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的武汉“扫盲”运动
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教育已成为家庭及社会的重中之重,随着国家9年制义务教育的施行,现在,哪怕在最一般的家庭里,孩子们最低也会接受完初中教育;而普遍现象则是,家长们为了让孩子接受良好教育,读上一所好学校而倾尽全力,上大学,几乎是所有学生的奋斗目标。而在60多年前的解放初期,武汉市曾经为扫除文盲而动用极大社会资源,“扫盲”、这个远去的概念被下面这枚徽章所记载。
武汉市武昌区第五职工业余学校校徽呈长方形,左侧有一形似编钟的图案,上面压铸红五星及上下两排“工”字,校徽主体部分上下分设红白两部分,红色衬底上阳刻宋体“武汉市武昌区”、白色衬底上阴刻宋体“第五职工业余学校”,均为繁体字。第五职工业余学校校徽记录了解放初期,武汉市开展“扫盲”运动,提高人民文化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史实。(上图)
解放初期,武汉市人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全市职工约25万人,文盲、半文盲便有13万人,政府机关人员中文盲、半文盲也占一定比例。1951年至1956年,武汉市成立了扫除文盲办公室。1953年底,市工委教育处将扫盲工作纳入正规教育轨道。1956年,全市参加扫盲学习人数达到257,273人,占全市文盲总数的47.33%,从事扫盲工作的教师达13,000人。通过扫盲教育,至1958年,全市5个老城区已基本无文盲;1959年,市郊扫除文盲15,735人,汉桥、花山、关山等成为基本无文盲公社。
与扫盲教育同时开展的还有职工教育,继1949年10月13日开学的华中职工学校之后,武汉大学、华中农学院等大专院校,市立和私立中小学也兼办各类职工业余学校。1958年之后,职工业余学校由文化教育逐步向技术教育方向发展,把学校办到工厂、车间。实行根据生产决定学习的内容,由此成为职工教育的主要形式。
干部教育是职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50年3月,市人民政府创办机关文化学校,比较著名的有设在华清街兴康里由王瑜章负责的市公安局干部总校,设在复兴街由许逢寅负责的武汉市直属机关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等。
1958年后,各级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与职工业余补习学校合并,成立武汉市第一、二、三、四、五职工业余中学。第一职工业余学校是市属机关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与江岸区业余中学合并,设在江岸区抚顺路。二业中设在江汉区,三业中设硚口区,四业中设汉阳区,五业中设武昌区,干部教育被纳入职工教育范围。武汉市武昌区第五职工业余学校校徽就是出现于这一时期。
“文化大革命”中全市五所职工业余中学先后撤销,人员多数调入普通中学。
上图 1956年8月颁发的武汉市江汉区第五职工业余学校的临时毕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