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子路篇(十七)

01

   原  文     

路第十三

13.17 子夏为苣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02

   释  解      

子夏做了莒父的地方长官,前来向老师请教政事的治理之道。老师说:“行政长官的职责就是让治下的百姓能'正之、富之、安之’,这就要求行政者通过'先之、劳之、教之’来引导他们,让他们知礼守礼,养成遵从礼乐规范要求,自觉地回归到本有的'仁之为人’的淳朴善良之中。现在的莒父之地,行政懈怠荒废已有一些时日,民众百姓深受其害,人们都在期盼早日恢复安宁。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抚慰民心,恢复行政秩序,恢复生活和生产秩序。但是,仁德教化的回归是件缓慢且持久的事,有些事是不可操之过急的。因此要让民众百姓明白:一些事是不能期盼速成的,一些事是不能着眼于眼前小利益的。急于速成的事则不可能周遍通达而圆满,着眼于小利则成不了仁德教化的大事。”

03

   释  字     

《说文》:速:疾也。从辵束声。桑谷切。遬,籀文从欶。𧫷,古文从欶从言。
《广韵》:速:疾也,召也,戚也,征也。桑谷切。
汉字“速”从辵束声。束初文像囊橐束缚其两端之形。“束缚”有加紧之义,故速有两足不断加紧运动,故速从束以示疾行之意。《说文》“古文从敕从言”,因而速有招请之意。而朱骏声认为“𧫷当为誎之古文,古书或借誎为速耳”。本义为行动迅捷、快。又表示使之快。或使之快来,引申为邀请之义。

04

   素说     

前一章通过叶公问政,老师的“近者悦,远者来”的教导,让人们体悟行政者通过亲民、近民的'正之’的教化,能使“远者来”,把握礼乐治国安邦,仁德安民富民的行政之道。本章通过子夏问政,老师的“无欲速,无见小利”的教导,让人们体悟仁德教化的回归是件缓慢且持久的事,是不可操之过急的事,而这些是需要民众百姓的理解和支持的,这样才能使他们心安而自正。
子夏做了莒父的地方长官,前来向老师请教政事的治理之道。老师说:“行政长官的职责就是让治下的百姓能'正之、富之、安之’,这就要求行政者通过'先之、劳之、教之’来引导他们,让他们知礼守礼,养成遵从礼乐规范要求,自觉地回归到本有的'仁之为人’的淳朴善良之中。现在的莒父之地,行政懈怠荒废已有一些时日,民众百姓深受其害,人们都在期盼早日恢复安宁。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抚慰民心,恢复行政秩序,恢复生活和生产秩序。但是,仁德教化的回归是件缓慢且持久的事,有些事是不可操之过急的。因此要让民众百姓明白:一些事是不能期盼速成的,一些事是不能着眼于眼前小利益的。急于速成的事则不可能周遍通达而圆满,着眼于小利则成不了仁德教化的大事。”
本章需要注意:子夏是老师的得意的弟子,在文献典章上有突出的成就。他为人忠厚笃实,性格内敛拘谨,平时注重在洒扫应对的生活细节中,约束自己,修行仁德。因此对于子夏本人来说,孔子“无欲速,无见小利”的教导,早已融入于内心之中,并化成了自己的行动了,因此,本章的教导不是要求子夏的,而是让子夏用这些浅显的道理教导民众百姓,让民众百姓明白:一些事是不能期盼速成的,一些事是不能着眼于眼前小利益的。急于速成的事则不可能周遍通达而圆满,着眼于小利则成不了仁德教化的大事。从而使他们对治乱返正的行政政策达成理解和支持,让他们心安而自正,这样方能推行下步的富之、庶之、化之的政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