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概括和分析人物形象题”备考指津
朱霞林 方春生
作为一种古老的书面语言,文言文具有古朴典雅、意蕴万千的特点,体现出古代汉语的精髓和气质,在历史传承、文化血脉延续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考中,文言文阅读显得尤为重要,成为高考命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则是重中之重。
数据透视
从以上图表可知,近三年全国卷文言文材料均选自正史,文体属于人物传记,传主年代主要分布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宋代及明代。传主类型则以能臣良吏为主,还包括改革先锋、军事家、文人士子等,重点突出传主忠君爱国的思想、心怀天下的精神、廉洁奉公的品质、仁政爱民的理念、不同流俗的志趣等。而且所选人物均是正面人物,其价值取向积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代发展需要,体现出高考文言文以德育为魂,积极回应时代重大主题,挖掘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
题型一览
高考文言文阅读对人物形象的考查一般以“文意概括和分析题”的类型呈现,包含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三项考点。考核的内容主要是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包括事件的时间、地点、经过和结果等,有时涉及重点词语的翻译。这一考点的考查题型为客观题,分值3分,题干表述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四个选顶的叙述方式是先概括叙述,后具体叙述。命题者往往会在绝大部分正确的叙述中设计一两处错误的表述,要求考生进行正误辨析。
由于我们现在不使用文言文这种书面文体,所以,大家学习起来就显得有些困难,迁移、推断、分析能力不够,导致完成“概括和分析人物形象题”这种题型准确率不高,备考中的应对策略有待提升。
解题步骤
要答好文言文文意概括题,首先要读懂文言文,起码得读懂大意。如果一篇文言文连大意都没有读懂,答题也就无从下手了。那么,如何才能快速而有效地读懂一篇文言文呢?这里以2020年高考全国卷中的文言文阅读《苏轼传》为例,看如何读懂文本文意。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第一步,看人物履歷,知人物概况
文言文传记类文本一般介绍的顺序是:姓名→籍贯→官职→经历→事件。文段开篇先介绍的人物是“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等,那么这个人就是选文的主要人物,其他的人物都是为写苏轼这个主要人物作的陪衬。在写苏轼这个人时,文本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反映其一生的事迹成就,结尾补叙了其为文得心应手。在这里,我们就可以根据传主升迁的轨迹画出人物履历图。如:
第二步,明主要事件,看人物言行
古代人物传记在描写人物的事迹时,往往牵涉到与次要人物的关系。如文中有“母程氏亲授以书”“主司欧阳修惊喜”等,理清这些关系,就能推断出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传记所写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所记的事迹也大多与治国安民有关,所以在记述人物时,抓住人物在事件中的做法非常重要。如对待王安石新法,苏轼是“上书论其不便”“每因法以便民”,由此可知苏轼能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我们还是以画图的方式诠释与苏轼相关的事:
通过对苏轼相关事件的梳理,我们大致可以看出: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能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同时,他能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天赋异禀、为文又得心应手。把握了传主的人生轨迹,了解到传主事迹,一篇传记的大致内容也就基本可以读懂了。
第三步,对比选项与原文信息,判断对错
读懂传记的大致内容,是解答问题的第一步,但不可就此满足,阅读的最终目的还是应该回到认识人物、正确答题的轨道上来。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
这里来看文言文阅读《苏轼传》的第12题:
A. 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 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 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 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由“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主司欧阳修惊喜”“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句可知,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A项正确。由“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句可知,苏轼因势利导,能利用新法便民,A项正确。C项中,“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的表述错误。此处对应的原文是“明年春……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这几句。可见“同时”表述错误,“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应当是第二年春天发生的事。由“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句可知,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D项正确。
走出设题陷阱
文意概括题目中,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翻译、转述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如《苏轼传》的第12题就是设置了时序错乱这个陷阱。因为人物传记类文章通常是通过几件事情来刻画某个人物,而这几件事在文段之中是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的,命题人有时便在错项设计时故意倒置把事情的时序搞错,从而造成了叙述的混乱。C项的“同时”就是个明显的设计“时序错乱”的词语。下面结合2020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相关题目,例举其中的设题陷阱,希望给同学们的备考带来帮助。
第一、无中生有
所谓“无中生有”,就是文中本无此信息,命题者往往添枝加叶,将此信息硬按在某人头上;或者只有类似信息,命题人故意说成是确定信息,以此来干扰考生的正常思维,造成选择项无中生有。
如2020年高考全国卷第12题C项: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选项中,“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的表述错误。此处对应的原文是“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这几句。意思是,“安中请求前往。王黼向皇上赞誉他,皇上授任他为庆远军节度使、河北山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可见,王安中只是自请前行,并非“自请燕山府任职”。选项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
又如2020年新高考卷第12题C项:海瑞严厉执法,受到小人诋毁。他任南京右都御史时,因要求严明,部下怨恨,部属房寰惧遭揭发,又受怂恿,上疏诋毁,致使海瑞被迫退休。选项中,“致使海瑞被迫退休”的表述错误。此处对应的原文是“安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这几句。意思是,“海瑞屡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都)以好言挽留,不准辞职”。可见,海瑞只是自请退休,并非“被迫退休”。选项也是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
第二、曲解词义
所谓“曲解词义”,就是命题人在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时,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
如2020年高考全国卷第12题C项: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傳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朝政因此恢复。选项中,“他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的表述错误。此处对应的原文是“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这一句。意思是,“按旧例,朝中大臣之家有传染病,家中传染三人以上的,即使自身无病,百日内也不得进宫”。选项把“按旧例”理解为“借口”,明显犯了曲解词义的错误。
第三、表述失度
对事件的概括有程度之分,对原因的分析有主次之分,对人物的行事有缓急之分,对人物的评价有轻重之分,而命题人在错项设计时常常故意颠倒其程度、主次、缓急、轻重,这就犯了表述失度的错误。
如2020年新高考卷第12题D项: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家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贤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选项中,“母亲、兄长以及同家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的概括错误。此处对应的原文是“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这几句。意思是,“魏忠贤命令抚按严厉追缴,拘捕光斗同族兄弟子侄十四人。长兄左光霁因被牵连治罪而死,母亲因哭泣儿子悲伤而死”。由此可知,十四人是被捕,其母亲和长兄分别是悲伤过度和受牵连而死,选项犯了表述失度的错误。
第四、以偏概全
所谓“以偏概全”,就是媒体人在选项中故意缩小(或扩大)原文有关信息的范围、作用、程度等,或者断章取义,导致归纳、概括不全,干扰考生。
如2020年高考天津卷第11题C项:陆氏家族复兴,缘于坚守家风;叶氏族人以先祖中的士农工商为榜样,各安其分。选项中,“叶氏族人以先祖中的士农工商为榜样,各安其分”的概括错误。此处对应的原文是“出作入息,农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贸迁有无,商之治生也;膏油继晷,士之治生也。然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这几句。这里只是列举了农工商士四种人的不同谋生办法,他们家实际上是士族,因此不是“以先祖中的士农工商为榜样”。选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第五、强加因果
强加因果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倒置,即把推理条件和结论加以颠倒;二是强加因果,即把不是必然的条件、因果关系说成必然的条件或因果关系。考生阅读文本时,一定要弄清事情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又是什么。
如2020年高考江苏卷第6题B项:赵太夫人当年待字闺中时,烧得一手好菜,父亲的好友十分欣赏。选项表述对应的是原文“因悉太夫人勤慎状,曰:'是真我家妇。遂命方伯公委禽焉”这一句,意思是,“因此详尽的知道太夫人勤勉谨慎的情状,说:'这实在就是我家的儿媳。于是命方伯公前去下聘礼提亲”。可见,提亲下聘礼的原因应是清楚赵太夫人勤勉谨慎的人品,而非“赵太夫人当年待字闺中时,烧得一手好菜”。选项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
第六、张冠李戴
所谓“张冠李戴”,即把别人的言行、情态或事件安到另一个人物头上,或把甲处的语句“嫁接”到乙处等,亦即将“彼”强接在“此”上。阅读文章时,要分清是何人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如2019年高考浙江卷第16题B项:宗臣凭着才气能做到“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而李攀龙和王世贞都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宗臣对他们两人很不屑。“宗臣对他们两人很不屑”的表述错误。选项对应的原文是“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镬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曰宁瑕无碔”这一句。意思是,“凭借李攀龙的才华,仍不敢尽弃法度而独创自己所好,更何况王世贞呢?宗子相却经常不屑于这样做,说宁愿有瑕疵也不愿完美如玉”。可见,臣不屑的应该是那些规则、法度。选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总之,文言文传记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概括和分析,目的在于检测考生整体阅读理解的能力,较之其它题型,明显具有综合性强、难度大的特点。但只要准确理解题干的提问点,吃透选择项的内容含义,紧紧抓住人物和事件的内在联系,合理考虑“情理”“事理”的因素,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无论怎样的陷阱,我们都可以越过。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