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朝天】琴声悠扬皮鞋亮 西服刮气领带飘
波衣也坐落在照片右边的马路上,今中山大道。
波衣也(BOYACK)琴声悠扬
20世纪初,汉口复兴街43号(现中山大道885号),有一家由英国人BOYACK(音译波衣也)开办的波衣也琴行,这是汉口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经营西洋乐器的琴行,以销售钢琴为主,兼营维修、租赁等业务。英商BOYAOK在其他领域也有产业需要亲自打理,不得不频繁来往于英国及上海、汉口等地,故琴行实际的经营管理如商品销售、维修、调音等均由宁波人林正文全面支持。
1927年汉口收回英租界,反帝运动高涨,BOYAOK迫于形势将“波衣也”转让给琴行襄理林正文即返回英国。至此,波衣也琴行由外商投资开转为民族私营资本性质。林正文专业素质精湛且深谙经营之道,继续使用波衣也琴行老字号招牌,经营渠道不断扩宽,销量不断攀升,波衣也琴行的知名度也日益提高。
1934年林正文病逝,琴行经营由夫人夏玲香撑持。1937年其子林冠球继承父业。他不仅精通日语、英语,且自幼在琴行接受熏陶,钢琴演奏水平颇高。在那战乱不止多事之秋,百业凋零、民生衣食尚且艰苦,文化产业经营之难可想而知。有赖林冠球勤奋敬业,恪守信誉,波衣也琴行经营业务从未中止,直至武汉解放。
琴声悠扬,百年不息。五十年代初,中小学、幼儿园作为音乐教学必备器材,键盘乐器需求量陡增,林冠球在政府的支持下,适时开办了波衣也乐器厂,为大武汉文艺复兴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此时的波衣也聘用工人达一百多人,风琴、手风琴、钢琴等产品的批量生产已具规模,填补了武汉没有西洋乐器产业专靠进口乐器商品的历史空白。
波衣也的兴旺发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林冠球的妹夫刘五育。刘五育是汉口洪帮大爷刘玉堂的儿子,毕业于汉口法汉中学,酷爱音乐且具有较高的音乐天赋,精通多种乐器的运用和修理,尤其擅长萨克斯、单簧管演奏,曾组建“波衣也乐队”活跃于娱乐界。刘五育全力协助经营,使琴行乐器品种范围更趋齐全,成为名副其实的西洋乐器商行。
波衣也琴行至今保存着各种乐器,如“文革”中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用过的洋琴等,可称为武汉最大的乐器博物馆。
左起刘群、田联申、袁厚翔、罗时汉在波衣也琴行门前。
波衣也琴行曾更名乐器修理部、一轻产品销售部。2000年,也就是波衣也琴行诞生百年之际,以整体转让的方式由该店经理、刘五育之子刘群出资买断,并以法定代表人身份正式注册,将老字号“波衣也”重新恢复。
目前,位于三德里附近原址的波衣也琴行集乐器销售、修理、租赁、教学于一身,是武汉乐器品种唯一最为齐全的乐器专业商行。百年老字号,原封不动地存在至今,这在汉口乃至武汉是唯一的绝品。
汉润里老居民的民国照片。
茂记皮鞋亮
“茂记”创始人李厚谟,浙江镇海人。本为皮件工人,清末来到汉口,即受到汉口华胜皮件公司经理宋炜臣之聘,任该公司皮件生产的掌作师傅。1912年,李厚谟离开华胜公司,在法租界恒生里(后名德兴里)街面(今中山大道车站路口)自开了皮件作坊,名为“茂记皮革制品商店”。当时启动资金仅百余元,雇工四五人,劳资双方共同作业。开始生产马车使用的皮件套具如缰绳、马鞭、皮带等。由于当时马车是主要交通工具,故生意还兴隆。后逐步发展到生产马鞍、皮箱、皮包等大型皮件。1921年,“茂记”开始产销皮鞋、皮靴,尤以长筒马靴俏销。主要是汉口的“西商”、“万国”、“华商”等三家跑马场订货。业务日益扩大,工匠增至40人,另租厂房加工生产,发展新式皮鞋的设计制作。由于式样新,质量好,声誉日隆,“茂记”名牌逐渐形成。
1938年武汉沦陷后,“茂记”因处法租界得以维持下来,但生产销售已大受影响。抗战胜利后,“茂记”复兴,占据了整个街角,店面扩大,主营皮鞋。此时李厚谟早已去世,其子李庆华继承父业。他读过书,懂外语,颇有经营头脑,常周旋于本地上层人事之间,找机会接近外国领事馆和洋行,还为顾客量尺码划样定制,送货上门。因“茂记”皮鞋质地精良,结实耐穿,服务周到,颇受中外人士青睐。原英国驻汉领事在奉调印度加尔各答之后,还曾来信邮购“茂记”皮鞋。解放初期苏联专家多次光顾茂记,还被指定为国际友人及驻汉外交使团的皮鞋供应专点。1956年公私合营,茂记成为国营工厂。1980年迁至新华路取水楼,新建五层楼厂房。曾创男式线缝皮鞋“双五”(55)名牌,获国家银质奖章,在汉口同业中“一枝独秀”。那年代年轻人热衷于 “茂记”小方头皮鞋,人们至今还记忆犹新。
和利冰厂合伙人克鲁奇的大儿子走在今岳飞街上。伊莲娜·马丁供图
祥康西服名扬三镇
车站路上的祥康西服店,也是江浙人的杰作。
1909年的汉口,风气未开,穿西服的人还不多,宁波人陈尧章来到汉口夹一布包袱自带剪刀画粉量尺沿街找活,有了积累后,在车站路开设了一家祥康西服小店,以做男西服为主的前店后作坊,是汉口历史上最早的第一家西服店。由于其缝制技艺精湛,不久即接到法国领事馆的包活,业务逐渐扩大,声誉日隆。1920年代初,原有店铺已显拥挤,遂迁店至三德里街面上,扩大了经营规模。1930年代后,穿西服的人逐渐多起来,“祥康”的业务日渐扩展。至1930年代末,师傅学徒增至40人,12台缝纫机,6台案板,整套熨烫机,流动资金达8万元(法币),为汉口男西服行业老大。
坐落在三德里南口外街面上的祥康店子,占四开门面内庭百十平方米,厅堂高阔布置整洁。在服装行业率先设店内试衣室,四壁装嵌大镜十分考究,还备有试穿猎装的木马。货架上备料充足,看大样挑选。还备有衣料样板,供小同行接活零剪。祥康的高级衣料多是从上海甚至是从欧洲购回的,有顺口溜为证:“派力司,凡立丁。灯芯绒,雪花呢。哔叽华达麦尔登,咔叽啥味海军呢。”
祥康西服成衣以其优等的质量享誉服装界,在保证质量方面把握五个关口:
一是选料考究。按照顾客选定的面料,选用适合配套的上等里料、衬头、纽扣等配料,绝不以劣充抵,敷衍塞责。
二是精心剪裁。店内备有各国男装图样,供顾客参考挑选和店内技工学习研究。
三是严格试样。裁剪师根据试穿胚样的不足之处和顾客的要求,用画粉当场标出,修改后再试。若不满意则再修改,一直要到顾客满意后方才拆散缝制。
四是精工缝制。衣片不仅要整烫缩水,“归拔”成型,毎道缝线还用肥皂分开熨烫,经推、归、拔等等工序后,冷透成型,绝不马虎。
五是讲究手针。缝边锁眼,针细线密,针脚整齐。钉扣要保证若干年不脱线。
一件西服成衣,从选料到成品,在经过了上述五道关口后,要想再挑出毛病来,恐怕是很难的了。大概,这就是祥康成功的秘密。
1935年,汉口中山路上的时髦女士。
1950年代后,祥康曾一度与中山大道上的“首家”“怡和”两店并店管理。后分出,改名扬子江服装厂。
打捞城市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湖北街后面是中山路,今中山大道。
近期一些公众号转载、引用本公众号内容并注明出处,本号表示欢迎;但有公众号引用后未注明出处,请自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