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远生:一所民办学校校长的教师减负增值之道

周远生

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副总裁、上海新纪元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潍坊新纪元学校总校长、江苏省重点中学校长、浙江海亮外国语学校总校长、上海教科院实验中学校长。曾荣获“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德育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国内知名基础教育专家。在德育、差异化教育、学校管理及咨询、教师培训等领域进行了系统性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并取得显著成就,编写了40万字的学校岗位实操手册和30多万字的差异化教育理论专著《周远生与差异化教育》,并进入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家研究院组编的“教育家成长丛书”。鉴于周校长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成绩突出,多家国内外知名媒体对他进行了专访,包括中央电视台《影响力对话》、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中国教育智库网《白丁会客厅》、韩国CBS电视台等。
“为教师减负,助力教师生命成长”,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一直困惑着不少校长。潍坊新纪元学校总校长周远生结合自己多年治校育人经验,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浅出,讲述民办学校教师的减负增值之道,为教育同行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样本,指明了发展方向。
1

解读“负担”与“生命成长”

周远生校长用辩证的方式阐述了自己对“负担”和“生命成长”两个关键词的理解。
“负担是教师工作过程中,客观环境对教师主观心理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因此负担对于不同的人感受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理解为一种享受,有的人理解为一种负担。而生命成长可以从生理成长和心理成长两个维度理解,归根结底是生命价值的意义,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体现。”周远生校长说。
鉴于这一理解,周远生校长针对如何化解教师的负担,提升教师的生命价值这一永恒的话题,有自己的想法,也为此在学校具体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实践。
2

独到见解,深入浅出

周远生校长认为,首先减轻负担要从心理上入手,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升教师对教育价值的认知;二是唤醒教师的职业道德感;三是培育教师的教育情怀。
具体来说,教师的工作是关乎社会价值的实现,关乎每一个生命的成长,从这一意义上讲,这一工作具有社会道德的属性,有着极强的个性化,如果仅仅靠量化,靠考核,靠检测是很难求进的,如果唤醒教师的职业道德感,就会激发教师的内驱力,由内而外自主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家庭负责, 因此负担在一定程度上被化解,最终还是要培育教师的教育情怀,教育情怀是教师个人更高的追求和信仰,如果老师能把教育作为自己的最高的价值追求,像西方传教士一样,乐此不疲,那么教师的负担解决得会更好。
其次,是拉伸和提高教师的心灵世界。这不是简单的灌输,讲一些理论,而是更多地利用榜样的力量,用故事的形式,利用不同的机会,给教师讲特蕾莎梅的人生信条,讲苏霍姆林斯基的办学故事,讲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不带一棵草”等等,以此引领老师有崇高追求,来荡涤老师在市场经济里心灵上留下的名利的浮尘。
最后,在行政上减轻教师的负担。作为有着多年治校经验的周远生校长,在这一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做法。
2003年,周远生来到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当时集团的名字还叫新纪元教育管理有限公司,给他的职位是总裁,周远生听着刺耳,立马就给改了名字,注册为上海新纪元教育管理中心,自己也由总裁变成了主任。
所以,周远生校长认为,教育是一个学术组织,不是社会意义上的社会组织,所以要弱化行政管理,强化专业引领。
“教育行政管理行为一定是指向和教育教学各个岗位的功能和目标的一致性。”周远生说,刚到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他就提出了五六个课题研究,第一个就是现代学校制度研究,这其实给校长提出了一个命题,引领校长建构新纪元的办学标准、质量标准以及质量体系,形成了40万字的制度样本,最终把校长的行政任务转化为课题去研究。
此外,在教师专业发展领域,周远生校长也以课题的形式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研究。
2004年,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在上海刚刚提出,周远生校长就开始了其研究之路。没有教师发展标准,他就借鉴企业的标准,建构了十几个教师岗位的专业发展标准,研发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维课程:通识课程、岗位能力课程,岗位实操课程,构建起了随之配套的教师评价体系。
这是周远生校长把行政管理转化为学术引领的具体实践和策略。
2014年,周远生来到潍坊新纪元学校担任校长,针对学校现状和教师成长,他适时提出了“教师备大课,备一辈子课”的教师发展理念,引领教师把每一个学科建设成品牌学科,通过特级教师领衔,帮助教师理清教学上的各个环节,构建起八大模块教师备课标准,在让教师成长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3
一点建议:会读书,广读书
“除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这些常规路径外,要增加书香浸润,特别是在新课程、新课标的背景下,读书是让教师生命成长、专业成长的最好的路径。”最后,周远生校长在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读书应该从哲学、应用理论以及技术和方法上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不仅会读书,还要广读书,从而构建起宽泛的具有全学科特点的知识体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