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丨母亲的孝道
母亲的孝道
作者:陈红
我是1978年出生的,那时候国家改革开放刚起步,百废待兴,爸爸妈妈工作很忙,也非常敬业,所以照顾我的时间就少了。为了工作家庭都不耽误,经过家人的商量,把我姥娘(当地土语,外婆的意思,以下文中皆称为外婆)从山东老家接到河南虞城照顾我。那个时候,我外婆已经60多岁了,白发苍苍,满嘴的牙齿也已经没有了。从此我的生活起居就由外婆照顾了。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儿童没有什么娱乐项目,在我不会走路的时候,外婆总会抱着我哄我开心;当我饿了的时候,她就用干瘪的嘴,把食物嚼烂再喂我,我都吃得特别香甜。一晃几年过去了,从不会走路的我到满处乱跑的调皮小子,我慢慢长大了。从那时起我与外婆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我小的时候,总有一个疑问萦绕在心里,百思不得其解。妈妈不论春夏秋冬经常做的饭就是手擀面条,一星期都能吃好几天,有时候我都吃腻不想吃了,因为年龄小,不懂事,闹着不让妈妈做,但是妈妈依然“我行我素”,并且给我解释说,吃面条既能长大个,又能长漂亮,多好呀!对于妈妈的“狡辩”我根本不听,还生妈妈的闷气。多年后的我用事实证明,妈妈在撒谎,因为我的身高只有一米六六,长得也不漂亮,(但我很自信呦)!等我稍微长大后,妈妈才给我说出实情:“你外婆年轻的时候,为这个家没少挨饿受罪,她这一辈不容易呀!老人家最喜欢吃得就是手擀面条,再加上她五十多岁的时候,牙齿就掉没了,当时没有条件及时给老人家安一副假牙,时间长了,再想安的时候,牙床都磨平了,不能安了,这是作为儿女的失误,我也特别自责!”说道此处的时候,妈妈有些激动,眼角泛着泪花。“现在生活好一些了,有这个条件了,我就想让你外婆经常吃到她老人家最想吃到的---手擀白面条,再加上也好嚼烂,作为儿女也想在她有生之年,多享受一点,尽一点我的孝心。”我听着妈妈地叙述着,像是在听一篇精彩的“故事”,听着听着仿佛进入了“故事”里,若有所思的频频点头,从那时起调皮的我好像也懂事了不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晃几年又过去了,我慢慢长大了,外婆也老了。夏季是水果丰盛的季节,外婆特别喜欢吃水果, 西瓜、葡萄、桃子、面瓜等等都是老人家的最爱。
妈妈是个有名孝顺女,自然会经常买一些水果,让外婆吃,老人为此很满意,我和妈妈也都非常高兴。但是外婆因为年龄大了,肠胃不太好,水果吃得稍微多一点,就会拉肚子,有时甚至走不到厕所,就拉倒了裤子里。清理粪污这个“艰巨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妈妈身上。这时,我就成了妈妈的小助手,常常帮妈妈把外婆搀扶到家里的澡盆里给她洗澡,洗完澡后,妈妈还要清洗外婆换下的衣服。每一个伺候外婆,涮洗衣物的动作,妈妈做的都是那么灵活、流畅、自然。因为外婆经常拉裤子,我就自作聪明给妈妈出了一个“好主意”,建议不让外婆吃水果或者少吃水果,不就解决这个问题了吗!但是,妈妈的回答,却让我很惭愧。她说,你外婆都是七十岁多岁的老人了(在那个年代都算高龄老人了),熟透的瓜,说不准哪天就不在了,再想让她吃,也吃不上了,她受了一辈子的苦,我只想在她有生之年,让她多吃一点喜欢吃的东西,拉肚子,弄脏了,我再给她洗,这没有什么!短短的这几句话,在我耳边久久回响,让我无地自容,感触颇深。
现在的我早已结婚生子,成家立业,我的妈妈如今也已经老态龙钟,可妈妈的孝道通过时间的推移,不仅潜移默化熏陶着着我和我的爱人,还自然地熏陶着我的儿子和女儿,我们在这样的家庭、家教、家风中健康的成长,对于孝顺二字我们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并且自觉地去传承,一家人平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相处在一起总是那么其乐融融、和谐美满!
文/陈红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陈红,虞城县交通局职工,现年43岁,文学爱好者,此文为处女作。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