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老屋 燕子
〓 第 1523 期 〓
文|马义 编辑|王成海
今天是农历三月初三。
记得过去,老家的乡亲们每年都很关注这一天的天气,说是三月三这天,大刮大收,小刮少收,不刮就颗粒不收,意思是说三月三这天风刮得越大越好,风大就预示着今年是丰收年。据说,这是过去几辈当地种地人品出来的经验。不过追溯已往数年的情况,倒是不见得全都应验。
我站在城郊马路边的柳树下,遥望故乡的方向。灰色的天空下群山起伏,黄蒙蒙的,心想,故乡的风一定不小吧,管它灵验不灵验,大点,刮得再大点。
此处,有风,可不算大。风儿轻轻地吹过,路旁几株柳树的枝条马上作出回应,扭动起柔软的腰。那条条柳技上的嫰芽,在阳光下闪烁着点点金光,绿得可爱。″二月春风似剪刀”,真佩服诗人贺知章观察事物的细微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正当我陶醉在这微风拂柳的情景时,猛然听到几声鸿雁的鸣叫,抬头望去,天空中有几只鸿雁,正努力地拍打着有力的翅膀,急匆匆地边飞边叫着,像是在寻找丢失它们的雁群。望着孤零零的飞向远方的几只鸿雁,我的心中泛起一阵伤感。我们这些离开故乡,四处飘泊的人,多么像那离群的鸿雁啊!
天空中,一缕白色的云,像是一丝风筝的线,把我的思绪拉回到童年时代的故乡。
undefined
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山沟里,隐藏着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村庄,村子里仅有七八户人家,小土房依山傍沟,歪歪扭扭地零散在一条水沟的两侧。这就是我的故乡。
如今,我的故乡也不在了,好像从它一出生就注定要消失似的。它艰难地走过百年历程,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牛耕式"的种植方式逐浙地成为历史。多数人家举家外出,融入了城市生活的节奏中,剩下的人家也搬迁到新农村享清福去了,留下的仅仅是我们心中难以割舍的对故乡的怀念。
我的故乡并不美,可她却是我时刻怀念的地方。村西的那口辘轳井,村东的那座小石架,南山的四块石,北湾的木瓜瓜,至今,无论想起老家的那一处,总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么牵挂。
我家的老屋紧靠着南山根,早晨和上午是见不上太阳的,到了中午和下午,阳光才能照到小土房。就是这样简陋的两间小土房,曾经给予了我温暖,陪伴我走过了人生美好的童年。
我常常梦见老屋,时隔这么多年,在老屋发生的点点滴滴,总是记忆犹新。记得每年的三月初三这天,村里人都要把自家的屋子粉刷一新一一叫刷家。刷家用的白土是人们在农闲时从几里以外的一个地方刨来的。这天,母亲也不例外,地里的农活再忙,挤出中午的时间也要把家刷一次。据说,三月三是寿诞日,是天上王母娘娘的生日。今天王母娘娘要在天庭举行生辰宴,说是邀请各路神仙都去参加她的寿宴,叫蟠桃会。于是人间各家各户的家神呀、门神啦,还有灶王爷都要起身离开人间,去给王母娘娘送贺礼。趁着诸神不在,这可是人们给屋内清理卫生的最好机会。家是不能随便刷的,若在平时你想刷家也得看个三六九日,要不然,灰头灰脸的,戮戮搭搭的,会给诸神造成不便。那样,神们会生气的。若家神不安,灶神不稳,会使家中诸事不利。这和每年过了腊月二十三再刷家是一个讲究。说是小年这天,人间所有的神仙都要去天上一一回家过年,到了来年破五即正月初五就照常返回人间。这一民间的美好传说,让人们明白神仙也是够辛苦的。那么刷家也就有了讲究。讲究也是一种习俗,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我们是不信的,可是在农村,我们的上一辈是硬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
记得母亲每年三月三刷罢家后,总会把堂屋窗户上的两空窗户纸去掉。这个我明白,这是母亲专门为燕子留的。每年这个时候,总会有一对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从这两空窗空飞进,在我家的堂屋的房檩上垒窝。母亲叫燕子是胡燕儿。这几天母亲像是等待外出的儿女回家似的,嘴里总是念叨着:″胡燕儿快来呀。″″唉,胡燕儿怎还不来?″在母亲的影响下,我们全家人的脸上都写着焦虑和期盼。
燕子终于来了。这对燕子肯定是上年在我家居住过的。只见它们熟练地从给它们留好的两空窗空飞进堂屋,飞上房檩上。我们全家人看到燕子很高兴,想必燕子也很高兴。中午,母亲还特意改善了伙食,炸了油糕,说是给远路风尘的燕子接风。这也是当地招待亲人最高的礼节了。
undefined
晚上,已经息灯了,我们全家人躺在里屋睡不着,静静地倾听着堂屋一对燕子的对话。它们唧唧咕咕地聊着天,大概是叙说着它们一路上的艰辛,要不就是交谈入住老家的感慨和打算。我俏俏地问母亲:″燕子说得是甚话?"姐姐抢着回答我:"胡燕儿,胡燕儿,从南方来的,说得不是湖南话,就是湖北话。″″你能听得懂?″"我也听不懂。″我们嗤嗤地笑了起来。有心的燕子也停止了它们的谈话,我也慢慢地进入了梦乡。
燕子是勤劳的,和种地农民一样喜欢农村,不怕吃苦。往年的旧窝,它们不住,非要在旧窝旁边再垒新巢。
燕子垒窝一口泥,我还真以为燕子是用嘴含来泥搭窝的。一次我藏在井台旁,专门看燕子是如何含泥的。井台前到处是小水坑。燕子飞来轻轻地落在水坑边。我定睛一看,看见燕子嘴里含着一根横着的柴禾小硬棍,小硬棍的两头露出在燕子嘴的左右两边,也不长,不细心看还真难发现。只见燕子低下头,摆动着小脑袋,用嘴左一挑又一挑,小棍子的两头马上挂上了泥团一一要不是我亲眼所见,打死我也不相信眼前的事实。小燕子的作法难道和人们担水、挑柴不是一个道理吗?这不叫含泥而是担泥。我被燕子的这一创举,惊得心突突地跳。随着″唧″的一声,小燕子展开双翅,从水坑边潇洒地飞起,飞向它搭窝的地方。就这样,小燕子一次又一次地挑着泥巴,搭起了新窝。多么聪明、多么勤劳的燕子啊!这一惊人的发现,牢牢地刻在我的脑海里,每当看到燕子时,那童年时惊人的一幕总会在我的头脑中再现,让我不能忘怀。
如今,老屋早已不在了,母亲也离世多年,村子也没了,也不知道那一对对勤劳的燕子又去何方搭窝生子……
柔软的柳条轻轻地拍打着我,让我从深沉的记忆中醒了过来。
噢, 起风了。
喜欢本文就在最后右下角点个“在看”让更多朋友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