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春光#浮梁茶香越千年,水墨瑶里入梦来,探访景德镇的瓷之都茶之源
在一片翠绿环绕中的浮梁,是有仙气的
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前往浮梁城者络绎不绝
赞美之辞,藏于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中
景德镇素来因为“瓷都”为世人所熟知,而地处江西省东北部的赣、皖二省交界处浮梁县,是景德镇最大的一个区,不仅是大名鼎鼎的“瓷之源”,更是鲜为人知的“浮梁茶之都“。
让浮梁茶师出有名是我们儿时课本中,白居易《琵琶行》中脍炙人口的诗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短短一句浮梁买茶去,足见浮梁茶在当时的地位。
时至今日,我第一次来到景德镇,不为寻觅倾国倾城的青花瓷,只为探寻浮梁茶的怡人幽香。
从浮梁县城驱车一小时左右,抵达“史子园”。新雨过后一片绿色茶田,就这样漫无边际地在眼前铺开。史子园的茶田,占尽了浮梁山地的天时地利;那里植被广袤且温暖湿润,土层深厚,雨量充沛,多云多雾;“晴天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 就是史子园的美景与写照。
五月初夏时,史子园散发出淡淡的春茶香味。当无人机逍遥地翱翔天际,我看到了远离城市喧嚣的美,也感受到浮梁春茗带来的浪漫诗篇:“茶垄逶迤天际外,峰峦迢递海云间”。
想要了解浮梁的前世今,必须要去的一个地方就是“瑶里古镇”。
瑶里古名"窑里",远在唐代中叶,这里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业作坊,因瓷窑出名而得名。直到本世纪初,瓷窑外迁,"窑里"才改名为瑶里。
明清古街 水榭楼台
青石板路 木质吊桥
顽皮孩童 佝偻耄耋
青山绿水 白墙黑瓦
亦遥远 亦生活
亦美好 亦穿越
选一个吹着凉风的午后,在白墙青瓦的徽派建筑里,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和品味岁月的葱茏与光阴的流逝。
在瑶里古镇,你可以看到村民们把自家的笋干拿到太阳底下去晾晒,也可以看到老人们三三两两坐在竹椅上晒太阳,浓浓的生活场面让人想留下来。
古镇村民自家采摘的新茶也受到游客的青睐,红辣椒、烘薯干、小鱼干、豆腐乳可以做你的下饭菜,也可以当成地道的当地手信带回家。
“母亲河”瑶河,清澈而舒缓,潺潺的从东向西穿镇而过,给小小的古镇带来诗歌一般的田园风光。因瑶河的灵动更显小镇宁静,游人们也喜欢走在河上的小木桥上,摇摇晃晃地踩着节拍探寻古镇的过往。
坐在木桥上,拍一张舒展的照片,青山巍巍,树木苍翠,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墨画就这样铺成开来。
瑶里古建筑群大多是明清时期的老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瑶河两岸,老式的砖瓦,斑驳的墙面,古典的窗扉,翘角的屋檐,无不诉说着历史。
我喜欢这样的瑶里古镇,没有完全商业化的小桥流水人家,古镇里的村民还保留着自己的房屋和以前的生活方式,对于他们来说,仿佛时间停滞了,仿佛一切都和从前一样。
同属于瑶里风景区的,还有一个“绕南古窑文明遗址”。
绕南,一座极不起眼的山村,曾经引领景德镇陶瓷走向又一个辉煌。远在唐朝中叶,瑶里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作坊,特别是釉果最为出名。制瓷鼎盛时期,有一百多座瓷窑、二百多座陶瓷作坊、三百多乘水碓,宋元明时期把瑶里瓷业推向了巅峰,成为景德镇古代三大窑区之一。
现在去绕南古窑文明遗址,可以看到最古老的釉果手工作坊、陶瓷手工作坊, 现在还有工人在里面还原当年的场景。
踏着曲径通幽的小道,就是一号龙窑遗址,这是南宋时期的斜坡式龙窑,靠山而建,总长19.2米,分为火膛、窑床和烟口三部分,窑床底部用碎石块铺成,保存得很好,来往游客总要在窑边细细观察,抬头仰视这个带着坡度的大窑。
放飞无人机,从高空俯瞰这个长长的一号龙窑,它就像是镶嵌在绿水青山中的灰色“巨龙”,蜿蜒着、诉说着。
远处更有二号龙窑遗址,它是瑶里境内至今发现的烧造时间最久的瓷窑之一;三号龙窑遗址,是现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龙窑。
为什么小小的绕南山村,会成为宋、元、明清好几代的龙窑专属地呢?答案和浮梁茶一样,这里有丰富的瓷土资源,充分的水资源,充足的燃料资源,都是制瓷不可或缺的天然条件。
离开绕南古窑文明遗址,车行于赣北浮梁的青山之间。呼吸的都是负氧离子的味道,高级的浮梁红茶之源,就隐在这些绿色的原始野茶林里;汪湖古茶园也在这林间山野里。
浮梁红茶冲泡后茶汤红浓,香气清新,芬芳馥郁持久,有明显的甜香,有时带有玫瑰花香。浮红的这种特有香味,也被称之为“祁门香”。
浮梁县生产的工夫红茶,获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奖,从此,浮梁工夫红茶与斯里兰卡的高地茶、印度的大吉岭茶一起,被列入世界三大高香茶。
浮梁县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多,区域内的红壤和黄壤有机含量高,水、热、生物资源丰富,山地林木生长茂盛,森林覆盖率高,茶园遍布山坡、丘陵。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不仅让浮梁红茶蜚声海外,有“浮瑶仙芝”、“瑶里崖玉”的浮梁绿茶,也是优质高山型名茶。
离开浮梁县的时候,特地带了几盒浮梁茶回上海,想让浮梁茶香一直萦绕在唇边、萦绕在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