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查丨来自宁夏奶产业核心区的新闻调查:锚定目标,利通区破题的思与路
一个成熟的产业,像一个生命体,必将在有形无形之“手”的作用下,展示温润的力量,向着更高的层级探寻。
摊开宁夏奶产业版图,以银川市和吴忠市为核心,以石嘴山市和中卫市为两翼的奶产业带高度聚集。
解构宁夏奶产业,这里是一个缩影——
截至目前,吴忠市利通区已建成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85个,规模化率超过95%;奶牛存栏18.2万头,占宁夏奶牛存栏的29.4%;日产鲜奶2500吨。
乘着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东风,利通区,正成为我区奶产业“核心的核心”。
现代化转盘挤奶厅。
命题:
高端奶源“基因”的迭代样本
一间简易的钢板房内,吴国喜宏大的养牛构想从这里开始。
在热闹的利通区五里坡奶牛生态养殖基地四期施工现场,吴国喜首批引入的2300头奶牛安卧于棚。
1978年,吴国喜成为利通区第一批养牛人。今年52岁的他,经历汽车销售等多行业跨界,最终还是选择投身奶产业,于今年2月注册成立国喜牧业有限公司。
望着身后的牧场,吴国喜像是穿越历史与曾经的自己握手——从家里的小牛圈,到眼前的现代化牧场,他经历了产业的起点,兜兜转转,最终参与到产业链中,完成一桩温热的心愿。
这也是利通区奶产业历史底片的重叠——从20世纪70年代末,第一批家庭养殖的“牛人”,到如今智能生态牧场的“新牛人”。在这里,奶牛,牛奶,是一种熟悉的味道,是一个产业的具象,更是在一条40余年产业链的跨度上,凝结的同一种情感。
牛奶,是萃取的工艺;奶产业,则是时间淬炼出的“营养”。
利通区奶产业的起步,是一位位普通的个体户、乃至奶贩子推动的,是他们用双手一点点“挤”出来的,骑单车一桶桶“驮”出来的。
1979年,马兵富、丁彦彪等先后于吴忠市牛奶厂购买了小牛回家饲养——“小牛”拉开了奶产业的大幕。
初期的家庭养殖还很粗放,露天的牛棚、用铡刀铡草、人工挤奶、自行车送奶……群众养殖的热情逐步成为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养殖户家家几乎都有两三头牛,还开始使用一些机械设备辅助养殖。2003年,第一座机械化挤奶站建立,利通区奶产业向标准化、工厂化升级。此时,奶牛也被养殖户从家里迁出,成为专业养殖小区的“居民”。
1966年出生的马俊明,涉足奶产业之时,恰与宁夏奶产业兴起同步。几十年来,他既经历了1998年宁夏建起23家乳品厂的蓬勃光景,也遭遇过产能过剩、“三聚氰胺事件”的重创时刻。如今,他拥有2.2万头存栏量、占地3万亩的大型个体牧场:富农牧业,日产鲜奶300多吨。
“在利通区,养牛的自然条件好,黄河水灌溉,青贮玉米质量好,我们的牛奶蛋白含量高,具有独特的奶香,牧场规范,牛养得好。”马俊明总结,“长远来看,养殖户要有一盘棋的思想,重点是做市场。”
夏少酷暑、冬少严寒,气候干爽,荒滩土地资源充裕,在天时地利的黄金奶源带,利通区成为伊利、蒙牛等乳企竞相追逐之地。其奶产业的优势“基因”,正聚集和重塑成为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优势。
早在2001年,宁夏确立“十五”奶产业发展目标,提出“加速优质奶源基地和规模养殖户发展,使奶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使利通区和银川郊区成为国家级优质奶源基地。”
20年后,利通区沉淀出产业的现代化“因子”——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
——8.1万亩
种养一体,布局区域化。在占地8.1万亩的五里坡奶牛生态养殖基地,重点是确保牛和草的配套“衔接”。
——2.25亿元
项目引领,经营规模化。出台《利通区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争取国家、自治区种养结合整县推进、粮改饲、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资金2.25亿元,设立草畜产业发展担保金1400万元。
——100%
质量优先,推进生产标准化。在利通区,集聚了优然牧业、小西牛2家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养殖场,以及金宇浩兴、富源牧业等10家自治区级标准化示范养殖场,奶牛良种率、机械挤奶率均达到100%。
——3680吨
融合互促,发展产业化。延链补链强链,发力精深加工。辖区伊利、夏进、雪泉等8家乳品加工企业,日处理鲜奶3680吨左右。高端乳制品市场竞争优势扩大,形成龙头企业与本土企业双向发力格局。
一杯“利通牛奶”,上联种植业、下联加工业,不仅具备先天的优势“基因”,更是通过后天的多管齐下,将优势发挥到“最大值”。
利通区奶产业在经历起步孕育、波动发展、调整组合、产业推进四个阶段后,进入成熟、稳健、标准、高效的集约化发展新阶段。每个阶段,其背后都离不开市场、政府两只“手”相辅相成的作用力,呵护起利通区的 “奶瓶子”。
起步孕育,囿于生产条件初级;政府培育引导,逐步规范养殖。波动发展,困于市场价格起伏,政府保护扶持,呵护产业平稳。调整组合,受制于分散力量;政府适时引导,优化区域布局。产业推进,限于关键瓶颈,九大重点产业推进,全链条寻求突破。
“利通区始终把奶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抓,坚持强基地、优结构、增饲草、提质量、育龙头、延链条、促融合,致力打造'宁夏奶产业核心区’。” 利通区相关负责人说。
在每一个产业转型的关键节点,政府之手精准扶持,强化监管;市场之手,配置资源,打造产业化服务体系,形成了“核心的核心”。
破题:
“千亿级目标之下”的利通作为
“打造高端奶之乡”。
《宁夏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奶产业的“千亿级”发展目标:“力争用五年时间,努力实现生鲜乳产值200亿元,乳制品加工产值600亿元,带动全产业链实现产值1000亿元。”
“把奶产业打造成千亿级产业是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将以五里坡奶牛养殖基地、鸽堂沟奶牛养殖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全力打造'中国高端奶之乡、国际一流的优质奶源生产基地核心区’。”利通区相关负责人说。
在养好牛、种好草、产好奶上,利通区早有突破。面对新的“千亿级”目标,又将如何落子?
答案或许是:全产业链优势的再突破。
突破之一 黄金奶源带的质量优势
“不是每一种牛奶都叫特仑苏”,这句广告语,也印证了利通区奶产业的品质——伊利、蒙牛等大型乳业的优质高端奶源基地。
“我们的牛奶,平均乳脂率达到3.8%以上,乳蛋白率达到3.15%以上,质量高于欧盟标准。”利通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让奶产业成为放心产业,强化全流程质量监管——从乳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到经营销售所有环节,利通区实现75家生鲜乳收购站、130辆生鲜乳运输车辆检验检疫全覆盖,生鲜乳合格率达到100%。
突破之二 打造核心区之“芯”
在利通区扁担沟镇的山丘间,坐落着五里坡奶牛生态养殖基地。这里真正配套的“财富”,是40多年养殖历史沉淀下来的人才、技术、销售渠道。
在基地,“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的理念,是每一家牧场的统一理念。
五里坡奶牛生态养殖基地,通过规模化养殖,改变了过去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散养的模式,从2010年到2020年,10年间奶牛养殖量增长了3倍多,奶产业走上了更加标准化、规模化的发展路子。
同时,带动农民增收。目前,在五里坡奶牛养殖基地务工的农民达5000余人,年人均纯收入约6万元。
此外,基地不仅带动了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也延伸了乳制品加工和销售、印刷包装、饲料加工及饲料配送等相关产业链条。
正在建设的基地四期现场,吴忠现代农业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王建荣风尘仆仆进入临时办公点。5G技术的运用,优质后备奶牛的繁育基地,是这家国企的亮点。
“总投资9500万元,打算建成5G智慧化示范牧场,实现精细化管理。”这名负责人解释,“5G技术+奶牛养殖”,有助于把牧场的“硬件”和“软件”串在一起,降本增效。
曾有澳大利亚的合作伙伴来五里坡考察,用“震撼”来形容这里的规模化程度。“利通区重视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特别是政府的配套服务意识强,全程提供'保姆式’服务。”王建荣说。
以五里坡奶牛养殖基地四期为核心,特别是完成粪污处理设施,推动养殖场规模化标准化建设。
突破之三 牧草种植之困
在业内,有这样一种说法:“奶牛的伙食,可以和飞行员媲美。”
粗细搭配,营养均衡。“我们先后引进苜蓿、黑麦草、燕麦草等优良牧草新品种100余种,鼓励规模养殖场流转土地自种和订单收贮,就地就近保障饲草料供应。建设优质饲草种植基地9个,种植面积达22.7万亩。” 吴忠市利通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服务中心农业推广研究员孙文华说。
今年,利通区计划以扁担沟镇、金银滩镇、马莲渠等乡镇为重点,新建500亩以上连片集中种植示范点10个。
如果饲草种植,地不够了怎么办?利通区鼓励规模养殖场在红寺堡区、盐池县等地流转土地,建立牧草生产基地,种植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牧草,让奶牛成长“不差牧草”。
未来,利通区还将推广“黑麦草+青贮玉米”等“一年两茬”种植模式,力争到2025年,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优质苜蓿、黑麦草等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
突破之四 利益联合体之惑
在宁夏金宇浩兴农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金志华看来,在利通区乃至全区,政府的支持精准到位。“不过,利益联结不是太完善。上游的饲草种植,会受到市场的波动影响。建议政府进一步推动和完善三方定价,让政府和企业及牧场各方都有发言权。去年吴忠试行过三方定价,从机制上保证了交易公平。”他说。
利通区在全区首次提出建立吴忠市奶产业利益联结机制试点,成立由3名乳品加工企业、3名奶牛养殖业协会及奶牛养殖场、3名行业专家组成的吴忠市生鲜乳价格协调委员会。
“每季度首月10日前组织分析研判生鲜乳收购情况,通过投票表决确定当季生鲜乳收购指导价,最低收购价不得低于指导价5%,鼓励优质优价。”利通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9年11月以来已召开5次生鲜乳价格协商会。特别是疫情期间,以政府之手引导市场之手,经过三方议价后,企业和养殖户都同意让利,将疫情对产业的影响降至最低,保障了各方利益。
锚定高质量发展的坐标,利通区明确支持乳品加工企业扩大产能,加强高端乳制品开发,优化加工工艺和产品结构,提出力争到2025年,奶源基地、产品加工、乳品质量和产业竞争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努力实现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300亿元。
切题:
利通好牛奶的未来雄心
一杯牛奶,凝结了草原的风、牧草的香、奶牛的营养、乃至自然的密码。
一杯好牛奶,也离不开背后托举的机制和服务。
让高端奶更接地气。“奶业教授工作站”“草畜产业博士工作站”,全国奶产业首席科学家李胜利教授、宁夏农林科学院高婷博士等,都是利通区奶产业的智囊团。利通区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同知名专家签订服务协议,市区两级农技人员、乡土人才对口包抓开展技术服务。
以科技服务,解决产业鲜活发展历程中的每一个症结。
为奶牛,建立专门的科技服务中心:推广品种改良、高效繁殖、精准饲喂、性控冻精、疫病防控等技术。在利通区,奶牛头均单产达到9.2吨,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4吨,生鲜乳质量高于欧盟标准。
在产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产业链的分工协作愈发精细。
市场之手,服务奶产业的社会化组织涌现。利通区草畜产业联合体,采取“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运作方式,将奶农与牧场、奶农与奶企的利益有效联结,形成了上下游贯通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2020年疫情后,奶产业专业化公司越来越多。涌现出专业小牛犊公司、专业技术咨询服务公司,以及大型牧场做免疫工作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在优势中保持敬畏之心,在优质中不失进取之势。高质量发展,也是补短板、强弱项的进程。
短板,首先是良种繁育。“种业不突破,产业就缺少自己的根。” 在王建荣看来,种牛来源始终是个“卡脖子”的问题。
“我们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院士团队,在育种方面力争突破,实现优中选优,有助于缓解牛源紧张,促进高质量发展。”王建荣介绍。
这同样是中国(宁夏)奶业研究院关注的课题。金志华认为,产业长期良性发展,育种技术必须突破。“最近我们准备和澳大利亚专家合作,进行母牛胚胎领域的研究。”
当前,利通区的奶产业仍有瓶颈: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经费不足、饲草缺口呈扩大趋势、奶牛补栏难度增大、产业联结机制有待加强。
对此,利通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抓手,加强“粮改饲”试点,实现饲草种植和奶牛养殖配套衔接;加强养殖新技术推广应用。对标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标准,推广奶牛良种繁育技术;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托利通区奶牛科技服务中心、中国(宁夏)奶业研究院和自治区奶牛DHI测定中心吴忠分中心等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公益性和经营性互补的奶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产业联结机制。引导种植户、养殖户、乳企之间通过参股互持、共建共享等方式,密切利益联结。
在自治区重点推进的九大重点产业中,奶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在利通区实现了跨界“链接”。
“引牛上山”,是在利通区被反复提及的战略——它的实质,是绿色、循环、可持续。
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规模化、高端化、智能化。利通区实施“出户入场、引牛上山”战略,解决“入口”和“出口”的问题。
“以循环农业为发展方向,构建起'饲草种植—奶牛养殖—奶产品/粪便—有机肥’的种养循环产业链条。”利通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入口,即优质饲料;出口,即废污利用。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
不仅如此,未来,这将是一个“内循环”的产业样本,形成“荒漠化土地使用—生态治理—粪污资源化利用处理—清洁能源供电—制氢加氢—氢能物流奶产品运输—有机肥返田”的循环经济圈。
结合太阳能资源富集优势,利通区规划建设现代农(牧)业生态综合治理+清洁能源全产业链项目:计划建设五里坡奶牛养殖业粪污有机化处理厂、光伏和风电相关配套设备制造生产中心、新能源电站运营和维护中心、智能数字化光伏电站、制氢加氢能源站,实现光伏新能源全产业链的综合开发利用,助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新时代的田园牧歌,利通区的“牛人”们目光灼灼,言语掷地有声:“在利通区,奶产业是可以做百年的产业。”(宁夏日报记者 毛雪皎 杜晓星 马越)
记者手记
缔造宁夏奶产业新优势
“来,尝一下刚挤的鲜奶!”
5月13日上午,在吴忠市利通区富农牧业的办公室中,董事长马俊明让人端来自家牧场所产的鲜奶,请记者一行品尝。
含在口中品味,醇香甜美,回味悠长。热奶未凉,表面就凝结出一层奶皮子。“利通区的生鲜乳含有丰富的乳蛋白、乳脂肪,高于欧盟标准,特别容易结奶皮子。”利通区农业农村局干部孙文华解释说。
见微知著。从一小杯牛奶中,记者品味到宁夏奶产业笑傲全国的“底气”与“牛气”。
宁夏生鲜乳日产位居全国第3位,生鲜乳人均占有量更是位居全国第1位,生鲜乳品质优良,因而被蒙牛、伊利等国内八大乳企纷纷抢购,甚至就地设立加工厂。
宁夏地域不足全国面积的1%,奶产业却能敢为人先。
地处西北小省区,宁夏为何能行?“发展奶产业,宁夏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有潜力。”一位参与宁夏奶产业40余年发展历程的老干部说,宁夏发展奶产业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天时。引黄灌区地处北纬38度上下,平均海拔1100米,年平均日照3000小时以上、降水量300毫米左右,日照充足、气候干爽,气温适宜,成为奶牛的宜居“天堂”。
地利。毗邻黄河,农业灌溉条件优越,青贮饲料品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促进了种养循环一体化发展。
人和。产业发展氛围好,政府出台奶牛性控冻精(胚胎)补贴、粮改饲等大量利好政策,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资奶产业热情高涨,今年第一季度完成投资15.16亿元,启动51家养殖场及3个乳制品项目建设。
挟诸多优势于一身,宁夏奶产业“快马加鞭”,埋头提升品质、做强品牌,未来要让消费者喝上“世界品质的宁夏牛奶”,让他们爱上“乳品宁夏造”。
前景光明。目前,宁夏正在抓好数字化建设,做好良种繁育,种好优质饲草料,成立产业创新联盟,抓好粪污无害化处理,搞好疫情防控上持续发力,专心走高质量发展路子,全力打造“高端奶之乡”。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宁夏奶产业的新优势,正被这片土地上的“牛人”们不断缔造。(宁夏日报记者 杜晓星 马越 毛雪皎)
编辑:田丽