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糖”饮品收割智商税?追捧甜味的背后,是一出百年大戏

大家好,我是观察者网《科工力量》栏目主播冬晓。近期,一则公告让不少爱喝元气森林乳茶的年轻人慌了。元气森林在公告中说:“宣传中没有说清楚0蔗糖与0糖的区别”,因此要“修正升级”,“包装从原来的'0蔗糖 0脂肪’改为'低糖 低脂肪’”。3月20日起生产的乳茶,不再含有结晶果糖。声明最后,元气森林还发出提醒:乳茶有奶,所以有糖。到底“零糖”“零蔗糖”之间有何区别,“无糖”饮料,喝了到底会不会长胖?

对古人来说,糖和甜味,是可以划等号的。人类最早的甜味,就来自于“大自然的馈赠”。蛮荒时代,人类从鲜果、蜂蜜、植物中摄取甜味。中国则是世界上最早学会制糖的国家之一,在《诗经》中就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诗句,而饴就是饴糖。

同时期的欧洲,古罗马人获取甜味的方式是把熟透了的葡萄放在铅制器皿中,反复熬煮,做成甜酱。铅与葡萄有机酸形成的铅盐,可以增加甜度。罗马人热衷于使用铅来铺设水管,很难说是否与此有关,但这种有毒的甜味剂,确实受到他们上流社会的追捧。

从化学上来讲,糖类广泛分布在自然界的有机化合物。根据能否水解以及水解后的产物,糖类可以分为单糖、低聚糖和多糖。其中多糖是指淀粉和纤维素这类物质,而我们日常说的糖,则是指单糖和低聚糖中的双糖,蔗糖就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双糖,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糖。

蔗糖顾名思义,最早是从甘蔗中提取出来的。上万年前,新几内亚岛上的人就已经采集甘蔗,嚼食根茎。这种甜味的水果慢慢在岛屿间传播开来,并在公元前传入亚洲。

甘蔗显然来对了地方,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这种甜味水果的国家,自然而然的,也成为了蔗糖的发源地。欧洲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虽然十字军东征的战利品上出现过阿拉伯的制糖法,但作为热带作物的甘蔗并不适合在当地生长,欧洲的蔗糖供给被精明的阿拉伯和威尼斯商人所垄断,价格极其昂贵,往往被做成小包,配上其他成分,当作药品出售。

在12世纪被出售的一种药物中,90%含量是糖。甜味显然比药物更受欢迎,药剂师们开始剔除其他成分,只卖糖,糖果就诞生了。但价格昂贵的糖是贵族的专享,和平民百姓无缘。17世纪的意大利,市面上一磅蔗糖就可以卖到1个金币。也正因如此,凡尔赛宫晚宴上甜到发齁的甜食,就成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财富的象征。

蔗糖真正走进欧洲平民的生活,还要等到大航海时代。依靠坚船利炮,欧洲殖民者在非洲、美洲、亚洲获得了大量甘蔗产区。和东亚的手工作坊不同,欧洲殖民地的甘蔗种植园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但烟熏火燎的加工场所、随时可能吞噬生命的熬糖大锅,使得加工厂宛若人间地狱。

显然,“高贵”的欧洲人是不可能去干这个活的,殖民地的土著消耗殆尽,非洲黑奴就成了接班者,一船一船的黑奴被送往甘蔗园。可以说,当时运往欧洲的每一粒糖,都沾满了黑奴的鲜血。这一情况直到拿破仑时代才有所改变,因为当时英法在打仗,互相经济封锁,导致欧洲大陆货物奇缺,适合本土工业化生产的甜菜制糖由此兴盛起来。

19世纪末,西方列强开始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糖的地位再次上升。在绵延的战火之中,能够给士兵提供高热量的糖,成了重要的军事物资。二战中,日本选择南下进攻东南亚,除了保证石油供给,获取蔗糖也是原因之一。

当时,糖甚至能够用来衡量一国国力,东方战场上的中国士兵一天只能吃两顿米饭,少量青菜,而美军的单兵口粮中,却包含了糖果、巧克力、含糖饮料等多种糖类配给。美国占领日本后,美国大兵在日本,几乎可以用巧克力、糖果,买到他们想要的一切。蔗糖,在这一时期迎来了它的巅峰。

上世纪中期,人类开始重视健康问题,肥胖、冠心病等损害健康的因素成为研究的重点。以美国科学家为代表的一派,认为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是诱发冠心病等疾病的元凶,而英国科学家则认为糖类添加物才是凶手。此次争论最终以美国人获胜告终,市面上各种各样的“低脂0脂”食物开始涌现,但为了保持口感,这些食物中又被添加了更多的糖。

但近年揭秘的一些资料显示,正是美国制糖业炮制了这一结果。它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资助了大量类似的研究项目,并操控舆论,将饱和脂肪推上凶手的位置,弱化了糖制品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但谎言终究是谎言,随着时间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过多地摄入糖,对健康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高糖能量饮食的摄入,使得糖尿病、龋齿比率不断上升;加上糖的高热量会使人发胖,使得很多爱美的女士也对它敬而远之,但让人类戒除糖对于味觉上的诱惑,显然是不可能的。“代糖”,也就是甜味剂,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甜味剂,能赋予食物以甜味,而且能量很低。一般来说,一个合格的甜味剂应该没有糖的能量,也不会升高血糖;同时,又能满足我们对甜味的需求。甜味剂最早的诞生,几乎都源于失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法尔伯格,在研究煤焦油衍生物时,没洗手就去擦嘴,结果发现了一种甜度是蔗糖数百倍的物质“糖精”。“阿斯巴甜”和“安赛蜜”的发现过程也都差不多,都是研究人员没洗手就把手指伸进了嘴里;只有“甜蜜素”的诞生略有不同,那一次是研究人员误食了退烧药样品。

糖精是最先崛起的,也是大家最熟悉的“代糖”。由于不提供热量,糖精被当做低脂糖迅速走红。但糖精后来被怀疑有致癌的嫌疑,一度被禁用,虽然不久又被开放使用,但它发苦的金属回味,不适应烘焙等缺点,都没有让它走得更远。甜蜜素的热稳定性倒是很好,可以拿来烘焙糕点,同时还能掩盖糖精的苦味,但缺点是甜度不高,因此它经常和糖精一起出现。

1982年,可口可乐开始推出健怡可乐,选用了安赛蜜作为甜味剂,它的味道更接近蔗糖,口感更好,不过,可口可乐似乎并不满意,在随后的零度产品中,甜味剂换成了阿斯巴甜。阿斯巴甜的甜度是蔗糖的200倍,提取成本也比蔗糖更便宜,因此很快风靡饮料圈。

但后来的研究又发现,阿斯巴甜在摄入后会分解出苯丙氨酸,患有苯丙酮尿症的人无法代谢这种物质,因此添加了阿斯巴甜的食品,需要在配料表中标明这一点;加上阿斯巴甜一加热就会失去甜味,适用范围受到限制。人类又踏上寻找新的甜味剂的征程。

这一过程不用太久,因为有太多的代糖、新型糖供我们选择了。木糖醇、赤藓糖醇、罗汉果甜苷、甜菊糖苷、三氯蔗糖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都不含有热量、不升血糖,因此它们开始成为了我们食物中的常客。

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木糖醇,口香糖就是它的代表。木糖醇广泛存在于水果、谷物中,甚至人体每天也能产生;木糖醇的代谢不用胰岛素参与,不会引起血糖上升,也不会诱发龋齿。但木糖醇也有缺点:人体吸收很慢,摄入多了,就会腹泻,因此不能吃太多。

赤藓糖醇和木糖醇一样,也是糖醇的一种,同样广泛存在于果蔬之中。它的优点和木糖醇一致、热量更低、人体耐受性更强,不会引发肠胃不适,口感也更好。唯一的缺点只有甜度较低,只有蔗糖的60%-70%,因此常被拿来配合其他代糖使用。赤藓糖醇在中国的知名度也不低,可以说它就是元气森林广告的功劳,因为它在后者饮品配料中得出镜率非常的高。

罗汉果甜苷,顾名思义就是从罗汉果中提取出来的,是罗汉果的甜味成分。它的甜度也很高,是蔗糖的200倍。但罗汉果甜苷含有很多其他苦味成分和其他杂质,很难去除。从甜叶菊中提取出来的甜菊糖苷,甜度和罗汉果甜苷类似,但同样有微微的苦味。

三氯蔗糖是最甜的,甜度达到了蔗糖的600倍。但由于太甜了,因此常常和赤藓糖醇复配使用。实际上,我们平时喝到的饮料,往往就是上面两三种物质组合而成,主要的目的是调配出更好的口感,而这些甜味剂,确实可以算是“0糖、0脂肪”。

哎?说到这儿。大家是不是觉得还漏了什么?对了,就是那个刚刚从元气森林配方中消失的结晶果糖。结晶果糖是葡萄糖的同分异构体,是一种天然的单糖。但结晶果糖依然是果糖,对血糖、血脂仍不友好,近年来的研究更是发现,果糖无法像葡萄糖那样成为能源来源,而是被肝脏当作毒素来降解。它们中的一部分,最终会化为自身脂肪合成、另一部分成为尿酸,成为肥胖和痛风的潜在诱因;还有一些沦为促生心血管疾病的胆固醇以及自由脂肪酸,后者也就是血脂和肝脂肪的来源。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虽然传统上糖指的是蔗糖,但随着大量新型甜味剂被开发出来,这个等式早已不成立,0蔗糖不等于0糖。那你可以就要问了,那些真正“0糖、0脂肪”的代糖,是不是就可以畅快地痛吃了?当然也不是,有研究表示,人体的对于外界热量的反馈,是一个很神奇的系统。比如你吃了一口“0热量”的代糖,甜味是满足了,但是你的舌头会告诉你,还不够,还需要摄入更多卡路里,于是你又会再次踏上寻找甜食的旅程。

糖是现代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其甜味使人感到愉悦,也是我们热量的主要来源。但“0蔗糖”并不等于“0糖”,“低糖”也.并不一定代表健康。如果你想保持身材,保持健康,糖最好还是要适量摄入。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