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娃系列】怎么才能轻松地陪伴和引导?

原创 大陆博士 大陆的星辰大海 2020-09-15

有不少家长说把我的课推荐给朋友,结果一听说是教家长的,就没兴趣了,“一个下线都没发展成功”,看到这句话我笑了

,本来就是啊,能够或者说愿意自己来学,学完了再去教孩子的家长真的是少之又少~

你看,学习是一件累人的事,教孩子也是一件累人的事,要自己学了再教孩子那可不是自讨苦吃么

学习的累我们暂且不说,教孩子的“累”今天我来谈谈,这个累我打了引号,要是你知道一些窍门,在了解自己孩子特点的基础上,你是可以做到轻松快乐的。

记得以前给线下孩子上课,我一周工作量饱和的情况下,要做行政事务,教研培训,同时最多的时候还要上10个课时的课,但是我并不觉得很累,反而把给孩子上课当成了一种调剂。也许我是个天生喜欢和孩子待在一起的人吧,过了许多年后,发展出了一项技能,可以很快识别出一个孩子的类型,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亲近他,与他玩耍。

过去我每周要进班听课,随身携带笔记本,会把老师与孩子的互动记录下来,课后一一跟老师讲解,什么地方应该怎么做效果更好,什么地方孩子的意图本来是什么,你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回应他,引导他,总之我很关注细节,并且一直从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这个视角提出建议。

今天我并不想给大家分享一个“标准”的陪伴方案,而是给大家讲一讲,不同方式下的陪伴与引导。

这个故事要从我有了二宝说起,我家姐姐小时候是个特别好带的孩子,很容易被引导,对什么都充满好奇,脾气也很好,不怎么执拗,我印象中根本没有什么terrible2的阶段。

但是到了弟弟,事情就不对头了,我一直感叹一句话:你可真的是男孩子啊!家人总笑话我,我实在无法用语言表达我对于男女差异之震撼

二宝出生后,基本是我和先生两人在带,我们轮流交替进行,他工作我带,我工作他带,后来实在忙不过来,增加了钟点工阿姨,再后来,熟悉了,阿姨人很好,有时候也需要她搭把手,现在由于我母亲摔了一跤腿骨折后就一直和我们住在一起,于是外公也加入了陪玩行列。

这样儿子就相当于有四个不同的人在不同时间里陪他玩耍,四个完全不同风格的人。起初,儿子最抗拒爸爸,因为爸爸太威严了,主要原因是儿子太执拗,那个脾气跟他爸如出一辙,两人经常火拼,火拼到最后其实还是老爹服软

,有一次,阿姨说了一句,意思是孩子都是要哄的,顺着他一点就好了,不知道是因为阿姨这么说,还是我经常在他耳朵边唠叨,总之后来爸爸态度有所改变,虽然还是会时不时吼一下,不过技巧已经明显改善了。

时间长了,我基本上可以总结出,四个人带二宝时候的风格特点,我们各有各好处,儿子竟然也都适应,而且他是个安全感特好的孩子,独立性很强。

上个周末,恰逢先生去培训,我需要两天带娃,于是做了一个“实验”,我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方式带他,一天采用的是我习惯的模式:分模块进行活动,主动引导偏多。另一天采取的是爸爸外公式的模式:跟在孩子屁股后头,基本处于被动响应状态。
第一天,风和日丽;第二天,小雨不断。

我简直笑坏了,事情果真是这样的,基本验证了我心里头的想法,对于日常我工作时候,经常会传来各种哼哼唧唧的声音,时不时大的小的各种互殴的吼声,我也心领神会是咋回事了。

先来看第一个例子:玩颜料

这是爸爸陪玩现场,我是后来看到爸爸拍的照片才知道的......在此之前好几天我都被沙发,垫子上某些看上去象“血迹”的东西吓了一跳,仔细看才发现是颜料。有人说爸爸的陪玩风格狂放粗犷,其实也不尽然如此,爸爸也会耐心引导,只不过呢,爸爸相对是被动的,也就是说,处于一种:孩子先行动,我在一旁看,有时候兴起的时候呢,会和孩子一起玩两下,要是没有兴致呢,就待着不动,看到实在看不下去的时候,我来干预。

所以情况就会变成,两人的冲突也会随机爆发,有时候孩子会听,有时候孩子不听。因为两人其实彼此都没有关注对方的意图,孩子因为没有人引领他,是完全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这种玩也很放松,很自由,但是时间可能持续不久,因为一旁的大人可能有看不下去要中断他的时候,要是孩子此时也恰好兴致没了,玩够了,那么很容易收场,但要是没玩够,那么一场大战就是在所难免的。

再来看,这是妈妈陪玩现场,我当时引导他用手涂抹,工具按压,挤压颜料盘,点点点等等,所以孩子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和范围,且也是相对自由在玩,但是因为有新鲜刺激在,所以孩子不会去玩自己的身体,也不会无聊地到处跑,我基本上会观察他的神态和动作,什么时候是差不多没有兴趣了,我会发起下一个活动,所以这样一直衔接起来,孩子就一直处于各种探索中。

同时有一个细节,看上面第二张图,他花了很长时间来擦拭他的小脚丫,我把收拾清理的事也当作一种活动,所以,每次活动结束,孩子也会自然而然地收场,因为对他来讲,收拾擦拭也是一件好玩的事。但是爸爸不同,结束就是宣布完“结束”之后,抱起孩子去洗手,然后自己快速把东西卷起来丢掉,要么阿姨帮忙来清理,也就是说,活动的收尾工作孩子并没有参与。

在成人眼里,准备活动,与活动结束都不属于孩子的,只有中间这个过程是属于孩子的,也因此,很多时候,孩子会觉得很突兀,突然结束,突然开始另一件事,他们就可能不配合大人。

再来看第二个例子:玩粘土

左侧是妈妈陪玩粘土,右侧是爸爸陪玩粘土。爸爸在这次陪玩粘土后,就再也不愿意碰它了,因为场面实在太“恐怖”,儿子满身都是泥巴,垫子上,地板上,到处都是混乱的脚印,你可以想象得到,爸爸一开始陪到时候还挺开心的,但是渐渐的就失控了,直到他忍无可忍的时候,娃已经收不住了,于是一个满屋子跑,一个满屋子追,两人都带着泥巴......

你说孩子玩的不高兴?没有,其实一开始都很开心的,儿子甚至还学会了用冰棒棍把板上的粘土铲干净,甚至后面爸爸开始出声阻止的时候,娃也是带有故意逗爸爸的意味在里头撒娇的,只是到最后被爸爸严厉阻止,没收东西,强硬摁着去洗澡的时候哇哇大叫了。反正最后的场面惊天动地,我以为发生什么严重事故了呢

我陪娃玩的也是同样的游戏,甚至道具也差不多,也有冰棒棍,容器,水等等,只不过我中途去拿了一些拼插小玩具出来。我一开始尝试了用冰棒棍切开粘土,他也模仿了,但是从他的动作上我就判断他力气不够,这个 粘土太硬,而他对于切小的粘土又不感兴趣,所以我判断他不胜任这个活动,就转而开始拍打粘土,于是他也跟着开始拍打,总之我做什么新鲜的动作,他都会跟着做。这个过程中会和他口头进行一些假装性游戏的描述,比如这个象小船,扑通翻到了,这个年龄的孩子会特别喜欢各种像声词,以及模仿动作,尤其是有节奏的动作。所以他几乎一直坐在那个位置没有挪动过。

后来我拿来了拼插玩具,插在粘土上,他有了兴趣,但是兴趣在我插上,他拔掉,就这么玩了一会儿,他突然发现自己手上的粘土上有洞,于是开始主动用玩具捣鼓粘土,猛敲一通后拿起来,我就说了一句“哎呀!”,他大笑不止,指着洞给我看,于是我顺势就说了一些词,一个洞,两个洞,他会用手指来回应我,我说好多好多洞的时候,他就乐得不行了。

在粘土快干的时候,我去拿了一个碗,装了点水,并轻轻放在板中央,告诉它,就放在这里,不要拿走,并做了手势,示范如何用手沾水拍打在粘土上,他就模仿起来,但是过了5分钟,他就忍不住要去搬动水了,此时的情景其实和他爸陪玩时是一模一样的,我当时没有阻止他,就是在旁边随手找了一个小罐子,帮他把倒出来的水接住了,这下他发现了有另外一个容器,于是反复把粘土块扔进去,水倒进去,再倒回来,来来回回,玩的不亦乐乎。此时由于他的注意力还是在探索物质上,所以并没有发展到玩自己的身体,也没有到处跑,依然在原地,不小心泼出来的水也基本都倒在了板上。

最后收场就很简单了,我拿出湿纸巾来擦拭垫子,他立马也拉了一张出来擦,最后我们一起把垫子擦完,甚至连两个容器也都擦拭干净,玩具放回原处,完美收场。

最后来看第三个例子:玩斜坡

最后这个例子,是发生在周末,我实验用爸爸外公陪玩模式进行,一个上午就跟在他屁股后头,他去哪儿我去哪儿,他要我干嘛,我就干嘛,看上去也一直有回应,但是他就是表现得比较焦躁,对于玩的项目,一会儿就丢掉,转移注意力。

一次,他搬动自己的双层小巴士,想把它挪动到叠放着的跷跷板上去,我知道他当时的意图是想让巴士爬坡,这是他平常经常玩的,他喜欢不走寻常路,就是要让车来来回回在高高低低的地方走,但是当时几块跷跷板是靠墙叠放的,很高空间又小,所以我其实判断他是挪不上去的,但是我采取了通常爸爸外公的陪玩方式,当作没有看见(其实是即便看见也不知道孩子意图),所以就没有回应和出手相助,他换了好几个方向都不行,我也没有动,果然,在坚持了2分钟后,他嚷起来了,这个时候,我上前把跷跷板挪了下来,并挪到了过道上,排成一列,示意他现在可以玩车子了,但是他把车子开上去,就试了一下,就放弃了,这个时候他的注意力转移了,或者说因为刚才的扫兴而转移了,他把跷跷板一块块翻转过来,自己踩上去玩起了平衡游戏,但是我依然没有和他互动,所以,他玩了一会儿又跑了。

一个上午,他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摸玩了个遍,但是兴致始终不高,几乎每次都会因为某些小细节让他不满意而发点小火,我始终就默默跟着,他发火了安慰一下,有时候会通过吃点东西,喝点水来转移注意力,就这样大半天也就过去了。

好了,现在三个例子都说完了,让我来总结一下:每个人都有截然不同的陪玩模式,不能说别人的就不好,我的方式才好,要知道完全自由的玩耍也有很大的意义,追随孩子的兴趣,尊重他的意图是很重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孩子的主动性,独立性,甚至哪怕产生一点冲突,其实对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心理意识的发展也是有意义的,比如他会很清楚地表达他的不满,不同意,抗拒。

我认为孩子同不同人交往,玩耍,是有一定的好处的,包括孩子与同伴的相处,我一直建议家长,不需要固定玩伴,应该让孩子在与不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学习如何调节自己,也不容易固化孩子某方面的性格。

那么怎样才能陪伴更轻松呢?

第一、首先孩子需要有玩的对象,而且需要相对丰富的探索对象,因为孩子的精力是无穷无尽的,他们几乎可以一整天都在活动,除了睡觉以外,睁开眼就一直动个不停,所以你肯定需要考虑每30分钟,他们要有一个新的场景。

第二、并不是绝对自由,你就一定轻松,一个孩子太自由了,就意味着他失去目标了,他可能更容易处于一种无聊的状态,一旦孩子无聊,就很容易躁动,一些孩子可能表现得无精打采,有些孩子可能会容易哭闹,或者要打人抱,总是想出去,还有一些孩子可能就象我儿子那样,时不时表达一下不满,指挥大人这样那样,但是大人听不懂的时候就冒火。

第三、要有自由,但也要有一定的目标范围,其实意思是,需要为孩子建立意义感。孩子随意拉过一个袋子挥舞,他并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他可能只是通过挥舞转动身体来获得愉悦感,是纯生理上的,但是这种活动如果没有接下去创建意义,比如:让孩子发现这样会产生风,提供孩子其他的东西转动,或者甚至就是玩一玩打仗的游戏,那都会产生意义。如果这种活动没有接下去,是随便孩子自己折腾的,就可能发生纸袋甩破了,孩子觉得接不起来哭了。

第四、在一个较长时间的活动中(比如玩颜料,玩粘土),需要不断变换玩法,不同年龄层的孩子这种变换频率不同。但大体上,成人需要学会观察孩子的意图和动向,去感受他是否还有兴趣,这个能力作为父母应该都具备,只不过是想不想的问题,因为你观察一个人也是一件蛮需要精力的事,只不过你经常那么做,习以为常就不会觉得累了。

第五、成人需要试探,并不是你每次发起某件事,孩子一定感兴趣。比如我跟孩子玩粘土的过程中,变换了几次动作,提供了不同的道具,直到无意间孩子自己发现了好玩的点。一些成人觉得陪孩子玩,孩子不配合,是因为成人总觉得我好不容易想出来的点子,你不感兴趣,我就一定要跟你杠到底,直到你理睬我配合我,但是往往这样做是徒劳的,孩子有自己的目标,想法和兴趣点,你需要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去理解他,站在他的视角去看他需要什么,比如玩粘土的时候,我发现儿子就是想要倒水,对于一个2岁不到的孩子来讲,玩容器就是他们喜欢的活动,所以不必阻止,提供另外一个容器,就能很好地让他把活动限制在一定区域,而不会搞得到处都是。

第六、成人需要预见,如果你经常观察孩子,就能知道什么是他胜任的,什么是他不能胜任的,什么点是他容易爆发的(比如我儿子在一岁半的阶段,经常因为车车排成一列推着跑,车歪了而恼怒),你发现后,就会有预见,某些活动会遇到障碍,你就要提前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我会扶一下车,帮助车队保持直线,过了那几个月后,孩子心智发展了,就能接受车是不能排成一条直线开的,拐弯时需要一辆一辆挪动。包括上面跷跷板的例子,如果一开始判断孩子不胜任,在孩子发起活动的当时就介入,比如热情地帮孩子挪下来,顺着孩子的意图,鼓动他“来,来,我们一起来爬坡!”,这样就能化解危机,活动也就能顺利进行下去,一旦孩子自己玩起来了,你就可以在一旁休息了。

以上就是我总结出来的一些小技巧,对于学龄前不同年龄段孩子都适用,只不过具体不同阶段孩子玩的项目不同,意义不同,时间长度不同,家长可以自行调节,同时你一定要注意“男女差异”哦~。

(0)

相关推荐

  • 【魏诺予】重磅炸弹

    重磅炸弹 福清市实验小学三年五班 魏诺予 指导教师:何小明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和我的家人一起到公园里玩. 到了公园,映入眼帘的是令人惬意的风景:青青的草坪蓝蓝的天,笔直的大树娇俏的小花,还有清澈见 ...

  • A股市场真正能赚钱的一种人:抓准牛市板块轮动的8大规律,踏准节奏才能轻松获利

    (本文由公众号越声策略(yslc188)整理,仅供参考,不构成操作建议.如自行操作,注意仓位控制和风险自负.) 大家在进行基本分析的过程中,有很多的人都不知道什么是板块轮动,更不知道怎么去观察板块轮动 ...

  • 改不掉重口味,如何才能轻松控盐?巧用厨房三大法宝增加食欲

    随着网络越来越发达, 糖的危害被大众所知, 控糖成为了追求健康的饮食方式. 然而,在大家逐渐适应低糖生活时, 千万不要忘记 除了控糖,更要低盐.少盐. 1 你愿意减盐吗? 麻辣烫. 酸菜鱼 .自制火锅 ...

  • 【小娃系列】充满美、奇趣与想象的数理启蒙

    原创 大陆博士 大陆的星辰大海 2020-07-16 学龄前孩子如何进行数学启蒙?不需要正儿八经坐教室,不需要专业的教师,更不需要练习册,它完全可以加载于孩子日常的游戏中.首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

  • 【小娃系列】数理与诗意,神奇冒险之旅

    原创 大陆博士 大陆的星辰大海 2020-06-24 大城市里的小娃们,亲近大自然的机会不多,最多小区绿化带跑一跑,公园里转悠一下,周末出门踏个青,一年中也许有1-2次出远门旅行的机会,大部分时间里, ...

  • [小娃系列]想教孩子数学?别那么死板

    原创 大陆博士 大陆的星辰大海 2019-04-26 昨天群里有低幼宝宝的家长抱怨:大陆老师怎么都不写低幼的文章? 想想也是,既然现在思维培养已经从低幼开始抓起了,我也不能厚此薄彼,赶紧趁着现在奋起的 ...

  • [小娃系列]思维发展:从关于“容器”的探索行为谈起

    原创 大陆博士 大陆的星辰大海 2019-05-02 我们谈大孩子的活动多了,成人容易把学龄后的学习模式同样用于学龄前,甚至非常低龄的孩子身上,2-3岁的孩子都已经开始做练习册了,还有很多家长希望孩子 ...

  • [小娃系列]那些可以用来引导数学的材料

    原创 大陆博士 大陆的星辰大海 2019-05-08 大约十年前,我做过一个幼儿园的家庭园,就十几个孩子,中教两个,外教一个,还有一位保育员,加上我,五个人带了15名不到的孩子,开展我设计的学前教育, ...

  • [小娃系列]不刷练习册又该怎么办呢?

    原创 大陆博士 大陆的星辰大海 2019-08-06 低幼小朋友我不主张刷练习册,更不赞成刷题,为此我写了一篇文章: [小问题专栏]学龄前低幼儿童应该"刷题"吗? 有不少家长表示, ...

  • [小娃系列]够不够分?——具体情景中的相对性

    原创 大陆博士 大陆的星辰大海 2019-08-30 昨日班级答疑恰好又遇见一例,一位中班小朋友,家长给孩子做一道练习册的题目,不管题目本身,还是家长另外举例,都不能让孩子掌握,让我们来看一看这是一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