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江龙舟新探|端午:飞龙腾跃汨罗江

端午:飞龙腾跃汨罗江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唐.文秀《端午》

竞渡相传为汨罗,不能止遏意无他。

——唐.白居易《竞渡》

为什么唐代的两位诗人一个把端午交给了屈原,一个把龙舟交给了汨罗?

实际上当今端午、龙舟和汨罗三个名字都演变成了屈原的名字。说起这三个名字,我们的脑海中就会跳出屈原的名字,说起屈原的名字我们也会跳出端午、龙舟、汨罗三个名字,这是经2300多年的历史而融合于一体的。

宋诗人张榘《楚湘旧俗》云:楚湘旧俗,记包黍,沉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搥鼓骄劣。

此诗生动地记录了汨罗江龙舟竞渡情况。

1、

关于端午节和龙舟竞渡的由来,说法甚多,流传比较广的是纪念人物之说,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纪念介子推说以及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纪念屈原说。

为什么自南北朝始端午、龙舟就交给了屈原?还得从汨罗江端午起源说起。

追索端午起源,却发现并非是纪念什么人物而来。

端午节的诞生是跟随中国星占学、易学而来的。源自先民的天象崇拜。后世将端午附着在人物之上,只是对端午内涵的一种补充。

在传统文化中,仲夏午月午日,苍龙七宿运行至正南中(乾)方位,是龙飞天的日子。

《春秋命历序》:“(五龙)父子分治五方”。以“龙”为图腾,在图腾时期,四支族的四龙各治一方,而以团族的一龙为中央共主,所以有五龙分治五方之说。

《易经》第一卦乾称其为“飞龙在天”,龙星处在“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上古先民在每年“飞龙在天”的仲夏端午以扒龙舟形式举行盛大图腾祭,酬谢龙祖恩德,祈福纳祥、压邪攘灾。汨罗江的祭龙风俗,大概也是如此。

而汨罗江的祭龙之地在磊石山龙神庙。

磊石山旧名万岁山、龙寿山、五木山;《拾遗记》将之定为洞庭山,这儿自古就是祭龙之地。《永乐大典.古罗志》记:“昔轩辕氏,奏乐于重湖之上。释子以其遗址,立小招提,命名曰龙寿山万岁寺。于是有龙君之祠,多历年所。”此据说明,古罗把黄帝尊为了龙神。《长沙府志》记:“磊石山,⋯⋯一名万岁山,一名青龙山,一名五木山。⋯⋯后建洞庭庙,又立磊石驿。”

根据《长沙府志》记载,营田黄陵山(湘山)、凤凰山凤凰台、汨罗神鼎山都跟黄帝“登熊湘山”“张乐洞庭之野”“铸鼎”“乘龙升天”有关,史册上留下了比较多的记载。

尊黄帝为龙神,应是楚民带来的风俗。

众所周知,“五帝”之首帝黄帝,不仅长得“龙颜有圣德”,还“令应龙攻蚩尤”。黄帝不仅平时“乘龙扆云”,就是在他辞世升天时,也是“有龙垂胡髯而下,迎黄帝”的。“五帝”之二的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巡行天下,无比威严;“五帝”之三的帝喾,“春夏乘龙”,也是离不开龙的。

就此说明磊石龙神庙,首先是出于对黄帝的崇拜。

查找洞庭湖洞庭山的最早记录是《山海经》:“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之后《拾遗记》将洞庭山定位到了磊石山。

这个“东南一百二十里”的地距是按洞庭湖中首山“篇遇山”来确定的。《中山经》:“凡洞庭山之首,自篇遇之山至于荣余之山。”

篇遇山“首”应确定在乾宫,就是西北方位,这是君王之位。当为钱粮湖北的天井山,磊石山距此山正好是一百二十里。《中山经》云:“洞庭、荣余山神也,其祠:皆肆瘗(埋物祭地),祈酒太牢祠(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婴用圭(玉)璧十五,五彩惠之。”

“五彩”是祭龙之物的特殊标识,说明磊石山的龙神庙至少早于春秋中叶就存在了。

《岳阳风土记》寰宇记云:郡有青草、洞庭、巴丘三湖。洞庭,洞府之庭,上有洞庭真君庙堂。巴丘之名,今不着。青草湖在磊石山,与洞庭相通。

查阅洞庭庙的建设史,磊石山洞庭庙是历史上的第一座洞庭庙,说明磊石山是洞府之庭。

磊石山旧在洞庭湖中,先民举行祭龙神仪式必须划龙舟而来。端午正是古罗先民祭龙之日,历史是比较悠久的。

但古罗的端午终在这天碰到自沉殉国的屈原,于是就有了纪念屈原的端午龙舟。

《拾遗记.洞庭山》云:“后怀王好近奸雄,群贤逃越。屈原以忠见斥,隐于沅湘,披蓁茹草,混同禽兽,不交世务,采柏实以全桂膏,用养心神;被王逼逐,乃赴清泠之水。楚人思慕,谓之水仙。其神游于天河,精灵时降湘浦。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在。”

说明屈原沉江后,楚人也把屈原当成了“水仙”,就是水神,唐代加封磊石庙为昭灵侯,则说明磊石龙神庙,供奉了屈原水神。明《磊石山庙》记:“旧为龙寿寺,一名万岁寺,唐时改建洞庭君庙,唐季封洞庭君“灵应百谷尊王”。”根据《湘阴县图志》记,磊石庙始建于东汉,那幺龙寿寺应建于先秦。与《山海经》记基本是合一的。

宋、元、明、清在磊石洞庭庙均设有屈原行祠,说明民众是把屈原当龙神一同祭祀的。

屈原正因为被民众当成水神就是龙神,所以划龙舟纪念屈原就一点不奇怪了。

2、

“杉木船子溜溜尖,我和你来划龙船。龙船划向前,河里捞屈原。三闾大夫是屈原,粽子撒向深水渊。投江在今天,捞了两千年。”这是汨罗江端午歌谣,说明是这天打捞屈原的。后带动全国都在端午纪念屈原,的确是汨罗江端午内容的首创。

汨罗江端午节一般从五月初一开始,十五结束。沿江的凤凰、磊石、营田、河市、白塘、楚塘、渔街、归义、红花、新市、浯口、长乐等一带的端午习俗除了办盛宴、吃粽子、插艾挂菖、喝雄黄酒、赛龙舟外,还有雕龙头、偷神木、唱赞词、龙舟下水、龙头上红、朝庙、祭龙和祭祀屈原等特殊风俗,这些民俗仪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留下了如“宁荒一年田,不输五月船”等许多端午民谣。观龙舟、回娘家、辞端阳、插艾叶、喝黄酒等风俗更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而观之。”

说明屈原投江后,楚王“命”正在训练的楚军抢救屈原;而训练龙舟的方法,来源于越国。宋代高承《事物纪源》云:“端午是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事物原始》引《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

《隋书地理志》:“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而南郡、襄阳尤甚。二郡又有牵钩之戏,云从讲武所出,楚将伐吴,以为教战,流迁不改,习以相传。钩初发动,皆有鼓节,群噪歌谣,振惊远近,俗云以此厌胜,用致丰穰。其事亦传于他郡。”

“牵钩之戏”就是拔河的前身,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的楚国,兴盛于唐代。《墨子.鲁问》篇上说,楚、越两国的舟师多次在江中交战,楚国的舟师战船较大,装备也好,但总在上游,越国舟师则相反。顺流而下的,退走时就慢;逆流而上的,退走时就快,因而楚军屡屡失利。为了彻底扭转战局,大约在楚惠王时(前488年—前432年),从鲁国聘请了着名工匠公输般,让他为楚军设计了一种“钩强之备”。“钩”,就是把掉头逃走的敌船勾住;“强”,就是把迎面冲来的敌船顶住,自此楚军就反败为胜了。

《续齐谐记》五花丝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曲(一作回),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

此记所反映的是汨罗楚民首先是用竹筒粽祭屈原,而后因为欧曲所言,改为带楝叶五花丝粽祭屈原,而五花丝粽后来又演变成角黍(粽)。并划龙舟追赶,遂开蛟龙。

《以日食状闻》记载:“屈原以五日死,楚人以舟楫拯之,谓之竞渡。又曰:五日投角黍以祭屈原,恐为蛟龙所夺,故为龙舟以遂之。”

“何由得渡湖”,是洞庭湖渔歌有文字可考的首创版,“角黍”就是粽子、汨罗江的三角粽、四角粽都是角角分明的。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汨罗江划龙舟纪念屈原的端午习俗,至少盛行了2300多年。

查阅《湘阴县图志》地名录,汨罗江周边有三个以龙船命名的地名。

一是沉江地河泊潭汨罗渊有一坡叫龙船坡,在故渊玉笥山与汨罗山之间,记录的是汨罗渊龙舟史。此处有建屈原庙、屈原墓的历史长达2200多年,自然,纪念屈原的龙舟是从此地开始的。

罗渊到磊石山水域宽阔,相传明代划龙舟时,其汨罗山东的独醒亭就是龙舟竞赛的起点,而终点在磊石山洞庭庙。屈原庙与洞庭庙之间相隔十多华里,这个距离也正好构成一个比赛场。龙船坡正是罗渊比赛龙舟停泊祭龙头的场地。

二是河市镇境内的龙船头,此地正在屈子祠对岸,有河与屈子祠前名山河相通。乾隆二十年河泊潭罗渊北的屈原庙被迁移到了名山玉笥山上,而恰好这个时候明代兴建的河塘市(河市古镇)步入繁荣景象之中,主要是乾隆初年大量江西移民到此,围垦了公悦、三合、大洲湖等大型垸落,周边人口增加至数万。河市古镇,商业繁荣,故古街前的河市河自清代起成为了汨罗江龙舟的竞渡中心。竞赛龙舟在龙船头集聚,在屈子祠祭龙头,然后回到河市竞渡。

龙船头东边是明代从潭左玉笥山上迁移而来的屈原故宅南阳寺,西边是传说屈原尸体打捞上岸地晒尸墩。这个时候也是一女打金头和十二疑冢故事流行民间的全盛时期,故而河市河成了清代至文革前的龙舟竞渡中心。1985年后中心转入汨罗市名山河、归义河。

据历史记载在河市河进行的湘阴县大规模龙舟比赛的记录有1945年8月15日前后,湘阴县调集全县28支龙舟队在此比赛庆祝抗日战争胜利,此次赛事是汨罗江龙舟史上惟一一次不在端午时间举行的。1957、1962、1966年湘阴县也在此举行过大型赛事;1985年、1990年屈原农场自行组织了两次大型比赛。其中1957年中央新闻制片厂来河市摄制了《汨罗江上赛龙舟》新闻纪录片,参赛龙舟26支,规模浩大。1990年之后龙舟传承重担由汨罗市担当,相沿至今,几乎年年有赛事出现,中央台每年端午也基本上来汨罗报道。国际龙舟竞渡中心也建在了归义河,今名香草湖。

三是旧营田境内的龙船港。反映的是营田龙舟的历史。旧时营田祭龙头的地方是黄陵庙,龙船港其实与黄陵港相连一体,此港今成为过洪道。形成龙舟竞渡中心全因唐代后兴起的营田集市,前身是鱼街,明代后发展成湘水的一个商业街道,有营田港,成为湘阴的八大重镇之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没有围垦屈原农场之时,这儿就是汨罗江的南岸,这儿的土星港,就是贾谊投《鹏鸟赋》吊屈原的地方,相传《梦赋》作者、汉赋大家王延寿作《梦赋》后也沉溺于此。今湘阴县城南也有地名龙船港,反映的是县城一带龙舟竞赛故事。

这些历史记载说明从汨罗渊出发的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和龙舟就这样飞进了民间。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端午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汨罗江端午节也进入国家非遗名录。

3、

汨罗江龙舟是在2000多年灿烂辉煌的诗文中流传全国,走向世界的。

因此屈原刚正不阿,爱国爱民的精神在龙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对屈原人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龙舟文化的传承随着1958年围垦建场的壮举,移民活动遍及了屈原区的每一个区域,开始形成了屈原区文化的总走向。从社会习俗而言,五月端午已成为牢不可破的传统节日,龙舟竞渡也成为屈原区一项健康的体育运动,已进入屈原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80年代屈原区开放龙舟竞赛,一年间就风生水起,全区打造新龙舟五十多艘,主要分布在凤凰、营田、大江、汨江、河市、黄金、磊石等七个区域。可见龙舟文化的历史影响是悠久的。

龙舟文化的精髓是:“齐心合力,奋勇争先。”与新时期倡导的民族精神合拍。从对大域的影响来看,已成为屈原区的精神支柱。

龙舟精神曾在1994年屈原区举办的全国首届农民自行车大赛中冠为主题精神,与龙舟文化精髓相一致。

主题歌词为《飞奔!飞奔!》。“汨罗江畔任我飞奔,踏着屈原足迹,肩负时代使命,人生路漫漫兮,我有求索精神;飞奔,飞奔,飞奔!洞庭之滨任我飞奔,八百里烟波浩淼,千万顷沃土无垠,江南美在江南兮,发我满腔豪情”;飞奔,飞奔,飞奔!湘水长流伴我飞奔,越过洞庭长江,冲出区门国门,引来四海佳宾兮,扬我屈原威名。”

这首歌充分体现了龙舟文化精神内核,随着自行车大赛的成功举办,屈原区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招商引资工作自此年起年年实现了新的突破。

龙舟精神在1996年由屈原人创建的正虹饲料上市过程中提炼为正虹的企业精神,在96、98两年大汛期演绎为抗洪精神,屈原管理区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当惊人,GDP值已由92年的1亿多元增长到了30多亿元。因此可以说龙舟文化已在深层次、宽广度影响着屈原管理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屈原龙舟文化源远流长,是因其精神内核生命力的强劲。市场经济大潮中,屈原人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将一个荒草荆棘、芦苇血吸虫成灾的荒滩通过六十多年的努力,建设成了现代农业化的美丽富饶的农庄,不能不说是一大壮举。

(0)

相关推荐

  • 悼念屈原,谁与争先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十 二 花 田  写于前: 粽叶飘香,弦歌不断,五月,端午的脚步正不徐不疾的向我们走来.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中国传统节日更是有这样的特点.千年以来,端午节的故事 ...

  • 汨罗江旅游之后, 欣赏南洞庭湖滨湖区最大河流, 汨罗江畔屈子祠

    冥冥之中也许早已注定,我来到了汨罗江,也许是因为最近的端午节影响,这个夏天,在端午返乡探亲的人潮中,我们一行人被有预谋地放逐到千年之前,时尚之外.扎进了这厚厚的湖湘文化的历史风尘中,寻找千百年前肉身已 ...

  • 赵玉新||【诗歌】 我是汨罗江

      我是汨罗江         文/赵玉新 我是亘古不息的汩罗江, 我浩浩荡荡,我平静安祥. 我胸怀宽阔,我怒吼激荡. 我有伟岸的身躯,热烈的温度, 我有咆哮的力之美. 我是坚实的男子汉, 我是包罗万 ...

  • 【新提醒】杜甫在汨罗江

    杜甫一生贫穷,但一生都在为社会的底层呐喊,并以一生的心血,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千年共享的精神财富.不少作品内容已经融入民族的血液,他的形象活在世世代代华夏子孙的心中!      平江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在上 ...

  • 陈琳静 :《金瓶梅》书名新探

    摘要:<金瓶梅>书名的含义学界尚有争论,从文献来看,至明为止,"金瓶"的含义大约有三类,一为瓶状容器,二为贵重礼品,三为宗教法器.其中,"金瓶灌顶" ...

  • 译学新探 || 顾赛芬《诗经》译本研究

    小提示:本文原载于<国际汉学>总第4期,2015年第3期. 摘要 本文结合原始文献和前人成果,在汉学史和法国诗经学史的框架之下,以译介学等为理论支撑,深入研究顾赛芬的<诗经>译 ...

  • 六朝岭南家族统治新探

    提  要:六朝政权对疆域内各区域的治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当时岭南出现的"家族统治"现象就是一例.就地域来源而言,可将之区分为在地豪族的"世袭式"统治和侨人家族的 ...

  • 豫北冀南地区龙山早期遗存新探

    中国考古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1小时前 摘要:豫北冀南地区发现的龙山早期遗存主要分布于太行山南麓的豫西北.豫北南部和太行山东麓的冀南三个区域.豫西北龙山早期遗存属于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是该文化的东 ...

  • 六爻疾病新探

    六爻预测疾病分为测病情和测病症两部分,测病情是已经确诊或知道了身患何病,而求测此病的程度如何.何时能愈:测病症是不知身患何病,或病难确诊而求测到底身患何病.当然在测病症时也包含了测病情,测病情也可兼看 ...

  • 敦煌壁画复原临摹方法的新探——以莫高窟第205窟南壁说法图复原临摹为中心

    一 引言 复原临摹是我院美术工作者复制敦煌壁画过程中总结出的三种临摹方法之一.在敦煌壁画临摹70余年的历史中,前辈专家使用复原临摹的方法,绘制了一批有影响的临摹作品.但由于过去条件所限,前辈专家采用复 ...

  • 一事不再理原则法律适用问题新探|审判研究ilawtalk

    李双庆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 审判研究ilawtalk 一事不再理原则经常被法院作为裁判依据驳回当事人对同一案件的重复起诉,如何判定后诉与前诉是 "一事"呢?根据<民事诉讼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