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淦医案

案一、黄××,男,45岁,工人,曙光医院住院病人,住院号:99/6112

病史及医案:1999年10月25日。直肠癌手术后,大便溏泄,甚则如水样,每日十余次,历经多种中西药物治疗已一月余,均未见效,苔白腻,舌质暗,舌体胖,脉细,良由脾肾两亏,脾虚则运化失司,肾虚则关门不固,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混杂而下,并走大肠,治拟健脾温肾,固涩止泻为法。

中医诊断:泄泻

西医诊断:直肠癌术后

处方:党参15g  防风10g  白芷6g  苍术15g  白术15g  炮姜10g  山药30g  扁豆衣15g  桔根6g  肉果10g  煨诃子10g  赤石脂30g  吴茱萸6g  补骨脂15g  焦山楂15g  焦六曲15g    5帖

效果:1999年10月30日。大便成形,每日1~2次,苔薄腻,脉弦细。守原方继服七帖。

案二、姜××,男,54岁,上海市名老中医门诊部,门诊号:017506

病史及医案:1997年11月22日。有胃病史五、六年,1995年12月在某医院胃镜及胃粘膜病理检查,提示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中度肠化及中度异型增生。刻下中脘痞塞,嗳气频作,时有中脘灼痛,苔薄黄腻,舌暗红,脉小弦。证属脾虚瘀热内蕴,治拟健脾清热化瘀。

中医诊断:胃痞

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

处方:太子参15g  白术10g  茯苓15g  生甘草6g  川黄连3g  连翘12g  蒲公英30g  藤梨根30g  莪术15g 木馒头15g 石见穿15g 水红花子15g  八月札10g  14帖

效果:1998年6月4日。经上方加减治疗半年后,中脘痞塞及灼痛消除,嗳气减少,苔薄舌暗,脉弦小。6月19日在同一医院检查提示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粘膜病理切片检查肠化及异型增生均已消失。

案三、石××,56岁,职员,上海市名医门诊部,门诊号:110004950

病史及医案:1996年8月3日。多食善饥,倦怠乏力,目糊,盗汗,大便每日2-3次,不成形,苔薄黄腻舌胖,脉弦,有糖尿病史,空腹血糖10.4mmol/L,证属脾肾亏虚,湿热内蕴,治拟健脾益肾,清热化湿,标本兼顾。

中医诊断:消渴

西医诊断:Ⅱ型糖尿病

处方:太子参30g  黄芪30g  山药30g  扁豆衣12g  玄参15g  苍术10g  川黄连5g   枸杞子15g  山茱萸肉15g  白术10g  白芍10g  川石斛15g  桑叶15g  桑白皮15g

效果:1996年10月5日。经上方加减,治疗2月,诸症悉减,大便每日2次,成形,苔腻,舌胖,脉弦,空腹血糖降至5.8mmol/L。

案四、吕××,男,68岁,门诊号:81/74613

病史:胸膺闷痛,反复发作,已四年余,发作时多服用冠心苏合丸,疼痛得以缓解。心电图检查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中医诊断:胸痹

西医诊断:冠心病  心绞痛

医案:胸闷且痛,心悸盗汗,虚烦不得寐,口干咽燥,头晕耳鸣,腰酸膝软,舌光剥干裂,以手扪之,舌面毫无津液,舌红,脉细数,此乃心肾阴虚,心神失养,治宜滋阴益肾,养心安神,仿景岳左归饮合生脉散加减。

处方:大生地15g  北沙参10g  山茱萸肉10g  甘枸杞子12g  麦冬30g  淮山药12g   云茯苓12g   炙甘草4.5g  赤芍10g  白芍10g  五味子3g  酸枣仁10g  丹皮10g  丹参10g  生蒲黄10g

效果:服药7剂后胸痛心悸未作,夜能入寐,舌体较前湿润,惟劳累和情绪不佳时仍有胸闷。

按:本例胸痹由于久服芳香温通之剂,辛散太过,耗气伤阴,心阴亏虚,心神失养,然心本乎肾,肾为五脏阴阳之根本,心肾关系至为密切,故采用心肾同治之法。

案五、徐××,女,24岁,住院号:83/5482

病史:患者缘畏寒高热(T39.6℃)头痛、遍体酸楚,鼻塞流涕第二天而入院,经用解表药治疗后,诸症悉除,惟感胸闷气短,心慌,心脏听诊第一心音低钝,心律不齐,心率70次/每分钟,心尖区可闻及Ⅲ°收缩期杂音,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早搏。

中医诊断:胸痹、心悸

西医诊断:病毒性心肌炎

医案:发热之后,胸闷气短,心悸不宁,倦怠乏力,苔薄黄,舌质淡红,舌体胖有齿印,脉细有间歇,表证虽解,而热毒未清,伤阴耗气,心阴亏虚,心气不足,心神失宁,治宜清热解毒,滋养心阴,补益心气而宁心神,生脉散合甘脉大枣汤加味。

处方:太子参15g  麦冬18g  五味子3g  炙甘草6g  板蓝根30g  大青叶15g  佛手片10g  八月札10g  苦参片15g  丹参12g  淮小麦30g  大枣5枚

效果:连续服药1月余,胸闷气短已平,心悸亦除,精神振作,心电图复查:早搏消失。

按:本例胸痹由于热毒稽留,伤阴耗气,致使心气心阴俱虚,心神不宁,方用生脉散益气养阴,甘麦大枣汤滋燥缓急养心宁神;板蓝根、大青叶用以清热解毒;苦参清热燥湿,乃扶正祛邪兼顾的治法。

案六、康××,女,42岁,住院号:73/2464

病史:有关节炎20十余年,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变)13年,心绞痛史10余年。3天来高热伴有右拇指关节肿痛而住院,入院后经用激素、抗风湿治疗,中药内服,体温迅速恢复正常,关节肿痛亦除,红血球沉降率自128mm/小时,逐渐降至31mm/小时,惟入院后第6天起心痛复发,甚则1日数发,心电图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经用中西药物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滴注近1月,心绞痛仍未控制。

中医诊断:痹证  胸痹

西医诊断:风湿热、风湿性心脏病、顽固性心绞痛

医案: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无定时,发则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头额汗出,四肢湿冷,痛去一如常人,惟觉虚弱乏力,舌淡,苔薄而干,脉细数无力,此久病之人,热病之后,不惟心阳不足,心阴亦已暗耗,总观前治,疏伐有余,益养不足,心阴宜滋养,心阳宜振通,寓补于通,寓疏于养,一味温燥,恐难戈获,方宜炙甘草汤。

处方:炙甘草9g  桂枝6g  生地30g  党参15g  麦冬15g  火麻仁12g  阿胶9g(烊冲)  红枣10枚  生姜6g

以陈酒加水煮药取汁服。

效果:服药当天,心绞痛遂得到控制,嗣后以此方巩固治疗1月而出院。

按:本例胸痹以阴阳俱虚为本,阴虚则不能荣养心血,阳虚则不能宣通脉气,故用炙甘草汤益气滋阴,补血复脉。检点前治之方药,有类炙甘草汤者,惟或无生地,或有生地而未用酒者,此方于滋阴药中,配以辛通健中之参桂姜酒,颇有深意,《名医方论》有“地黄、麦冬得酒者良”,查《千金》、《肘后》诸方书均有地黄与酒同用之方剂。

案七、汪××,女,48岁,住院号:75/2176

病史:患者因过度劳累,四小时来左侧胸部绞痛阵作,入暮胸闷气短,心悸不安,心率每分钟40次,心电图提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曾服阿托品等治疗,效果不显著。

中医诊断:胸痹  心悸

西医诊断:冠心病  心绞痛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医案:胸闷如压,心悸不宁,气短,劳则尤甚,头晕,寐短,乱梦纷纭,苔薄,舌淡胖,脉沉迟(每分钟45),肾阳虚衰,心阳不振,神不守舍,治宜温肾益气,强心安神。

处方:熟附子12g  炒党参15g  仙灵脾15g  紫丹参12g  炙黄芪12g  炒当归10g  炒枣仁12g  淮小麦30g  炙甘草6g  辰远志3g  鹿角粉3g(吞)

效果:服药一月,胸闷气短,心悸头晕均除,夜寐亦安,心率恢复,达60次/分钟。

按:肾阳为诸阳之本,肾阳衰则心阳亦为之不振,故见胸闷且痛,气短心悸诸症,附子既温补肾阳,又温补心阳;仙灵脾、鹿角粉温肾助阳,且温而不燥;因心脏的阴阳协调需要心气与心血的旺盛和充盈,故用黄芪补气,当归、丹参养血,气血流畅,通则不痛;丹参、枣仁、淮小麦、远志养心安神。阴阳调和,则脉气自通,心率恢复正常。

案八、黄××,男,48岁,住院号:74/4789

病史:昨日夜餐后,左胸疼痛发作,遂来急诊,做心电图提示:急性前间壁梗塞,收入病房,今日复查心电图示:前间壁梗塞向前壁发展,血压100/60mmHg。

中医诊断:胸痹

西医诊断: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

医案:胸闷痛彻背,短气不足以息,汗出,四肢欠温,苔薄,脉沉细,胸痹为患,心气极虚,胸阳不宣,血行失畅,颇有正气暴脱之虞,急拟养心固脱法,参以活血之品。

处方:红参6g(另煎冲)  麦冬9g  五味子3g  炙甘草6g  黄精30g  山茱萸肉15g  煅龙骨30g(先煎)  红花6g  桃仁9g  当归9g

效果:1剂药后,四肢转温,胸闷痛见减,以原方加减治疗65天,胸痛消失,心电图复查示:前壁心肌梗塞恢复。

按:本例为胸痹重症,短气不足以息,汗出,细致欠温,脉沉细,为心气极虚而有厥脱的迹象,治以红参峻补元气,麦冬、黄精养阴,再配以山茱萸肉、煅龙骨收涩固脱,其中山茱萸肉的用量宜大,至少在15g以上才能发挥作用。但胸痹总有闭塞不通,故治疗还须着眼于通,即使本例虚象显见而用补法时,也不可忘乎于“通”,所以方中仍用当归、桃仁、红花等活血之品。

案九、李×,女,62岁,住院号:78/025

病史:患者胸前区疼痛已四年,每日发作1-3次,每次1-5分钟,含硝酸甘油片可缓解,心电图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率88次/分,心率规则,血压120/88mmHg。

中医诊断:胸痹

西医诊断:冠心病  心绞痛

医案:胸闷如窒,心前区疼痛,每日发作-3次,发则泛泛欲恶,不思饮食,苔薄腻,脉细滑,此乃痰瘀盘踞,胸阳痹阻,胃失和降,治宜宣痹通阳,豁痰开结,和胃降逆,瓜蒌薤白半夏汤和橘枳姜汤加味。

处方:瓜蒌12g  薤白4.5g  制半夏10g  生姜3g  丹参15g  白檀香3g  枳实10g

陈皮6g  砂仁3g(研吞)

效果:诸症悉除,精神振作,心电图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明显改善。

按:本例胸痹,辨证为痰瘀互结,除胸阳痹阻外,胃气亦失于和降,故恶心,纳少等症,运用心胃同治,使病情明显好转。

案十、余×,男,51岁,门诊号:83/79681

病史:有高血压病史,三年前曾因心前区疼痛,在某医院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痛频繁发作,伴有心肌短气,心电图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陈旧性心肌梗塞,左心室劳损。胸部摄片示:主动脉增宽,血压200/100mmHg,曾服中药500多剂,多为瓜蒌薤白半夏汤或炙甘草汤加减。

中医诊断:胸痹  心悸

西医诊断:冠心病  心绞痛  陈旧性心肌梗塞  高血压病

医案:胸闷短气,心痛彻背,并向左腋下和臂部放射,每日发作频繁,动则心悸汗出,头晕头痛,夜寐短少,纳食不佳,大便干结,间日一行,苔薄黄腻,舌淡红,脉弦滑,证属心气不足,痰热内蕴,肝阳上扰,治拟补益心气,清化痰热,平肝潜阳,十味温胆汤合大陷胸汤加减。

处方:党参10g  茯苓12g  制半夏12g  枳实10g  陈皮6g  全瓜蒌12g  川黄连2g  炒枣仁10g  辰远志3g  石菖蒲9g  生龙骨15g(先煎)  珍珠母30g(先煎)

效果:药后心痛次数减少至每日1-2次,继续原方加减30剂,诸症悉减。

按:本例胸痹辨证非阴寒凝滞,亦非痰浊盘踞,故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治疗少效,而是心气不足,痰浊日久化热,痰热内蕴,方用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宽胸散结;十味温胆汤益气宁心化痰,因胃纳不佳,故去熟地等滋腻之品,石菖蒲既能化痰湿,又能健胃宁神;生龙骨、珍珠母既平肝潜阳,又安心神。

案十一、成××,男,71岁,住院号:76/2057

病史:左侧胸部阵发性刺痛两天,伴有心悸,来院急诊。心电图提示:急性前壁心肌梗塞,伴有多发性早搏及偶发室性早搏。入院后曾用利多卡因治疗心率失常。

中医诊断:胸痹  心悸

西医诊断:急性前壁心肌梗塞  心率失常

医案:1976年6月21日。左胸刺痛阵作两天,便秘七日未通,口臭目干,心悸不宁,脉弦不匀,舌边红带紫,苔白腻,症属劳伤心脏,湿滞热瘀交阻,先拟清热化湿,活血通腑去滞。

处方:黄连1.5g  制半夏12g  全瓜蒌12g  川厚朴9g  枳实15g  生大黄6g(后入)  当归24g  川芎9g  红花6g  苦参片15g  失笑散9g    5剂

二诊:1976年6月26日。

医案:动则左胸作痛,大便已解两次,但舌苔腻未化,口不干,脉虚弦,痰湿瘀虽减未化,心脏气血流行不畅,拟前方出入。

处方:前方去黄连、生大黄、红花,加制大黄9g、石菖蒲9g。

三诊:左胸闷痛未发,夜间惊惕,烦懊不宁,舌苔厚腻已化,大便四日未行,热瘀尚未尽化,心阴已见耗伤,拟养心清热,活血化瘀。

处方:北沙参15g  麦冬15g  山栀9g  苦参片15g  丹参15g  当归15g  降香4.5g

细石菖蒲9g  失笑散9g  磁珠丸6g(分吞)

效果:经17天中药治疗后,胸痛、便秘、夜寐不安等症状次第而愈,心电图示:前壁心肌梗塞恢复期。

按:本例胸痹属阳结痰热,故始用小陷胸合小承气汤治疗,先去其邪,再议其补,三诊见心阴耗伤,方用养心清热之法,是先攻后补的范例。

案十二、陶××,女,62岁,门诊号:85/28143

病史:慢性咳嗽,反复发作,已十余年,近一个月来,经常胸闷胸痛、咳嗽、喘息不得卧。心电图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胸部透视见:两肺纹理增深,肺野透亮度增加,主动脉延伸迂曲。

中医诊断:胸痹  咳喘

西医诊断:冠心病  慢心支气管炎  肺气肿

医案:咳喘十年,逢冬辄发,咳吐白色粘痰,多咳即喘,夜难平卧,近月来,胸闷且痛,痛时牵掣及左侧肩背,两下肢欠温,苔薄腻,舌淡青,脉弦滑,证属痰浊内蕴,心阳痹阻,肺失宣降,血不流畅,治宜通阳散结,祛痰下气,佐以活血之品。

处方:川桂枝6g  瓜蒌皮10g  薤白头4.5g  桃仁10g  杏仁10g  厚朴6g  枳实10g   紫丹参15g  赤芍10g  白芍10g  制半夏10g  炙甘草4.5g  陈皮6g

效果:服药18剂后,胸痛已除,咳喘胸闷亦减,夜能平卧。

按:本例胸痹伴见咳喘,予以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复方图治。白酒虽能通阳,但酒性上升,有助于气逆,故改用桂枝通阳降逆;厚朴、半夏、枳实、陈皮、杏仁行气降逆,化痰散结,桃仁、杏仁、赤芍、丹参活血化瘀。

(0)

相关推荐

  • 产后心肌病一例治验-摘

    李某,女,26岁,1982年6月7日入院,住院号23695.患者于1年前(妊娠4个月时)发现阵发性头痛.眼花.血压高(最高达170/110mmHg).两下肢轻度浮肿,无呕吐.抽搐等症状,未进行治疗.产 ...

  • 蔡淦验方

    乐胃煎 [组成] 党参  白术  茯苓  生甘草  陈皮  黄连  白花蛇舌草  蒲公英  丹参  莪术 [适应症]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 [方解] 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用党参易人参可久服缓服,& ...

  • 蔡淦证治经验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 我们分析了34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和异型增生病变患者的病机,认为本病的病机具有虚实错杂.本虚标实的特点.病变以脾胃为中心,脾胃虚弱,气阴不足为本.湿热邪毒.气滞血瘀为标.除宏观 ...

  • 名医经验——蔡淦

    乐胃煎 [组成] 党参白术茯苓生甘草陈皮黄连白花蛇舌草蒲公英丹参莪术 [适应症]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 [方解] 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用党参易人参可久服缓服,<本草正义>所谓:&quo ...

  • 蔡爷爷医案分享:皮肌炎与硬皮病

    正安聚友会江西分会 雨雪纷飞 邬拉 - 雨雪纷飞 在蔡爷爷诊所里,很多身患疑难重疾.别处无法医治的病人. 一边治疗,一边带徒,是蔡爷爷始终的坚持. 他说:"我们要一代强一代,我治不好,我希望 ...

  • 蔡淦

    证治经验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 我们分析了34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和异型增生病变患者的病机,认为本病的病机具有虚实错杂.本虚标实的特点.病变以脾胃为中心,脾胃虚弱,气阴不足为本.湿热邪毒.气滞血瘀为 ...

  • 蔡淦教授应用药对治疗胃肠疾病经验拾萃

    蔡淦教授临床应用 藤梨根.木馒头;.延胡索.广郁金;半夏.黄芩;升麻.柴胡;白术.白芍;黄芪.黄精;太子参.白术;桃仁.杏仁;紫苏梗.藿香梗;肉豆蔻.补骨脂等十个药对治疗胃肠疾病的经验....

  • 蔡淦治疗胃肠疾病常用药对举隅

    淦教授临床应用 蒲公英合连翘.柴胡合黄芩.海螵蛸合瓦楞子及白螺蛳壳.马齿苋合凤尾草.砂仁合白蔻仁.黄连合吴茱萸.枳实合白术.苍术合白术.附子合干姜.半夏合陈皮等药对治疗胃肠疾病的经验....

  • 总结蔡淦教授临床诊治慢性胃炎的辨证及用药规律。

    总结蔡淦教授临床诊治慢性胃炎的辨证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蔡淦教授131例治疗慢性胃炎的医案,录入Access数据库中,基于SPSS及Clementine软件的频数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与关联规 ...

  • 基于数据挖掘的蔡淦教授膏方用药规律研究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研究蔡淦教授的膏方用药规律,对中医临床膏方用药提供临床参考,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本研究收集蔡淦教授2012年至2018年间膏方门诊病例1989例,采用excel录入数据,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