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知识入门:书法字体介绍之“隶书”
谈到隶书,以其浑厚遒劲的笔画,可爱浑圆的字态,都会博得大众的喜爱。写隶书最常谈到的笔画便是“蚕头雁尾”。
若要解释起来,那么,“蚕头”是指隶书长横波画用裹锋逆笔入纸、回锋隆起形成状如蚕头者曰“蚕头”;“雁尾”是指隶书横波竖磔时向上方顿笔斜提所形成的大雁尾的形状。
雁尾是隶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笔,在长横的尾巴可以瞧见,在捺的尾巴也会出现。其形状与汉代建筑里向远处延伸的屋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雁尾甩出去的幅度,既是汉代屋檐的古拙之美,也是那个时代文字中的韵味。
隶书的主要特点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隶书是小篆的省易写法,正如西晋卫恒在《四体书势》中所说:“隶书者,篆之捷也。”隶书的捷是改篆书圆转的笔画为方折,变弧线为直线,并截断了篆书的笔画,行笔中有停顿和换笔。这些原因造成了隶书方正的体势,为方块形的汉字奠定了基础。
隶书还由于点画俯仰呼应的产生和波势挑法的确立,产生出了一波三折、蚕头雁尾的横和分张外拓的撇捺,成为隶书最有特征的笔画。隶书由篆书的纵势逐渐转向横势;形成了中宫紧密,重心偏低,字形宽扁的特点。
在隶书对篆书的简化过程中,发生了很多讹变,造成隶书一个字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写法,这种现象称为异构。从书法的角度来看,异构丰富了字形的变化。在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中,隶书既有篆隶嬗变的痕迹,也受到了汉代草书的影响,还出现了楷书的萌芽,所以在结体和用笔上篆韵、草情、楷法都可以在汉碑中见到。
汉碑隶书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字最初经过书丹时是用笔写出,然后再由石工镌刻。即使是技艺十分精湛的石工,也不可能将原来的笔意完全表现出来。
所以汉碑隶书的点画都有含蓄凝重之感,不像墨迹上的字笔画那样纤巧,笔锋的使转那样清晰。汉碑由于年代久远,因剥蚀而产生的特殊效果,形成了汉碑隶书独有的韵味。可是作为学习汉碑的人,还是应当透过刀锋见笔锋,探求其内在的运笔技巧和艺术风味。
隶书的结构
一般我们所讲的隶书都是指“汉隶”,它是隶书中最常见、发展最完善、流传最广的一种形式。
一、多数呈扁形,笔画左右舒展。
二、横平竖直。与楷书的“横平”不同,隶书的“横平”是水平,没有倾角。
三、楷书中尖锐的钩画消失,代之以弧形或弯形笔画。
四、蚕头雁尾。
“蚕头”是指横画的起笔处逆锋入笔并稍向下顿而形成一个较为圆润饱满且略大的“头”。“雁尾”是横画或捺画的结尾部分用重笔向右下顿,然后向右上捺出而形成的形似大雁尾巴的笔画。一般“蚕头”、“雁尾”只出现在一个字的主笔画中。一个字只能有一个或一个以下蚕头和雁尾,也就是“蚕不二设,雁不双飞”。
隶书的书法意义
隶书者,篆之捷也。
这是西晋·卫恒《四体书势》对隶书本体及其产生背景的经典叙述。事实上,篆之捷是指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篆书字体体系中发生结构和书写性变化(隶变),并经漫长的“隶变”过程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字体。也就是说,隶书是通过“隶变”从篆书字体中脱胎产生的。
隶变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次重大的书法文化事件。发生隶变的内在动因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对文字应用的要求。“隶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字形结构的变化,既是对正体篆书字形结构的改造,这种改造的主要方向是简化;二是书写方式的变化,既是改变原有正体篆书的书写方式,这种改变的主要目的是简捷流便”。字形结构的简化和书写方式的简捷流便构成了隶变过程的核心内容。在这里,字形结构的简化和书写方式的简捷流便,不光为了书写速度的提高,同时因其蕴涵着内在的书写运动态势更加符合人的生理运动轨迹,才使隶书在秦汉之交随着政治的更替最终彻底代替篆书而获得普遍应用的。
就书法而言,隶变完成了以下篆隶转换:1、摆脱篆书字型结构的凝固化束缚而走向隶书线条时空运动的抽象化表现;2、线条由篆书委婉的弧笔变为险峻的直笔,曲折处由篆书的联绵圆转变为转折的方笔。隶变标志着汉字相形性的破坏和抽象符号的确立,使汉字由古文字体系向今文字体系转换;同时也标志着隶书的独立品格和美学特征的最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