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特产博览――宣城市
宣城,安徽省辖地级市,位于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结合地带,地貌复杂多样,为“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复杂多样的地貌和四季分明的自然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宣城特产。
南湖蟹
全国特产博览――宣城市
南湖蟹产于南漪湖、水阳江及郎川河水域,具有个体大、蟹黄多、肉味鲜,营养丰富等特点。尤以南漪湖被列为全省八大水产基地之一,引进“河蟹人工半咸水工厂化育苗技术”,1987年已试产成功 。
南湖银鱼
全国特产博览――宣城市
南湖银鱼产于南漪湖,是宣城市一大名特产品,。它晶莹透明,肉细骨软,鲜美可口,营养丰富,可以鳝食、炒食或烧汤。以烧汤为上乘,味鲜而不腥,汤浓而不浊,肉肥而不腻,为淡鱼中的珍品。南湖银鱼,每年7月上旬开捕,年产量10-25万公斤。大宗产品均加工成干货,有“油条”和“汛条”两种,以“油条”为佳,畅销国内外市场。
“大红袍”板栗
全国特产博览――宣城市
“大红袍”板栗产于广德县的新杭乡、砖桥乡和流洞镇一带,以金鸡笼村的产品最著名。产品独具风味,结实饱满,粒大均匀,色泽鲜艳,果味甘甜,糯性强,耐贮藏。金鸡笼村的板栗,系清代贡品,据传慈禧太后第一次见到这又大又圆,红得发亮的板栗时,爱不释手,并指着管押运的官员说:“这栗子比你的大红袍还要亮”,这就是“大红袍”板栗得名的由来。
“大红袍”板栗,不仅是国内市场的紧俏货,还远销日本、香港和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
宁国市也盛产板栗,产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东津河西岸,以沙埠、三元为中心,包括桥头、狮桥等20多个乡,有10 多个品种,以“特早”、“二新早”、“软刺早”、“三元大红袍”、“九月寒”为最佳,产品畅销国内外。
宣笔
全国特产博览――宣城市
笔为文房四宝之“先”,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中国民族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宣笔是从秦始皇时期产生的。 据记载,公元前223年,秦大将蒙恬和王翦南下伐楚时,路过中山地区(据《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载,中山地区,即现在宣州区、泾县一带),得到毛纯质佳的兔毫,用它制造第一批改良的秦笔,即紫毫笔。这种以中山兔毫所制秦笔,就是今天宣笔的祖先,所以蒙恬也被后人尊称为制笔的祖师。
宣笔选料严格,制作精巧,具有装潢雅致,毛纯耐用,刚柔得中,形成尖、圆、齐、健四德俱全的独特风格。从魏晋到唐宋,一直被列为贡品。特别是宣笔中的兔毫(即紫毫)极受书画名家的仰慕和追求。
现在宣笔厂所产之笔多达三百余种,选料严格,工艺考究,精益求精,都臻于尖、圆、齐、健的境界。它不仅畅销国内各省、市、还远销日本、东南亚,欧美各国。
宣纸
全国特产博览――宣城市
宣纸的产生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民间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蔡伦死后,弟子孔丹在皖南造纸,很想造出一种洁白的纸,好为老师画像 ,以表缅怀之情。后在一峡谷溪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横卧溪上,由于经流水终年冲洗,树皮腐烂变白,露出缕缕长而洁白的纤维,孔丹欣喜若狂,取以造纸,经反复试验,终于成功,这就是后来的宣纸。
据清乾隆年间重修《小岭曹氏族谱》序言云:“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从十三宅,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法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曹大三继承了前人的造纸技术,经过实践,遂步提高,终于造出了洁白纯净的好纸,因纸的集散地多在州治宣城,故名宣纸。
宣纸的闻名始于唐代,唐书画评论家张彦远所著之《历代名画记》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说明唐代已把宣纸用于书画了。
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再加上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十九世纪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获得金牌。宣纸除了题诗作画外,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依然如初。
宣纸的生产中心是泾县,它生产的原料是以皖南山区特产的青檀树为主,配以部分稻草,经过长期的浸泡、灰腌、蒸煮、洗净、漂白、打浆、水捞、加胶、贴烘等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道操作过程,历时一年多,方能制造出优质宣纸,制成的宣纸按原料分为绵料、皮料、特净三大类,按厚薄分为单宣,夹宣、三层夹、罗纹、十刀头等多种。“特种净皮”是宣纸中的精品,具有拉力、韧力强、泼墨性能好等优点,为广大书画家所喜爱。有人赞誉宣纸“薄似蝉翼白似雪,抖似细绸不闻声。”一幅幅图画,一章章文字,皆凭宣纸而光耀千秋。
宣砚
全国特产博览――宣城市
“宣砚”原产地为旌德县白地镇,地理坐标为北纬30°10′~30°12′,东经118°17′~118°19′,拥有独家原石矿脉资源和悠久制作技艺传承。“宣砚”石质结构致密均匀,表面湿润光滑细腻嫩如儿肤,色泽黝黑纯净无经膈,硬度处于最佳,为摩斯硬度3.6 左右,下墨好发墨快,墨色润泽光亮,停墨浮艳。因“宣砚”的独特性和唯一性,2014 年5月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安徽省旌德县“中国宣砚之乡”称号。“宣砚”制作技艺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墨
全国特产博览――宣城市
徽墨系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它的创始人为南唐制墨名人奚超、奚廷王圭父子,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奚氏父子制成的墨具有“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之妙。南唐后主李煜十分常识,特召奚廷王圭担任墨务实官,并赐“国姓”为奖励。于是奚氏全家一变而为李氏,李廷王圭成了古今制墨的宗师。李墨素有其纹如犀,写千幅纸不耗三分的美评。因此,后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说法、
徽墨以松烟为基本原料,掺入20多种其他原料,经点烟、和料、压磨、晾干、挫边、描金、装盒等工序精制而成,成品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褪、馨香浓郁、防蛀等特点。其正面镌绘名家的书画图案,美观典雅,是书画艺术的珍品。有高、中、低三种规格。高档墨有超顶漆烟、桐油烟、特级松烟等。尤其是超顶墨能分出浓淡层次,落纸如漆。
“天下墨业在绩溪。”清代徽墨四大家,绩溪有其二――绩溪人汪近圣、胡开文,尤以胡开文名冠海内外,久传不衰。胡开文子孙众多,分布大江南北,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制墨工艺,独占一时之秀。他的地球墨在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得金质奖章,并获南京劝业会优质奖状。现在绩溪的几家墨厂,不仅大量生产书画用墨,还恢复了一些优秀的传统产品,如“苍天珍品”、“廷王圭遗法”、“潇湘八景”、“八宝奇珍”、“十二生肖”、“宝剑”、“月精”、“金龟”、“玉蝉墨”、“十八罗汉”等等,都是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并存的成套集锦墨。
敬亭绿雪
全国特产博览――宣城市
敬亭绿雪产于宣城敬亭山麓,该茶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已颇负盛名。其形如雀舌,色泽翠绿身披白毫,冲泡后汤清色碧,香郁甘甜,片片匀净,犹如绿雾结顶,雪片纷飞,故名之日“敬亭绿雪”。
明末清初,因遭战火破坏,敬亭绿雪采制失传,中断了生产。1972年始着手挖掘传统工艺,1978年恢复生产。1979年被列为全省名茶,1983年获国家外经部荣誉证书,为出口名茶之一,1987年又被评为省优名茶。
笄山笋
全国特产博览――宣城市
广德是全国十大竹乡之一,竹多笋多,而笄山所产的竹笋,又是竹笋中的佼佼者。笄山在芦湖风景区内,土质肥沃,土层较厚,故所产竹笋,壳薄肉厚,质嫩脆甜,而且个大兜小,通身金黄,外型十分美观。用笄山笋制成的罐头远销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