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经典 | 《除欲究本》卷五 · (五)跳得紧弃邪从正,永不歇将正诱邪
《除欲究本》卷五
诗曰:
莫道人邪性不良,一闻道话变心肠
纵然匪类日来诱,志气惟坚有主张
1
昔日有二庶人,其性相投,拜盟为生死弟兄。
两人且是猴性,反复无常,素行不正。旁人与他二人,送了两个夭号:一个叫做“跳得紧”,一个叫做“永不歇”。二人终日吃酒赌钱,诓骗善人。
忽一日闻某山上会开了,他二人假装斋公,朝山哄人。正走中间,起了大雾,把跳得紧走迷山了,直走了三日,不觉大径。走着一个大山背后,那里有两个修行人坐静。跳得紧正走中间,见有一块谷,跳得紧说:“好了,有谷此处一定有人。”
又望那山坡上一看,见那里结着一个茅庵,茅庵里头有两个道人。跳得紧走至跟前,跪下叩头。口称:“仙爷救命。”道者说:“我们二人是无能之人,在这里避闲,不是神仙。”
道者就问:“你从那里来?”跳得紧把来处说了一遍 。道者问:“想必你还莫吃饭。”跳得紧说:“三日未见五谷。”二位道者煮粥款待,吃饭已毕。二道者说:“你就在此处安歇。”跳得紧说:“承师傅的恩慈。”
天晚,二位道者讲罪福因果,谈玄说妙。直说到三更以后才眠,把跳得紧的心说动了。这跳得紧前生却是个修行人,假打坐,盲修瞎炼,未得真传,白受了几年苦,所以今生为人不安。今遇二位道者,把他提醒了。他次日就拜道者为师,和他师傅同居修行,师傅密授他涵养的工夫。
一日,他师傅说:“你在此处不必久住,你还有俗情未了。”跳得紧问:“师傅,俗情怎样的了法?”他师傅说你在那里染的,还在那里了去,了完你再来修行。他师傅把话说到这里,第二日跳得紧下山回家。
2
永不歇闻得跳得紧回来了,就来探望。看见跳得紧,往前跑了几步,双手拉住痛哭说:“人都说你着虎吃了,不料你今日还回来了,我请你到街上去吃饭,我与你压惊洗尘。”跳得紧说:“我昨日偶冒风寒,今日肉食都不能吃。”
永不歇听跳得紧说此话,也不提接风的话了。就问前者怎样走岔的,今者怎样回来的。跳得紧就把走迷了的话学了一遍,把拜师傅修行的话一字也未提,永不歇告辞就走。
从此,跳得紧在家务农,有要紧的事才出门,亲戚朋友也不往来,如此五年。永不歇和他是一把连手,累次勾引,叫他出门去哄人。跳得紧拿定主意总不去,把永不歇气的敢怒而不敢言。欲想说他的不是,他看那跳得紧行为比他正,心上怒气不息。
一日吃了几盅酒,假推酒醉,数说跳得紧。说:“咱们本是耍彩取巧的人,正是弄钱的时候,你连集也不赶,会也不上,亲戚朋友都不往来,终日在家务农。一个好长工,才能种三十亩地,把你也当个长工,全做三十亩地,能养活几人?还能兴家置业么?”
“自古道:人不得横财不富,马不得野草不肥。咱们两个,一场子讲三百串五百串输赢,要碰着个呆小子,何愁富贵。你如今隐在家里,好是朽木粪土一般。”
那跳得紧听永不歇说话,不通情理,又吃醉酒了。跳得紧低着头,闭着目,凝心耐性,总不答言。永不歇又说:“谁把你迷住了?我把你也劝化不醒!”告辞就走。
跳得紧把永不歇送出门去,往回走着,心上自想:我才知道,学正人善守安静,也有人不服。
歌曰:
无养不知有养妙,无养反把有养笑
百般凌辱不动气,拿定主意不发懆
董清奇,清代河南邓州人,生卒年不详。他曾到处云游参访,且惯于赤足,乞食为生,颇有全真祖师苦志清修之风,故号“乞化道人”、“赤脚道人”,时人亦称“赤足董仙人”。
他的足迹遍布陕西、湖北、湖南、甘肃、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等地,因而见多识广、德高望重。清代嘉庆丙寅年间,在八仙庵内有识之士的努力下,董清奇被聘为住持。
他勇于担当,雷厉风行,一方面致力恢复十方丛林制度,重新开坛演戒;一方面竭诚募化集资,对八仙庵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葺,据说西跨院即此时扩建而成,并增建邱祖殿。
董清奇还善于言辞,他把云游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汇编成一部《除欲究本》,以浅俗轻快的口吻和笔调宣扬三教合一的心性修养思想。嘉庆十八年,地方官绅商庶为他捐资出版了此书,为八仙宫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位修持高洁、见多识广的住持,感召力、凝聚力自然是巨大的,所以可以想象当时八仙宫香火鼎盛的情形,否则怎么能配得上“大振仙宫”这样的评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