢?请看杜甫诗为例。

野望

清秋望不极,迢递起层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杜甫客居于秦州之时,全诗紧扣“望”字,故层层写景。宋人梅尧臣曾言道“(写诗)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此可称为写景之要点。所谓“如在目前”,即是画面感和代入感。

如何才能形成“画面感”?当然要刻画细腻,抓住典型场景的典型细节。杜甫在秋野远望,故看远水之敬,城雾之深,风吹落叶,斜日依山,此皆是秋季的典型之景。

若要刻画细腻,首先要细致观察,此亦可称为“格物”。格物之“格”,先要细致观察,然后是内心细究。若无细致观察,粗略写去,其景自然没有辨识度,更谈不上画面感了。

如何做到代入感?其有两层含义,其一,要做到声色俱备,远近结合,动静协调。杜甫此诗,远水孤城,为远景,静景;风吹落叶,夕阳依依,则为动景,细景。且远水有声,风有触觉,孤城夕阳皆有色,如此搭配,自然形象生动,入脑如画了。

其二,若要诗有代入感,则需要全诗情景交融,围绕主题,层层深入刻画,愈转愈深而浑然一体了。杜甫于清秋远望,内心萧瑟而孤独,故其景亦荒凉凄恻。天色阴沉,故远望亦难畅怀,此已为全诗定下苍茫孤寂之基调,而中二联之景,亦萧瑟迷蒙,贴合作者内心之情,细读自然有深深的代入感了。

明朝李梦阳有言说“叠景者意必二,阔大者半必细,此最律诗三昧。”此言甚为有理。

所谓叠景者,即全诗写景之句多过四句。多句写景之诗,要注意其景中多含有比喻义,象征意,看似写景,实则另有深意。以杜甫中二联为例。“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两联同为写景,细思则有不同。上联直笔写景,下联则有象征意义。杜甫此时,年近半百,白发萧疏,看到风吹落叶,岂不似如白发凋零,瘦衣凌风么?而此时,安史之乱正炽,大唐王朝日趋衰败,岂不如落日依依,一片混茫么?而尾联“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的比喻象征意义,更是自不待言了。

而所谓“阔大者半必细”,亦很有道理。写景之句必然如此,有大笔勾勒,就要有细节刻画,有浓墨重彩,就要有皴染滃染,就如作画,有点、有面,有背景,有主体,如此详略得当,才能重点突出。《四溟诗话》之“律诗虽宜颜色,两联贵乎一浓一淡。若两联浓,前后四句淡,则可”,此论与李氏之言,同一机杼,可做参考。

以上,为写景诗之第一要义。

然,写景必然与情相融,如此相互映照补充,才能各尽其妙。

《诗筏》有言道“作诗有情有景,情与景会,便是佳诗。”比如,杜甫之“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此句绝妙处,在于情景映照,更增衰飒。江南春水,落花缤纷,如此生机盎然之时,两个白发萧萧的老者,相逢岂不更让人伤怀?若无此景,则对比不出,两人奔波历劫之痛。类似之句,李白也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正是良辰美景之时,偏偏与故交分离,如此对比,则惜别失落之情,就不言而喻了。

如何才能情于景会?王和尚以为,不过“缘情体物”而已。所谓缘情体物,即观察揣摩外物之时,要代入作者之思考与感情。如此,笔下之景就有了感情,有了思想。比如杜甫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如何能感时而落泪,鸟又如何能因离别而伤心?此即作者内心情之外化耳。故,王静安也言道“诗人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草共忧乐。”此重视,不若缘情体物来得真切细致。

而“体物”则需要细致观察。再如杜甫之“细动迎风燕,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轻燕受风斜,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等句,燕子迎微风而飞,故微微倾斜,若大风,则避而不出矣;细雨之下,鱼儿才出水透气,若大雨亦避而不出矣,此即体物之精。至若“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之句,蝴蝶穿花飞舞,亦上亦下,故用深深;蜻蜓点水而飞,姿态优雅,故用款款。更则,蝴蝶与蜻蜓之自在闲适,也写出外物逍遥之意,更增作者之艳羡之情。如此写景,则情与景会,妙不可言。

故,《金针诗格》亦言曰“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内外涵蓄,方入诗格”。此“外意”即眼中之景物,笔下之意象,而“欲尽”即极力刻画之意,其笔触必然要求细致、真切、生动且神妙;而“内意”则为心中之意,笔下之情,其情思则必然要求格调高致,思虑深切,见识独到且深刻矣。而内外涵蓄,则要彼此相融,相互映衬与补充。

因此,欲写其景,首先心中要有意;意越明,则景越细,意越真,则景越精。若茫茫然去写景,全不顾忌意之表达,其景则为死景,其意也必然干枯了。

因此,王和尚强调,意在笔先,景与情融,格物穷理,缘情体物,笔下自有高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