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老字号】汪玉霞九代人的商海沉浮
前店后厂的小作坊有它的优势,产销流程短,食品出炉新鲜,颜色油润,香气扑鼻,味道可口。汪玉霞的饼子——绝酥,舌尖上的感觉,汪玉霞的食品绝对香酥,吃一口想第二口。当小伢不听话害人,调皮捣蛋,大人们烦得爱说“这伢,简直是汪玉霞的——劫数”,你看,绝酥变成劫数,汪玉霞成为武汉人的口头禅。
在汉口,称得上有200年以上历史的商业老字号除了“叶开泰”药店,再就是“汪玉霞”糕点店了。岁月悠长,步履蹒跚,能走到如今,其中况味,可想而知。
该店的名气不仅仅是在于岁数,产品最能代言。在武汉,每年端午、中秋、春节三大传统节日里,市场上可以见到汪玉霞商标的传统食品。
碱酥饼是汪玉霞的“镇店之宝”,纯手工制作,酥饼香脆怡人,上面的玉字是用黑芝麻做成的,人们爱它里面芝麻和桂花的浓香。还有香草老式蛋糕。配料仅仅是简单的鸡蛋和蜂蜜,真材实料的烘焙完成,松软香甜的蛋糕,这是武汉老一辈忘不了的味道。独特的绿豆糕,浓郁的甜香正好与绿豆馅的清甜结合得恰到好处。还有“汪玉霞”的喜饼,中秋的月饼,过年的酥京果等等,都是老武汉人最难忘的美好回忆。
清朝康熙年间,徽州休宁县人汪士良在汉口汉正街分别开设了豫丰染坊和恒升布店,颇为兴旺,汪家在汉口也算是一个成功的商家。汪士良原配詹氏早死,继娶柯氏,后来将丫头蔡玉霞收纳为妾,当时汪士良58岁,蔡玉霞刚满20岁。蔡玉霞在汪家多年一直没有生育,从长计议,经汪士良同意,乾隆四年(1738年),蔡玉霞将七年来的私房钱和汪士良的资助约100两银子,在汉正街灯笼巷开设小店,泥巴砖砌成柜台,蔡玉霞本人守店营业,出售安徽的茶叶。小店以蔡玉霞的后二字加上夫君汪士良的姓,取名为“汪玉霞”店。
小店虽只卖安徽茶叶,由于货真价实,店主对人诚恳,生意渐有起色,玉霞又销售些藕粉、葛根粉等甜食品。哪知蔡玉霞红颜薄命,染上重病,于乾隆七年(1741年)撒手人寰了。汪士良忙于恒升布店的经营,不能分身,开了仅3年的“汪玉霞”就只得托人经营。到了乾隆十一年(1746年),汪老板把汪玉霞顶替一位姓戴的山东人经营,定合约期限为10年。
汪士良以为省心省事了,第二年就抽空回安徽老家,谁知一病不起,治疗无效,也随玉霞走了。临终前,将家财2000余两银子作为5股分给儿子和长孙,他所经营的恒升布店和汪玉霞店继由长孙汪国柱(三代)来打理。每年旧历年关,汪国柱请属下店铺的店主都到汪玉霞吃团圆饭,店铺赚钱最多的坐首席,以下按赚钱多少,依次就坐,用心良苦。嘉庆十年(1805年),汪国柱80岁临终时,有5个当铺,10家布店,衣庄油号茶号分给5个儿子。汪玉霞店分给长子汪殿之继续经营。
汪玉霞的第四代人汪殿之,没什么作为,不像汪国柱那样生意做得惊天动地,而是吃着祖先的老本。后来,他把家业传给儿子汪嘉谋,嘉谋运气不好,1858年太平天国打到汉口,一把火把汪玉霞汉正街的房屋全部烧毁,无奈,汪玉霞停业半年。汪嘉谋只得在开的典当铺中抽出资金400多银子,向由义坊购得房屋一栋,恢复经营。
汪嘉谋(五代)有两个儿子,长子汪声锵,次子汪声溥,这两个儿子性格不太一样,汪声锵不喜欢做生意,整天读读书,写写画画,过着享受生活。所以,汪嘉谋死后把汪玉霞全部让给汪声溥(六代)继续经营,每年给兄长汪声锵招牌租金50银元,并在汪声锵死后承担全部丧葬费。汪声溥也是坐在家里游手好闲之徒,不来汪玉霞主持经营,而请别人来搞,大约有50年的光景。
汪声溥死后,汪玉霞店及乡里的田地就遗传给两个儿子,一个叫汪启濛,一个叫汪启漾,兄弟二人各分得田地约值800两银子。汪玉霞店为他们二人共有,约定二人各管汪玉霞一年。此时汪声溥的老伴还健在,老娘有一个金珠头面,是用金质装饰的帽子,值500两银子,两个儿子打母亲的主意,协商如果老娘去世谁负责安葬就归谁得这个财宝。过了几年,由于这些经营利益上产生的矛盾,兄弟之间意见不合,互不愿意管汪玉霞店,光绪十五年(1889年)委托同乡程进甫代管,每年不论盈亏,都要给二汪定板各50两银子,以后又改为80银元。
程进甫是个滑头,满心欢喜答应了,在这后20年里,都是程进甫说了算。他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心思不在做生意上,想到的是如何捞钱。程进甫还负责管理安徽旅汉同乡会的财产,利用职权之便挪用和贪污同乡会的银子4000多两。后被发现,同乡会向程进甫追索脏款,闹到汪启漾那里去了。汪启漾这才认为程进甫靠不住,于宣统元年(1909年)革除程进甫代管汪玉霞的职务。
汪启漾(七代)只得自己亲自操刀,但又由于长期疏于经营,加上物价波动,店子亏本不能维持。到了1911年,汪启漾身患疾病回乡休养,汪玉霞丢给兄长汪启濛(七代)。辛亥阳夏保卫战中,冯国璋火烧汉口,汪玉霞第二次被烧。不过,这次汪玉霞买了保险,得到保险赔偿费2000元,汪启濛又将老家的田地全部出卖得1千两银子,凑作资本,并找老表胡薛堂助股,继续经营。汪启濛别号雨其,在汪玉霞招牌上加上“雨记”二字,以与汪启漾原来经营的老店区别。
鸦片战争后,国人染上鸦片的增多,吸食鸦片后口里发苦无味,喜食甜食,这样食品行业生意火了起来。汪玉霞也瞄准这个机会,开始由贩卖食品转向办小型手工业食品作坊,雇工生产些酥糖、杂糖、芝麻糕、绿豆糕、酥京果等食品,店子后头制作,前头销售,即前店后厂。
1915年,老表胡薛堂不愿继续经营,汪玉霞雨记就退给他股金1000银元。1918年4月28日,旧厂因电线走火而第三次被烧,获得了约计2000银元的保险赔偿。这点钱作为恢复店子的经营远远不够,汪启濛向同乡胡某借得1000银元,向行商赊购,向钱庄贷款,解决燃眉之急。
1923年,汪启濛的儿子汪青舫(八代)来汉主持雨记。他特别讲信用并摸得住市场价格的涨跌规律,杂货行商的糖、油、面粉等原材料,愿意赊给雨记,赊给别家期限是一个月,赊给雨记则是几个月。行商认为雨记是老关系,靠得住。每到年关,正是银根吃紧的时候,钱庄需要钱,汪青舫就把钱放给钱庄,获取利息。
有了这些盈利,雨记1930年上半年在汉正街打扣巷开设义丰隆海味杂货批发号,下半年在汉正街825号开设玉丰海味零售店,此外在安徽,浙江等地陆续还开了4个店。由于盲目扩张,管理跟不上,6个店合起来亏损近64300银元,大伤元气,生意勉强维持。
1920年汪启漾的次子汪子泉(八代)在安徽老家负债累累不能容身,就来汉口寻找出路,先是暂住雨记约1年。1921年,后花楼街裕源杂货店因年年亏损不愿经营拟转让,汪子泉听说后动了心,于是写信给家乡长兄汪子宽,子宽在安徽休宁屯溪“春和”盐号帮工,请求家乡好友援助资金,借得3000银元,遂把裕源杂货店顶下来。后又向正金银行借款1000银元,向同乡所开设的杂货店赊购一批原材料,于1921年旧历7月15正式开张营业,这家花楼街(后花楼)的汪玉霞一直经营到1995年。也像雨记一样,生产食品附带卖海味杂货及蜡烛品。 因这兄弟俩的父亲汪启漾别号“为汉”,就取名为汪玉霞为记食品店,以示与雨记区别。从此,汉正街与花楼街的汪玉霞各为一头,共谋发展。
在汪玉霞为记逐年发财之后,汪子泉汪子宽两兄弟为图更大的发展,于1930年分设“汪玉成食品店”,地址在中山大道水塔对面的生成里口,由为记调拨资金7000元。汪子泉跑马场中彩票得了2万多元,他便抽大烟,去妓院,上赌场,扯店子里的钱花。兄长汪子宽在“汪玉成店”主事,听到兄弟是这样一个家伙,先是劝,后是骂,二人矛盾就摊开了,于是订下合约,双方自愿分家。子泉分得汪玉霞为记,子宽分得汪玉成。1934年秋季,子泉欠了一屁股债,债主纷纷登门讨债,搞得电费无钱交,电业局剪火停止供电。子泉的最后一条路,准备把汪玉霞为记顶给青山帮。
消息一传开,汪家的上上下下,包括同乡好友,都舍不得。汪玉霞毕竟是个老招牌,顶给了外姓人,将来那不就是汪玉霞雨记的对头。于是雨记主持汪青舫的同乡金庭杰、胡自安、余月轩,都是开铺子的老板,愿意借给原材料和货物,并建议雨记的汪青舫到为记来主持。凭亲友同年旧历腊月立下“委托书”,青舫走马上任了,雨记就交侄儿汪少峰主持。
汪青舫来后花楼街“为记”后,调物资,拨资金,赊原材料。青舫在生意界有口碑,加上他善于精打细算,生意很快盘活了,每年都有盈余,两年功夫,负债都还清了。第三年就有家底了。汪青舫在当时的汉口食品业很有影响力,声望也高,曾任汉口市食品杂货业商会主席。为记重新振作后,还搞了一个协议:雨记和为记以后如增开店子,不得用“汪玉霞”这三个字。并注明,雨记只能开到六渡桥以上,而为记只能开到六渡桥以下,六渡桥是分界线。
1937年,七七事变后武汉未沦陷前,曾是日寇轰炸的目标,狂轰滥炸使得无数无辜百姓遭殃,民族工商业也大受影响。汪玉霞的雨记和为记这两个食品店也被迫停止营业。在武汉沦陷前夕,两店的资方和职工分别外避到汉阳等乡间。逃难毕竟不是长远之计,无奈,只得又回到沦陷于日寇之手的武汉,以图恢复营业。
雨记还是由汪少峰(九代)主持业务。而花楼街的为记情况不妙,房屋被日寇霸占为仓库,不许进店。1938年下半年,由汪青舫、汪子泉发起,邀约股本12股,每股300银元,共计股本3600银元,在交通路开了一家汪玉霞“合记”,有12名职工,各股东信心高涨,营业逐渐兴旺。哪知道,汉正街那个汪玉霞雨记的汪少峰,也是奢侈嫖赌,只知乱花不管营业,造成月月亏空,入不敷出,店子摇摇欲坠。汪家上下感到恐慌,1943年将原从雨记出去的汪青舫又拉回救驾,拯救这辆泄了气的马车。就这一年时间,雨记的营业额就上升了。
1945年抗战胜利,汪青舫将临时合股的汪玉霞合记拆伙歇业,汪玉霞的招牌仍由汪家一姓来独资经营。雨记的汪青舫、为记汪子泉各分得股金2000元,汪青舫还将约四两重的私存金镯子一对变卖,扩大雨记的生意。而汪子泉也将分得的2000元,还有日寇投降尚存留在原为记当仓库的原材料一批收为私有,一并作资本,恢复汪玉霞为记食品店的生意。
汉正街,花楼街,两个汪玉霞都是前店后厂,生产经营范围不大,手工操作。主要生产咸酥饼、芝麻糕、京果、苏式月饼、酥糖、五香瓜子等,也顺便卖些食品杂货及蜡烛之类,两边的老板及职工合起来70人。节令忙时,临时雇人。
汪玉霞雨记、为记于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后又走向国营,厂名曾改为新华食品厂,向阳食品厂。1985年4月,新华食品厂又重新恢复为汪玉霞食品厂。随着这一老招牌的重现,“汪玉霞”食品迎来了新的辉煌,食品的生产销售达到鼎盛。20世纪80年代,还拆旧盖新,新建七层大楼,面积达3500平方米,职工曾达到340多人,产品120余种。1994年,“汪玉霞”被评为“中华老字号”。1995年因花楼街拆迁被拆除,设备损失,人才流失,生产难以为继。厂址也一再变迁,先在汉阳十里铺的汉阳蜜饯厂,后来又搬到滋美食品厂,没有了属于自己的固定厂房。1999年,“汪玉霞”被迫停产。
2003年,停产多年的“汪玉霞”被划归江汉区国资局,区里垫资改制,企业划转到区后,托管部门一年收缴“品牌费”四五万元,三大节令短暂出借品牌,有名无实,百年老字号汪玉霞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位置尴尬不已。
2014年,汪玉霞食品厂与主管部门江汉区国资办签订10年品牌使用权,并与千素斋、天怡、源嘉美乐和玉虹4家委托生产企业就品牌租赁达成协议。同年年底在汉口青年路楚天星座1楼商铺开了一家店,2015年9月又在园博园汉口里开了第二家店。2016年入驻吉庆街。无论以什么形式,在老武汉看来,能再次吃到汪氏食品便是它存在的最大意义。
武汉人用味觉的长情造就了这些老字号。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编辑:田联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