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论要略:杂病咳嗽篇
三、杂病咳嗽
(1)血证咳嗽
《血证论·咳嗽》曰:失血家,十有九咳。所以然者,肺为华盖,肺中常有津液,则肺叶腴润,覆垂向下,将气敛抑,使其气下行,气下则津液随之而降,是以水津四布,水道通调,肝气不逆,肾气不浮,自无咳嗽之病矣。血者火化之阴汁,津者气化之水液,二者本相济相养。水不济火,则血伤,血不养气,则水竭,水竭则津不润,肺血伤,则火来克金,金被火克,不能行其制节,于是在下之气,始得逆上,气既逆上,则水津不能随气下布,凝结为痰;在下之水邪,又得随气而升泛为水饮,皆致咳嗽。吾于咳血门已详论之。兹复条列如下。以便查核。
一肺脏津虚,火气乘之,致成燥咳,气呛痰涩,或带血丝,久成肺痿。清燥救肺汤治之。
一痰火凝结,咳逆发渴,喉中痰滞者,由于津液不散,阻塞气道,治宜清利其痰,滋养其津,紫菀散主之。
一水饮冲肺,咳逆倚息,不得卧者,由于失血之人,肝经风火太盛,激动其水,上冲肺,卧则肺叶张,水饮愈冲,是以不得卧息。葶苈大枣泻肺汤治之。
吾每用二陈汤治饮,加苏子、柴胡、白芥子、黄芩、石膏、杏仁、荆芥、薄荷、枇杷叶,风火兼治,尤效。此与杂病咳嗽。
因寒动水者有异,因寒动水,以致水饮冲肺者,宜小青龙及真武汤。
血证咳嗽,多是内动风火,激水而上,青龙、真武等。又其所忌,医者辨之。
夫虚痨咳嗽,原于火克金,水乘肺,而切究其故,则病皆在于胃。胃为水谷之海,化生津血,血不足则火旺,津不生则肺燥,水气不化,则饮邪上干,治胃火,宜白虎汤加生地、百合、五味子,或玉女煎;治胃痰,宜滚痰丸,指迷茯苓丸,轻者用豁痰丸;治胃中水饮,宜二陈汤加苏子、白芥子、防己、枳壳、杏仁、生姜;若水饮挟火者,加柴胡、黄芩、当归、白芍。
内经云:五脏六腑,皆有咳嗽,而无不聚于胃关于肺。上条分肺胃,治已详。兹有一方,可以统治肺胃者,则莫如小柴胡汤;肺火盛,加麦冬;心火盛,加黄连、当归;肝火盛,加当归、胡黄连;黄昏咳嗽,为火浮于肺,加五倍子、五味子以敛之;五更咳嗽,为食积之火,至寅时流入肺经,加莱菔子;痰凝气滞者,加栝蒌霜、旋复花、杏仁、桔梗、射干、川贝母;水饮上冲者,加葶苈子、桑白皮、细辛、五味子;有寒加干姜、云茯苓;若兼外感,发热恶寒,鼻塞头痛,而咳嗽者,宜小柴胡汤加荆芥、紫苏、杏仁、薄荷。盖小柴胡能通水津,散郁火,升清降浊。左宜右有,加减合法,则曲尽其妙。
又有痰血作咳,其证咳逆倚息,而不能卧,与水饮冲肺之证相似。盖人身气道,不可有塞滞,内有瘀血,则阻碍气道,不得升降,是以壅而为咳。气壅即水壅,气即是水故也;水壅即为痰饮,痰饮为瘀血所阻,则益冲犯肺经,坐立则肺覆,瘀血亦下坠,其气道尚无大碍,故咳亦不甚;卧则瘀血翻转,更为阻塞,肺叶又张,愈难敛戢,是以倚息不得卧也;若仍照水饮冲肺,用葶苈大枣汤,是得治饮之法,而未得治瘀之法矣;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宜代抵当丸加云茯苓、法半夏;轻则用血府逐瘀汤加葶苈、苏子。
又有咳嗽侧卧一边,翻身则咳益甚者,诸书皆言侧卧一边,乃失血咳嗽不治之证,而不知仍是瘀血为病,盖瘀血偏着一边,以一边气道通,一边气道塞,气道通之半边,可以侧卧,气道塞之半边,侧卧则更闭塞,是以翻身则愈加咳逆也。宜血府逐瘀汤加杏仁、五味子主之。侧卧左边者,以左边有瘀血,故不得右卧也;右卧则瘀血翻动,益加壅塞,宜加青皮、鳖甲、莪术,以去左边之瘀血;侧卧右边者,以右边有瘀血,故不得左卧也,宜加郁金、桑皮、姜黄,以去右边之瘀血。凡此瘀血咳嗽之证,诸书少言及者,朱丹溪略引其端,亦未申明,吾于临证有悟,不惜大声疾呼者,正欲起死人而肉白骨,岂敢秘而不传哉。
又有冲气咳逆者,以冲脉起于血海,循行而上丽于阳明,血海受伤,则冲脉气逆,上合阳明,而为火逆燥咳之证,麦门冬汤主之,玉女煎亦治之。二方皆从阳明,以抑冲气之颠,使不逆也。
又有冲气挟肝经相火,上乘肺金者,其证目眩口苦,呛咳数十声不止,咳牵小腹作痛,发热颊赤,宜四物汤合左金丸,再加人尿、猪胆汁、牡蛎、五味治之。盖血室为肝之所司。冲脉起于血室。故肝经之火,得缘冲气而上,小柴胡汤,加五味子、青皮、龙骨、牡蛎、丹皮、地骨皮亦治之,重者加胡黄连。
冲脉本属肝经,然其标在阳明,而其根则在于肾,盖冲脉起胞中,而肾气即寄在胞中,肾中之气,上于肺而为呼吸,亦借冲脉之路,以上循入肺,是以脐旁冲脉之穴,谓之气冲。内经又明言冲为气冲,冲脉之与肾经交合者如是。是以冲脉每挟肾中之虚火,上逆而咳,喘促咽干,两颧发赤,宜猪苓汤加五味子、知母、牛膝、黄柏、熟地、龟板,或麦味地黄汤以安之、三才汤加铁落以镇之;或大补阴丸合磁朱丸加五味以吸冲气,使归于肾,则不咳逆矣。
又有胞中之水内动,冲气挟水上逆而咳者,其证上热下寒,龙雷火升,面赤浮肿,头晕咽痛,发热心悸,大便反滑,腰痛遗溺,桂苓甘草五味汤治之,肾气丸亦治之。参看吐血咳血门更详。
咳嗽之病,其标在肺,其本在肾,血家咳嗽,尤多生于肾虚,肾者气之根也,肾经阴虚,则阳无所附,气不归根,故浮喘咳逆,宜三才汤加五味子、沉香;陈修园用二加龙骨牡蛎汤加阿胶、麦冬、五味子,其附子须少用,只作引导耳;余每用知柏地黄汤,少加五味子、肉桂以为报使;常服都气丸亦佳。
又有肾经阳虚,不能化水,腰痛便短,气喘咳逆者,肾气丸加五味治之;更有肾水上泛,脾土不制,而为水饮咳嗽者,乃属五饮杂病,非失血家应有之证,自有各书可查,兹不赘及。
(2)陈士铎论咳喘
咳嗽门八则
人有骤感风寒,一时咳嗽,鼻塞不通,嗽重痰必先清后浊,畏风畏寒,此风寒入于皮毛,肺经先受之也。夫肺之窍通于鼻,肺受风寒之邪,而鼻之窍不通者,阻隔肺金之气也。肺窍既不能通,而人身之火即不能流行于经络,而火乃入于肺,以助风寒之党矣。故初起咳嗽,必须先散风寒,而少佐散火之剂,不可重用寒凉以抑其火,亦不可多用燥热以助其邪,用和解之法为最妙,如甘桔汤、小柴胡汤是也。然而世人往往以小恙不急治者多矣,久则肺气虚而难愈,则补母、补子之道宜知也。补母者,补其脾胃也;补子者,补其肾水也,似乎宜分两治之法,以治久咳久嗽之症。而余实有兼治之方,既有利于子母,而复有益于咳嗽,毋论新久之嗽,皆可治之以取效也。方用善散汤∶
麦冬(三钱) 苏叶(二钱) 茯苓(三钱) 玄参(三钱) 甘草(一钱) 黄芩(八分) 天门冬(三钱) 款冬花(五分) 贝母(一钱)水煎服。
此方用麦冬、天门冬以安肺气,用茯苓、甘草以健脾胃之土,用玄参以润肾经之水,用苏叶、款冬花以解散其阴阳之风邪,又加黄芩以清其上焦之火,贝母以消其内膈之痰,斟酌咸宜,调剂皆当,故奏功取胜耳。
此证亦可用宁嗽丹苏叶 甘草 天花粉 天冬 款冬花(各一钱) 桔梗 生地(各三钱) 麦冬(五钱)水煎服。二剂愈。
人有风寒已散,而痰气未清,仍然咳嗽气逆,牵引腰腹,俯仰不利,人皆谓必须治痰之为亟矣。然而治痰而痰愈多,嗽愈急、咳愈重者何也?盖治痰之标,而不治痰之本耳。痰之标在于肺,痰之本在于肾,不治肾而治肺,此痰之所以不能去,而咳嗽之所以不能愈也。人生饮食原宜化精而不化痰,惟肾气虚,则胃中饮食所化之津液欲入肾而肾不受,则上泛为痰矣。盖因胃中所化之津液无多,不足以济肺之干枯,而心火转来相夺,则津液不能滋肺,反化为痰涎而外越矣。然则治法,宜大补其肾水,使肾水汪洋,既能制心火之有余,更能济肺金之不足,心火不敢相夺,胃气又复相安,自然津液下润,肾经独受,化精而不化痰矣。方用∶
熟地(二两) 麦冬(二两) 甘草(一钱) 柴胡(一钱) 白芍(五钱)水煎服。
此方即子母两富汤加味者也。以熟地大滋其肾水,以麦冬大安其肺金,加芍药、柴胡、甘草以舒其肝胆之气,使其不来克脾胃之土,则脾胃之气易于升腾,上使救肺,而下可救肾,且邪亦易散,实有鬼神不测之妙也。
人有久嗽不愈,用补肾滋阴之药不效,反觉饮食少思,强食之而不化,吐痰不已者,人以为肺经尚有邪留于胃中,而不知乃脾胃虚寒不能生肺,使邪留连于中脘而作嗽也。夫肺金之母,脾胃二经之土也,土旺则金旺,土衰则金衰,不补母以益金,反泻子以捐土,邪即外散,肺且受伤,况尚留余邪未散乎!毋怪其久嗽而不愈也。然则治之之法,不可仅散肺之邪,而当急补肺之气;不可仅补肺之气,而尤当急补脾胃之土矣。然不可徒补脾胃也,盖补胃必须补心包之火,而补脾必须补命门之火。心包生胃土,命门生脾土,实有不同耳。然而胃病则脾必病,而脾病则胃亦病也。吾补胃而即兼补脾,补脾而即兼补胃,未尝非肺金之所喜。肺喜正气之生,自恶邪气之克,不必治嗽而嗽病自已矣。方用补母止嗽汤∶
白术(五钱) 茯苓(五钱) 人参(一钱) 陈皮(三分) 甘草(一钱) 苏子(一钱) 半夏(一钱) 桔梗(二钱) 麦冬(五钱) 紫苑(一钱) 肉桂(五分)水煎服。一剂而嗽轻,二剂而嗽更轻,四剂而嗽全止矣。
此方乃补脾胃之圣药,加入肉桂以补心包、命门之二火,一味而两得之也。又恐徒治脾胃之母,置肺邪于不问,增入补肺散邪之味,则子母两得,而久嗽安得不速愈哉!此症用助金汤亦佳。
人参(三钱) 甘草 款冬花(各一钱) 白术 百合(各五钱) 茯神(二钱) 肉桂 炮姜 苏叶百部(各五分) 半夏(三分)水煎服。四剂愈。
人有咳嗽,长年不愈,吐痰色黄,结成顽块,凝滞喉间,肺气不清,用尽气力始得吐出于口者,此乃老痰之病也。年老阳虚之人,最多此症。然用消痰清肺之药往往不验者,盖徒治其痰,而不理其气也。夫痰盛则气闭,气行则痰消。老年之人,孤阳用事,又加气闭而不伸,则阳火煎熬,遂成黄浊之痰,气虚不能推送,故必咳之久而始能出也。方用六君子汤加减治之。
人参(五分) 白术(五钱) 茯苓(三钱) 陈皮(五分) 柴胡(五分) 白芍(一两) 白芥子(三钱) 甘草(一钱) 栀子(一钱)水煎服。二剂而痰变白矣,四剂而痰易出矣,十剂而咳嗽尽除。
补阳气之虚,开郁气之滞,消痰结之块,祛久闭之火,有资益而无刻削,则老痰易化,而咳嗽易除也。倘徒用攻痰之药,则阳气必伤,而痰又难化,格格难吐,何日是清快之时乎!此症用化老汤亦佳。
人参(三分) 白术(一钱) 生地(二钱) 款冬花(三分) 白芥子 白芍 地骨皮(各三钱) 柴胡(四分) 甘草(一钱) 麦冬(五钱)水煎服。四剂轻,十剂愈。
人有阴气素虚,更加气恼,偶犯风邪,因而咳嗽。人以散风祛邪之药治之而愈甚,此不治其阴虚之故也。然而徒HT 其阴,而肝气未平,则木来侮金,咳亦难已。法宜平肝而益之以补水之剂,则水能资木,而木气更平也。方用平补汤∶
熟地(一两) 麦冬(一两) 甘草(五分) 白芍(一两) 柴胡(一钱) 人参(五分) 茯苓(三钱) 天花粉(二钱) 百合(五钱) 炒黑荆芥(一钱)水煎服。
此方大补肺、肾、肝、脾之四经,而尤能解肝气之郁。肝经郁解,而肺经风邪亦不必祛而自散矣。人谓补肾、补肺、平肝足矣,何又兼补脾胃而用人参耶?不知三经之气,非脾胃之气不行,吾少加人参、茯苓以通之,则津液易生,而肾、肝、肺尤能相益也。
此症用涣邪汤亦效。
白芍 熟地 麦冬(各五钱) 甘草 柴胡 香附(各一钱) 陈皮(三分) 白术 玄参(各三钱)
天花粉(五分) 苏子(一钱)水煎服。四剂愈。
人有久咳而不愈者,口吐白沫,气带血腥。人以为肺经之湿也,而不知实肺金之燥。苟肺气不燥,则清肃之令下行,而周身四达,何处非露气之下润乎!不特肾水足以上升而交于心,亦且心火下降而交于肾,不传于肺矣。心火既不传于肺金,曾何伤燥之虑哉!惟其肺气先已匮乏,高源之水无有留余之势,而欲下泽之常盈,以上供于肺金之用,此必不得之数也,治法自宜专润肺金之燥矣。然润肺金之燥,而肾火上冲,则肺且救子之不暇,何能自润?此肺肾必宜同治也。方用子母两富汤∶
熟地(二两) 麦冬(二两)水煎服。连服四剂,而肺金之燥除,肾火之干亦解。
譬如滂沱大雨,高低原隰无不沾足,既鲜燥竭之虞,宁有咳嗽之患?倘失此不治,或治而不补益其肺肾,转盼而毛瘁色弊,筋急爪枯,咳引胸背,吊疼两胁,诸气 郁,诸痿喘呕,嗌塞血泄,种种危候,相因俱见矣。又用何药以救其焦枯哉!此症用夜露饮亦妙。
熟地 麦冬 芡实(各一两) 山茱萸(五钱) 贝母(五分)水煎服。十剂全愈。
人有久病咳嗽,吐痰色红,有似呕血而实非血也,盗汗淋漓,肠鸣作泄,午后发热。人以为肾经之邪火大盛,将欲肾邪传心也,谁知是脾邪之将传于肾乎?此症初因肾水干枯,肾经受邪,肾乃传心,故发热而夜重,未几心邪传肺,故咳嗽而汗泄;未几肺邪传肝,故胁痛而气壅;未几肝邪传脾,故肠鸣而作泄。今既盗汗淋漓,肠鸣作泄,乃肺邪不传肝而传脾也。邪不入肾肝,尚有可生之机,亟宜平肝滋肾,使邪不再传,则肝平而不与肺为仇,肾滋而不与心为亢;再益之健脾之品,使脾健而不与肾为耗,自然心火不刑肺而生脾,脾气得养而肺气更安矣。方用转逆养肺汤∶
白芍(五钱) 麦冬(三钱) 茯苓(三钱) 玄参(二钱) 熟地(五钱) 山茱萸(五钱) 北五味(二钱) 车前子(二钱) 地骨皮(三钱) 丹皮(三钱) 牛膝(一钱) 破故纸(五分) 贝母(一钱)水煎服。连服十剂而气转,再服十剂而痰变为白,再服十剂而泄止,肠亦不鸣也。
此方本非止泻之药。盖泄成于阴虚,补其阴而泄自止,阴旺则火息不去烁金;金安则木平不去克土,所以消痰而化其火炎之色,止泄而撤其金败之声,故肠鸣、盗汗尽除,而咳嗽亦愈矣。
此症用止传汤亦妙。
熟地(二两) 玄参 百合(各一两) 白芥子(二钱) 荆芥(炒黑,一钱) 茯苓(三钱) 沙参(三钱)地骨皮(五钱) 桑叶(十五片)水煎服。十剂轻,三十剂愈。
人有春暖夏热,则安然不嗽,一遇秋凉,即咳嗽不宁,甚至气喘难卧,人以为肌表之疏泄也,谁知是郁热之难通乎?夫人身之气血,流通于肌肉之内,则风邪不得而入。惟气血闭塞不通,而邪转来相侮,凝滞而变为热矣。盖春夏之间,皮肤疏泄,内热易于外宣。秋冬之际,皮肤致密,内热难于外发,所以春夏不咳嗽,而秋冬咳嗽也。倘不治其郁热之本,而惟用发散之品,徒虚其外,愈不能当风寒之威,徒耗其中,益转增其郁热之势,均失其治之之法也。所贵攻补兼施,既舒其内郁之热,而复疏其外入之寒,则本既不伤,而末亦易举也。方用∶
当归(五钱) 大黄(一钱) 贝母(二钱) 天花粉(三钱) 薄荷(二钱) 荆芥(二钱) 甘草(一钱) 白术(三钱) 陈皮(三分) 神曲(五分) 黄芩(二钱) 桔梗(二钱)水煎服。连服四剂,秋冬之时断无咳嗽之症矣。
盖大黄走而不守,用之于祛火消痰之中通郁最速,又得当归之补而不滞,白术之利而不攻,同队逐群,解纷开结,内外两益矣。
此症用郁金丹亦甚效。
白芍 桔梗(各三钱) 抚芎(二钱) 白芥子 茯苓 生地(各三钱) 甘草 款冬花(各一钱)水煎服。一剂轻,二剂愈。
喘门(四则)
人有偶感风寒,一时动喘,气急抬肩,吐痰如涌,喉中作水鸡声,此外感非内伤也。倘误认内伤,少用补气之味,则气塞而不能言,痰结而不可息矣。治法宜用解表之味。然而,纯补之药不可用,而清补之药未尝不可施也。方用平喘仙丹∶
麦冬(五钱) 桔梗(三钱) 甘草(二钱) 半夏(二钱) 黄芩(一钱) 山豆根(一钱) 射干(一钱) 白薇(一钱) 乌药(一钱) 苏叶(八分) 茯苓(三钱)水煎服。一剂喘平,再剂全愈,不必三剂也。
盖外感之喘,乃风寒之邪,从风府而直入于肺,尽祛其痰而涌塞咽喉之间,看其病势似重,然较内伤之喘大轻也。平喘仙丹专消肺邪而不耗肺之正,顺肺气而不助肺之火,故下喉即庆安全也。
此症用止声汤甚神。
麻黄(一钱) 天门冬(三钱) 桔梗(三钱) 甘草 茯苓(各二钱) 山豆根(八分) 射干 陈皮 半夏青黛(各一钱)水煎服。一剂愈。
人有痰气上冲于咽喉,气塞肺管作喘,而不能取息,其息不粗,而无抬肩之状者,此气虚而非气盛也,乃不足之症。不可作有余之火治之。人身之阴阳,原自相根,而阴阳中之水火,不可须臾离也。惟肾水太虚,而后肾火无制,始越出于肾宫,而关元之气不能挽回,直奔于肺而作喘矣。然而关元之气微,虽力不胜任,以挽回其将绝之元阳,而犹幸其一线之牵连也,则犹可救援于万一耳。方用定喘神奇丹∶
人参(二两) 牛膝(五钱) 麦冬(二两) 北五味(二钱) 熟地(二两) 山茱萸(四钱)
作汤煎服。一剂而喘少止,二剂而喘更轻,四剂而喘大定。
此方人参宜多用,不用至二两则不能下达于气海关元,以生气于无何有之乡。非用牛膝不能下行,且牛膝能平胃肾之虚火,又能直补其下元之气也。麦冬益肺金,非多用则自顾不暇,何能生汪洋之水,以救燎原之炎耶!人喘则气散,非五味子何以能收敛乎。用熟地以益肾中之水也,肾水大足,自不去泄肺金之气,然非多加则阴不能骤生,而火不可以遽制。又益之以山茱萸,以赞襄熟地之不逮,自能水火既济,而气易还元也。
此症亦可用参熟桃苏汤。
人参 熟地(各一两) 破故纸(五分) 茯神 麦冬(各五钱) 胡桃(一个) 生姜 苏子(各一钱)山萸 巴戟天(各二钱)水煎服。
人有七情气郁,结滞痰涎,或如破絮,或如梅核,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痞满壅盛,上气喘急,此内伤外感兼而成之者也。此等之症最难治。欲治内伤而外邪不能出,欲治外感而内伤不能愈。然则终何以治之乎?吾治其肝胆,而内伤、外感俱皆愈也。盖肝胆乃阴阳之会,表里之间也,解其郁气而喘息可平矣。方用加味逍遥散治之。
白芍(五钱) 白术(三钱) 当归(三钱) 柴胡(一钱) 陈皮(五分) 甘草(一钱) 茯苓(三钱) 苏叶(一钱) 半夏(一钱) 浓朴(一钱)水煎服。一剂而痰气清,再剂而痰气更清,四剂而喘急自愈。病成于郁,治郁而诸症安得不速愈哉!此症用苏叶破结汤亦神。
白芍 茯苓(各五钱) 半夏(二钱) 苏叶(三钱) 甘草(一钱) 枳壳(五分)水煎服。一剂气通痰清矣,二剂全愈。
人有久嗽之后,忽然大喘不止,痰出如泉,身汗如油。此汗出亡阳,本是不救之病,而吾以为可救者,以久嗽伤肺而不伤肾也。夫喘症多是伤肾,久嗽之人未有不伤肾者,以肺金不能生肾水,而肾气自伤也。然而伤肺以致伤肾,与竟自伤肾者不同。盖伤肺者伤气也,伤肾者伤精也,故伤肺以致伤肾者,终伤气而非伤精。精有形而气无形,无形者补气可以生精,即补气可以定喘;有形者必补精以生气,又必补精以回喘也。所以伤肺者易为功,不比伤肾者难为力。方用生脉散∶
麦冬(一两) 人参(五钱) 北五味子(二钱)水煎服。一剂而喘定,再剂而汗止,三剂而痰少,更加天花粉二钱,白术五钱,当归三钱,白芍五钱 再服十剂全愈。
生脉散补气之圣药也。补其肺气,自生肾水矣。肾得水而火不上沸,则龙雷自安于肾脏,不必又去补肾也。以视伤肾动喘者,轻重不大相悬殊哉!此症用归气汤亦妙。
麦冬(三两) 北五味(三钱) 熟地(三两) 白术(二两)水煎服。一剂而汗止,十剂全愈。
冯门中医工作室师训:
慧心治病,良心做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疗效至上,医德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