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困居成都无米下锅,直接向朋友要救济,20字短诗无半点谦虚!
杜甫困居成都向州牧讨救济,托人带去一首诗,为何写得理直气壮?杜甫困居成都无米下锅,直接向朋友要救济,20字短诗无半点谦虚!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是杜甫晚年所写的《登岳阳楼》,一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道尽了这位伟大诗人的晚景凄凉。这首写于杜甫58岁的五言律诗,是诗人离开寓居多年的四川,途经岳阳时所写。此前一年,杜甫因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年老体衰的他只能靠饮药维持生命。当他登临神往已久的岳阳楼时,回想到国家多灾多难、自己老病缠身飘泊无定,不禁悲从中来,因而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登岳阳楼》。
杜甫虽然诗才傲视天下,但是,他的一生却是在郁郁寡欢与不得志中度过的。由于举进士不第,所以仕途不达,一生都在流浪。期间更是遭逢安史之乱,所有的理想都被现实击碎。没有正当职业的杜甫,吃饭都成问题,好在有一帮朋友出手相助。比如寓居成都期间,就受到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充剑南节度使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
严武离开蜀地回京任职后,杜甫的生活又陷入困境。都说“天无绝人之路”,严武去蜀,杜甫的另一个好朋友又来四川彭州任职——这个人就是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
高适年长杜甫8岁,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在唐代文人中,高适是混得最好的诗人之一,他天宝八年(749年)进士及第后被授封丘县尉,后来又进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幕府,担任掌书记,辅佐哥舒翰把守潼关。天宝十五年(756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擢谏议大夫。后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讨伐安史叛军,解救睢阳之围。唐朝乾元二年(759年),出任彭州刺史。一年后,改任蜀州刺史。
高适出任彭州刺史时,正是杜甫在蜀艰难度日之际,为解一家人的无米下锅之窘境,他向这个昔日的朋友伸出了求助之手。
杜甫结识高适的时间,是在天宝三载(744年)。当年四月,中国诗歌史上的另一位伟大的诗人李白,因为性格豪放不羁而丢了好不容易得来的工作,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的李白,一路向东,来到洛阳,因而与杜甫相遇,唐代两位最伟人的诗人终于聚首。相见恨晚的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同年秋天,李杜二人如约到了梁宋,并在那里遇到了高适。当时的高适也还是素人一个(高适5年后才中进士),是相同的理想,让三个人走到了一起。期间,三人一同饮酒打猎,酬唱不绝,交往日深,成为一生的朋友。那一年,杜甫32岁,高适40岁,李白43岁。
如今,高适就近在眼前(“彭州至成都九十二里(《九域志》)。”),自己有困难了,得让他帮上一把。为了求得老友的帮助,他写了一首短诗托人带给高适,是为《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
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
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解题】崔五:姓崔,排行第五,生平里贯不详。侍御:官名。高彭州:即高适,时任彭州(今四川省彭县)刺史。古代人习惯以居官的地名代人名,以示尊荣和尊敬。
该诗作于上元元年,杜甫年已四十九岁,故有“百岁已过半”之称。诗中的“州牧”即刺史,两者均是州的最高行政官吏的称呼,此处系指高适。高适年长于杜甫,一直宛如兄长般照顾杜甫,如今高适官高位显,而杜甫则穷困潦倒。一向傲诞放恣、不拘小节的诗人,此时饥寒交迫,不找他找谁?所以他请崔五转告高适“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居蜀时的窘迫、潦倒:“虽然现在是丰收的秋季,但是,年过半百的浪子,却在饱受饥寒。”诗的后两句则是直接发出求助:“我想问问高老兄,当初说好的救命粮呢?啥时候兑现啊!”不卑不亢,直呼不避,两人的友谊,危难可见。
如果是真友情,就不需庸俗的客套,我有难,你得救,求告者理直气壮,受托者不惊不躁,这才是友谊最真实的模样吧!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