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初心就像flag,总是被背叛的那一个

导语

初心就像flag,总是要拿来背离的。人们随口说的,不要忘记出发的地方,保持初心,似乎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但诗人例外,他们有保持初心的天赋。这一集会以西班牙诗人洛尔迦的《半个月亮》和《哑孩子》为例,与你讨论初心之一种——童心与梦。

文稿

你好,我是廖伟棠,今天我来讲诗的童心与梦。
童心和梦好像是很古老、很遥远的东西,在文学的发展中,它不断被提起,又不断被扬弃, 所有的文体发展最后要到一个成熟的阶段,好像都要去背离它的初心,就是这种童心与梦。
难得的是,在当代的诗歌里边,有的诗人一辈子能够保持这种迷恋,并不认为这只是我们刚刚开始写作时候的一种幼稚。而且他们让梦跟现实相遇以后,把梦的内涵变得更深,同时又让现实在梦幻的折射之中,流露出它的真相。
其中我最喜欢的,当然是西班牙诗人洛尔迦。1898年,他出生在西班牙的安达卢西亚的一个大城市格林纳达,格林纳达的边上的一个镇叫喷泉乡,我有去过他的故居去看过,那里真是如梦似幻,蓝白色的屋子笼罩在无边的阳光里,周围点缀着橄榄树,有马匹在周围游荡着,每个人都像在狂欢节之中。
就是这样的一种氛围里面,再加上安德鲁西亚地区那种特殊的像弗朗明哥这样的舞蹈和音乐声歌这样的一种畅咏的民谣方式,奠定了洛尔迦底子里的那种来自民间传说里边的童话感。同时他又是西班牙最早接触超现实主义,跟达利、布努艾尔这些超现实主义大师,都是好朋友。
所以他很敏锐地把超现实主义里的梦幻和他在民谣民歌里边获取的童心结合在一起,同时要用这种梦幻调出了在童话里边的黑暗的一部分,悲伤的那一部分,所以他的诗分外感人。
那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洛尔迦最有童心的诗,首先是一首《半个月亮》。
月亮在河上移动。
天空多么宁静!
当她慢慢地收割河水古老的颤动,
一只年轻的青蛙
把她当作一面小镜子。
都是写咏物的儿童诗,大师的作品,还是跟一般人的作品非常的不一样。短短的六行诗里面,你看,它又像我们刚才说那首诗那样,蕴含了一个儿童的宇宙。同时他还在这个宇宙里边,展开了一次时空的变化。
月亮在河上面移动,接着他写的是它的倒影。当然了半个月亮是像一把镰刀一样的。诗人没有直接说月亮像镰刀,而是说他在收割着河水的颤动,河水的颤动,晚上你是不太看得出来的,但是如果有月亮的倒影在上面,你就能看出那种轻微的颤动,它升起来那水波然后又灭下去,就像被那把镰刀过去了一样。
这个月亮它超越在河水与天空之间慢慢地流淌过去,视觉马上从它那里转换过来,到一个小朋友会喜欢的角度,就是一只青蛙的角度。但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之中,你看发生了什么事?这把镰刀变成了一面镜子。
这个年轻的青蛙看到月亮慢慢变圆,他看到的是镰刀变成镜子的过程,同时也是这只青蛙成长的过程。月亮在圆缺,青蛙在长大,它学会了照镜子,它已经到了我们人类的所谓的青春期,这样的一种对自己的成长有所敏感的时段。
但是月亮还是超越了古老的河水和年轻的青蛙的,它独自在这首诗里边进行它的圆缺。这首诗里边除了古老和年轻的对比,其实还有一个对比,在背景中是宁静的天空和这只将要发出青春的啼叫的青蛙之间这种静和动的对比。
关于宁静和声音,洛尔迦还有一首更著名的诗,也是我最喜欢他的一首诗,这首诗其实几乎是不可解释的。但是那种美、那种魅力,让无数的诗人为之倾倒。
上一首诗《半个月亮》是一位香港的翻译家,叫陈实所翻译的。接下来《哑孩子》这首诗是陈实的老师,大名鼎鼎的戴望舒所翻译的版本。陈实为什么会译洛尔迦呢?跟戴望舒以译洛尔迦著名有关系。戴望舒最大的一个翻译上的遗憾,就是他英年早逝,没有译出更多的洛尔迦的诗。而陈实作为他的学生,继承他遗志,把他没有译出来了洛尔迦大多数都译出来了,也译得非常的好。
好,接下来我们听听《哑孩子》这首诗。
孩子在找寻他的声音。
(把它带走的是蟋蟀的王。)
在一滴水中,
孩子在找寻他的声音。
我不是要它来说话,
我要把它做个指环,
让我的缄默,
戴在他纤小的指头上。
在一滴水中,
孩子在找寻他的声音。
(被俘在远处的声音,
穿上了蟋蟀的衣裳 。)
这首诗真的有点让我们想到我们《诗经》非常淳朴的“蟋蟀入我床下”这么一种天真烂漫,但是又带有一种浓郁的、炽烈的忧伤在里面。
当然,哑孩子——一个天生失去了声音的孩子——是我们痛惜的对象。因为他好像缺乏了一些每个人都应该有的东西,声音。于是洛尔迦就想,这个孩子他会不会去找寻他的声音呢,他的声音是被什么偷走了呢?
现实中,当然一个天生的聋哑孩子不存在声音被偷这么一种说法,但童话里肯定是要安排一个角色去把声音偷走的。洛尔迦想到的角色是发出最多声音的、最吵闹的蟋蟀,而且是蟋蟀的王。孩子并不知道是蟋蟀的王把他声音带走了,于是他就凝视着一滴水,水滴下来,滴下来,反复打散,又滴下来。
这样一个过程,很像我们对声音最简单的一种理解,就像我们的那种心电图也好,或者说对宇宙中某些绵延不绝的声音的理解,都可以通过这么一个很视觉的形象,来所谓的听到。这个哑孩子,他也许在这么一个水滴的形象里边,想象了声音应该是怎么样的。
但接下来有一个非常棒的转折,这段话是这个孩子说的,他说,我找声音回来不是要用它来说话,而是要把我的声音做成一个指环。 对于他来说,声音就是缄默,缄默就是沉默。对于他来说,沉默也是一种声音。他把它做成一个指环,指环是一种贵重的礼品,把它戴在另一个“他”,这个他也许是一个会说话的孩子,也许就是这个蟋蟀的王,也是所有跟这个哑孩子不一样的人。
这里非常的有意义,一个我们认为他有所欠缺,跟我们相比是一个不足的人,他却可以送出东西给我们。他送给我们的东西是我们整天喋喋不休的人类所很难得会有的,就是缄默。一种沉默,一种宁静,一种闭口不语的时候,对这个世界的神秘的领悟。
这时候到底谁是不足的人呢,谁是需要人去怜悯的人呢?接下来诗人再推一步,他说那声音,其实它好好的,它虽然被蟋蟀的王带走了,但它还穿上了蟋蟀衣裳,特别像小朋友做游戏里边的一个场景,或者说某些童话民间传说里边很活灵活现的,谁打仗把谁抢走了。
蟋蟀把声音抢去了当什么?当压寨夫人,还是当它的好朋友,还是怎么样?总之给它张灯结彩,穿上了热热闹闹的衣裳。其实这也是诗人作为被哑孩子馈赠了缄默的戒指的这么一个人,对哑孩子的一个回礼,一个反过来的安慰。
他说,你的声音其实它活得好好的,它活在万物的身上,在蟋蟀身上,也在水滴身上,也在草丛里,你并没有失去它。
举这首诗为例,就是说,让我们首先要放下我们这几十年来,在我们成为一个成人的教育之中获得的许许多多的蒙蔽。我们受教育的过程,当然一方面收获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一种本心的被蒙蔽的过程,而诗歌是其中一种,能把你蒙蔽擦拭掉,把它淘拭一遍,就像打磨一个古代器物一样,让它发回原来的光亮的这么一种艺术手段。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下回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