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忆江南”最先想到白居易?今天一起来读一读刘禹锡吧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诗文成就颇高,他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合称“刘白”,在唐代的文坛享有极高的声誉。

唐顺宗时代,刘禹锡的政治热情极为高涨,他与柳宗元以及曾经的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构成了当时革新派的中坚力量,力主改革弊政,削掉宦官手中的兵权,史称“永贞革新”。但是朝中守旧派的势力盘根错节,很快被守旧集团反扑,革新失败,唐顺宗也被迫禅位给太子李纯,而刘禹锡、柳宗元、韩泰等八人被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

自从刘禹锡第一次被贬,辗转飘零,直至他于826年被召回洛阳,历经了23年,这期间,刘禹锡写了大量诗文来表达对当权黑暗势力极大的不满,也用大量篇幅来表达自己的不屈不挠。

刘禹锡的《陋室铭》,简短的一篇小文,借由对陋室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志趣的高洁,可以说是托物言志的典范。

另一首著名的《秋词》(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此诗作于诗人被贬至朗州之时,可是全诗看不出一丝一毫的流离悲哀,处在人生低谷其作品竟然昂扬高举、壮丽开阔,可见其胸襟的广博、个性的不屈、精神的昂扬,刘禹锡不愧其“诗豪”的雅称。

多数读者对刘禹锡的诗文比较熟悉,对他的词作不是很了解,今天我就与大家分享他的两首《忆江南》。

忆江南

唐 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此两首小令,作者有一句自注:“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说明此两首词是酬和白居易的《忆江南》。

词的第一句,“春去也”三个字,包含了丰富的情感,感叹流年暗换,想留不得留,欲去不忍去。诗人笔下,春不仅仅是时序季节,更是化作了一个多情人,面临分别,表现出了难分难舍的情态。

春将去,临别之际,前来谢别洛城故人。微风中的纤纤细柳,袅袅舞动,好似离人举起衣袖挥动告别;丛丛兰草的叶片上,那一滴滴晨露,恰如离人分别时的点点泪滴。

词意至此,拟人化的春,别情依依,动人心弦。

结末一句:“独坐亦含嚬。”从写春到写洛城人。分别之时,“春”依依不舍,“洛城人”独坐也含嗔带怨。一个“亦”字,暗示了“人”的各种状态,独立、独卧、独思、独想,都难以摆脱“春去”带来的忧伤,诗人最终将别离场景结在“人“的独坐蹙蛾眉上。含蓄、雅致又优美。

第二首《忆江南》开篇依旧是一句“春去也”的感叹,与第一首构成呼应,又体现了诗人反复咏叹,惜春不绝的情感。

眼见春天“大势将去”,诗人不是哀伤愁绝,而是劝导人们何不抓住春天的“余韵”,共同珍惜阳光灿烂的日子。第一句与第二句间,构成了一个转折,致使诗意开始了积极向上的走势。

第三句“犹有桃花流水上”与第一句又形成一个转折,时已春暮,看到花瓣在水面上宛转漂流,此情此景,何妨斟满竹叶酒,醉中欣赏落花流水,笑里等待白云青天。

第一首《忆江南》,诗人一改“人惜春”的写法,而是换了个角度写“春惜人”,以物喻人,完美地表达了诗人内心对春天的留恋之情。

第二首《忆江南》依然是“惜春”的意脉,但是全无哀婉忧伤,诗情在转折中层层递进,字里行间逐渐体现出对美好自然的眷恋与珍惜,结尾处依然满怀期望地等待阳光灿烂的新一天。

此两首词,立意新颖,结构巧妙,描写主体跳跃但不突兀,反而显得灵活生动,短短的几句诗中,反复几个转折,诗人运用得纯熟自如,情感真挚昂扬,尽显“诗豪”本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