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施曼和中国宝塔

来源:京报网2021-05-01 10:00
X

  作者:峥 嵘

  1906年至1909年,德国建筑师恩斯特·伯施曼跨越中国14省,行程数万里,对中国的皇家建筑、寺庙、祠堂、宝塔等建筑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留下了8000张照片、2500张草图、2000张拓片和1000页测绘记录。后来,伯施曼以此为基础陆续出版了三卷本“中国建筑艺术与宗教文化”丛书:《普陀山》《中国祠堂》《中国宝塔》以及《中国建筑与风景》《中国建筑》等著作,为后世留下众多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

  《中国宝塔》是西方最早系统研究中国宝塔的著作,初版于1931年,收录了520张插图和照片、27万余字考察报告。经历了近百年的变迁,很多宝塔已经不复存在,只能在书中寻踪。

  恩斯特·伯施曼,德国皇家柏林工业高等学院(柏林工业大学前身)教授,中国古建研究的先驱者之一。1906年至1909年,伯施曼跨越14省,行程数万里,对中国的皇家建筑、寺庙、祠堂、民居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伯施曼拍摄的中国古建照片曾经被作为民国时期纸币的图片。梁思成也曾经在多个场合盛赞伯施曼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与贡献。

  1932年,伯施曼受邀成为中国营造学社的通讯研究员。1933年至1935年,被特聘为中国传统建筑遗产顾问。伯施曼出版有《中国建筑与景观》《中国建筑》《普陀山》《中国祠堂》《中国建筑陶艺》《中国宝塔I》《中国宝塔II》等作品。

  1931年,恩斯特·伯施曼出版了“中国建筑艺术与宗教文化”系列的第三卷《中国宝塔》(第一部分)。在该书序言中,伯施曼提到其实该书稿在1928年已经完成,但是由于当时学术界已有相关著作出版,使得他不得不从根本上进行扩展和调整。按照最初的计划,《中国宝塔》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即1931年出版的《中国宝塔》,第二部分1942年脱稿完成,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第二部分未能正式出版。2016年东亚文献目录学者魏汉茂将其整理出版,我们才得见其整体的面貌。

  《中国宝塔》是西方最早系统研究中国宝塔的著作,收录了520张插图和照片、27万余字考察报告,梳理了宝塔的定义、历史、分类和演变,简要介绍了自然风光、艺术作品和日常生活中的宝塔范例。

  研究者赵娟在中文版序言中说,就其学术史脉络来看,伯施曼有意识地将宝塔这种建筑形式作为中国艺术史的课题来研究,建筑形式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成为该书每个章节的主题和贯穿整本书的线索。

  伯施曼根据宝塔的类型,对众多宝塔进行分类,并逐一进行研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洲,都还没有形成一套稳定成熟的对宝塔进行分类的方法。因此,今天看来伯施曼对宝塔的分类是值得商榷的。赵娟说,“无论如何,我们可以看到,形式划分和形式背后内容的探讨,成为《中国宝塔》面临的首要问题。这一问题旨在揭示中国文化在历史的变迁中,在面对自然、特定的历史境遇,特别是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体现出来的创造力和精神性内涵。而这一问题在伯施曼中国建筑研究、写作中的聚焦和凸显,能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建筑研究和写作中寻找到线索。”

  伯施曼的研究价值还在于留下了珍贵的照片。经历了近百年的变迁,不少古迹永远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里,所幸伯施曼及其同时代人拍摄的那些珍贵的照片,不仅保存了古塔在现代修复前的面貌,有些还是已毁古塔几乎唯一的历史资料图。

  北京白云观的陵墓展示了人们如何将亭子的木质结构转变为砖砌结构。人们虽然仿照佛教墓塔和大型的天宁式宝塔建造了这座墓塔,但是与它们相比,这座墓塔的基座低矮,塔身主体十分纤细。细长的角柱中间有一扇拱形的虚门,上方有匾额。双重塔顶上有一颗宝珠,颇具中式风情。这两种宗教的墓葬建筑风格相互渗透,在这个案例中,道教从佛教墓塔中汲取了部分元素。(峥嵘)

[ 责编:谭朋美 ]
(0)

相关推荐

  • 道兰书局:德国建筑学家写的《中国的建筑和宗教文化》

    <Die Baukunst und religiöse Kultur der Chinesen>(中国的建筑和宗教文化)为德国建筑学家恩斯特·柏石曼著.全套共三集,包含:普陀山(观音).祠 ...

  • 清末中国行(4)1909年张柏林拍摄的广东三水

    原创图游华夏网2021-03-17 19:30:52 引子 1909年1月,芝加哥大学为了调查中国的教育与地理,派遣了东方教育考察团,地质系教授托马斯·张柏林与其子罗林·张柏林同为成员,28岁的罗林负 ...

  • 德国建筑师用六张图记录百年前的雅安

    公益广告 百年前德国建筑师镜头下的雅安 百年之前,趁着中国国门大开,西方的艺术家.建筑师.传教士陆续来到这里,在这片神秘壮阔的土地上游历考察.面对中国独特的文明,这些西方人大为震颤,惊叹中国艺术的伟大 ...

  • 迷人的中国古塔

    中国塔建筑,欧洲人习惯称之为宝塔,需专辟领地全面阐述.究其直接原因在于人们将其列入不同的建筑类别,并视为优秀的艺术品和宗教文物,以品别其中的兴味.自1909年考察中国建筑归来,我便着手从事中国建筑艺术 ...

  • 《中国的建筑和宗教文化》德国建筑学家恩斯特·柏石曼著

    · 全套共三集,包含:普陀山(观音).祠堂.宝塔,作者考察从北至南,行程遍及十几个省.每集包含大量精美照片和建筑测绘草图.此系列德文本依次出版于 1911.1914.1931 年.恩斯特·柏石曼于 1 ...

  • 中国建筑摄影鼻祖恩斯特·伯施曼的三次中国之行

    恩斯特·伯施曼(1873-1949) 伯施曼1873年生于昔日东普鲁士的梅美尔(Memel),1891年高中毕业后到夏洛腾堡工学院学习建筑工程,1896年进入普鲁士政府机构担任建筑与建筑工程事务的官员 ...

  • 【旧影】中国建筑摄影鼻祖恩斯特·伯施曼的三次中国之行

    恩斯特·伯施曼(1873-1949) 伯施曼1873年生于昔日东普鲁士的梅美尔(Memel),1891年高中毕业后到夏洛腾堡工学院学习建筑工程,1896年进入普鲁士政府机构担任建筑与建筑工程事务的官员 ...

  • 中国建筑摄影鼻祖   恩斯特 · 伯施曼的三次中国之行

    恩斯特·伯施曼(1873-1949年) 伯施曼1873年生于昔日东普鲁士的梅美尔(Memel),1891年高中毕业后到夏洛腾堡工学院学习建筑工程,1896年进入普鲁士政府机构担任建筑与建筑工程事务的官 ...

  • 一百年前德国建筑师伯施曼镜头下的苏州宝塔

    1906-1909年,在德意志帝国皇家基金会的支持下,恩斯特·伯施曼跨越14省,行程数万里,对中国的皇家建筑.寺庙.祠堂.宝塔等建筑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留下了8000张照片.2500张草图.2000张 ...

  • 伯施曼:孔庙是中国文化和政治高度结合的建筑符号

    孔子极其学说在西方也广为人知,伯施曼在考察中国祠堂建筑的时候对分布在各个省份孔庙进行了考察记录,为西方人深入了解孔子和中国建筑提供了新的素材.伯施曼通过曲阜.太原.宜昌.长沙等地祠堂建筑的考察,呈现了 ...

  • 恩斯特·伯施曼。

    清朝光绪二十八年,也就是1902年,一位29岁的德国青年第一次来到中国.中国古建筑的宏伟外观,精巧的布局,高超的工艺水准深深的打动了这位初到东方的德意志青年. 四年以后,这位名叫恩斯特·伯施曼的青年人 ...

  • 我为客服节代言 | 德施曼机电(中国)有限公司

    德施曼机电(中国)有限公司 客服节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 属于全体客服人的节日 举办客服节的目的 是为了展示客服人的风采面貌 提升客服人的职业自豪感 体现客服行业的社会价值   弘扬服务精神,传递微笑 ...

  • 中国智能门锁线上销量冠军:打败凯迪仕、德施曼,半年卖出40万套

    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蓬勃兴起.作为入口级产品,智能门锁市场规模逐渐扩大.2021年上半年,中国智能门锁线上市场销量达到149万套,销售额为2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和6 ...

  • 物理学家温伯格首次面向中国公众的演讲 | 施郁详解

    图源:worldsciencefestival.com 导  言 斯蒂文·温伯格是世界上健在的最伟大物理学家之一.他只在1978年来过中国.最近,深居简出的温伯格教授通过网络,第一次面向中国观众做了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